汜水关前,华雄威风凛凛,接连斩杀了十八路诸侯联军的四位大将,曹营的夏侯惇——那个以稳重著称的“平头哥”——却为何不敢出战?白马之战时,颜良大杀四方,连宋宪和魏续两员猛将都被他斩于马下,并且在短短二十回合内迅速击败徐晃,夏侯惇为何依然没有出战?但奇怪的是,为什么他敢违抗曹操的命令,在黄河渡口悍然劫杀关羽呢?
其一,夏侯惇劫杀关羽,实则是为了给蔡阳一个交代。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其中最艰难的黄河渡口是他斩杀的最后一关,最后击败的是秦琪。秦琪在战场上的能力并不突出,但他的舅舅蔡阳可是曹操的心腹大将。在关羽离开许都之时,蔡阳曾经请示曹操,欲带领三千兵马追杀关羽。从蔡阳的言辞中可以看出,他对关羽的轻视与不屑。此时,蔡阳将秦琪托付给夏侯惇,要求他照顾好秦琪。可关羽在黄河渡口斩杀了秦琪,如果日后蔡阳来问起,夏侯惇若无法交代,必定会有心结。所以,夏侯惇在心头感到责任重大,便带着三百骑兵追赶上关羽,劫杀了他。这样,当蔡阳日后问起时,夏侯惇就可以坦然地说,自己为秦琪复仇了。
其二,夏侯惇表面违抗曹操的命令,实则是在为曹操做他不敢做的事情。
为秦琪报仇,虽说是私事,但曹操当时却并不想看到关羽自由离去,心里对关羽的出走充满了不满。夏侯惇明白,关羽虽然被曹操准许出走,但曹操的内心却极其不情愿,这也是为什么关羽未能得到正式的通关文凭,曹操借此放手却又心有不甘。夏侯惇深知曹操的真正想法,且曹操当时的态度,虽然在表面上允许关羽离开,但实际上却在等待关羽犯错。关羽连续斩杀了五关的守将,尤其是秦琪之死,给了夏侯惇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去拦截关羽。夏侯惇是曹操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他非常了解曹操的内心挣扎,因此,他带领大军追击关羽,并且心中已经做好了应对蔡阳和曹操的准备。
至于华雄和颜良这两个强敌,夏侯惇认为,在曹营中有许多勇猛的将领自会出战,因此他不必亲自上阵。而面对关羽,夏侯惇却选择了出战,因为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关羽虽强,但夏侯惇并非毫无底气。
关羽武艺高强,夏侯惇难道不怕被关羽反杀吗?其实,夏侯惇并不担心。
其一,夏侯惇带着三百骑兵。
虽然夏侯惇在战场上曾与吕布、关羽等一流猛将交手,但他深知自己的实力与关羽相比,差距不小。因此,他敢于拦截关羽,并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因为他带了三百骑兵作为底牌。最初,夏侯惇与关羽对阵了几个回合,因使者干预未能分出胜负,但后来,他利用手下三百骑兵群殴关羽。这便是他的底气,尽管关羽武艺超群,面对三百骑兵,他也难以取胜,除非他拥有远超常人的装备。
其二,夏侯惇赌关羽不敢杀他。
夏侯惇是曹操最为倚重的大将,而关羽明白这一点。如果关羽真的杀了夏侯惇,曹操必定会为此报仇雪恨,因此关羽也不可能轻易下手。夏侯惇深知,关羽若是理智,就不会冒着触怒曹操的风险去杀死他。就像夏侯渊在定军山死后,曹操亲自带军赴汉中报仇一样,夏侯惇也相信,关羽会三思而后行,不会做出如此激烈的举动。
结语
华雄虽然连杀了数位联军将领,但最终关羽忍无可忍,亲自出手斩杀了华雄。而在面对颜良时,夏侯惇也认为自己在曹营中地位不容小觑,因此不急于出战。然而,面对关羽,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和策略考量。最终,出于报仇的责任与对曹操真实意图的理解,夏侯惇做出了劫杀关羽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