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吕雉是第一位皇后,她的名字不仅仅因其权力而闻名,更因她残忍冷酷的手段令后人谈之色变,尤其是她对戚夫人的报复,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戚夫人的悲惨结局早已为人所知,她被割去四肢,做成“成人彘”,最终惨死。而深得戚夫人宠爱的刘邦,明知吕雉性格狠毒,却为什么没有为戚夫人留下一线生机呢?或者说,刘邦有没有为戚夫人留下生路呢?事实上,刘邦是曾经想过保护戚夫人的,但遗憾的是,戚夫人未能理解他的用心,导致刘邦的安排无济于事,最终她还是惨遭吕雉的折磨致死。
刘邦清楚吕雉的狠毒,因此在建立汉朝后,吕雉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开始对一些开国功臣下手,第一个倒霉的便是韩信。趁刘邦不在时,吕雉指示萧何将韩信召进宫中抓捕,最终将其在长乐宫内处决,连带着诛灭了韩信的三族。据说,吕雉在处决韩信时,命令士兵将其装进麻袋,用尖锐的竹竿反复刺击,过程持续数小时,麻袋最终被鲜血浸透,这意味着韩信是被活活折磨致死的。
尽管刘邦得知后并未显露不悦,因为他本身也对韩信充满戒心,但吕雉这种杀伐决断的方式,依旧令刘邦感受到了她的狠辣。吕雉诛杀彭越的方式同样让人胆寒。史书记载,彭越在被贬为庶民并流放到蜀地后,吕雉却悄悄将其抓回,最终将其杀害并剁成肉酱,作为震慑其他异姓王的手段。即便是历史上最为血腥残酷的时期,如南北朝刘宋末期,这样的手段依然足以令人咋舌。
刘邦深知吕雉的残忍,在心中早已料到,戚夫人母子必定遭到吕雉的报复,因此他特地为他们留了一条生路。他首先将刘如意封为赵王,随后任命周昌为赵国的丞相。之所以选择周昌,是因为刘邦相信周昌能够保护戚夫人母子,让他们能够在赵国安享余生。而当初刘邦想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时,周昌正是坚持劝谏,最终使得刘邦改变了主意,吕雉对周昌也因此怀有感激。
然而,刘邦显然低估了吕雉的狠毒和戚夫人的无知。戚夫人并未理解刘邦的深意,且在刘邦去世后,明知自己处于弱势,还多次与吕雉发生冲突,激怒了吕雉。吕雉于是开始频繁责罚戚夫人,令她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每日舂米、劈柴。戚夫人对吕雉的憎恨愈加加深,最终以一首《舂米歌》为契机,她的命运彻底走向了绝路。
如果戚夫人能如刘恒的母亲薄姬般低调行事,安然前往赵国与儿子过安稳的生活,也许能够逃过一劫。然而,吕雉的心狠手辣并不会因戚夫人的“软弱”而有所改变,戚夫人母子的命运早已注定。吕雉不久便将矛头转向刘如意。她将周昌召回京城,并将刘如意召入宫中,尽管刘盈曾是刘如意的庇护,但刘盈软弱无力,哪里能与吕雉抗衡?最终,刘如意在宫中被吕雉谋害,而他一死,戚夫人便失去了最强的依靠,结局便也随之注定。
随后,戚夫人被吕雉制成“成人彘”,她不仅遭受着极端的身体摧残,还经历了精神上的深深折磨。吕雉所设计的“成人彘”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惨无人道的酷刑之一,足以让任何人心生恐惧。
既然刘邦早已意识到吕雉的狠毒,为什么不早早除掉她,避免未来的灾难呢?如果刘邦早做决断,或许戚夫人母子便能得以保全,汉朝的历史轨迹也许将会大不相同。然而,吕雉对刘邦而言是无法轻易触碰的存在,这其中有几个深层的原因。
首先,刘邦的崛起,得益于吕雉家族的支持,尤其是吕雉的父亲在刘邦艰难创业过程中给予了巨大帮助。而吕雉则始终在后方支持刘邦,使他没有后顾之忧。对刘邦来说,吕雉不仅是贤妻,更是背后强大的政治支持。而吕雉家族的政治背景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吕雉的妹妹嫁给了樊哙,这位樊哙不仅仅是刘邦的亲信,更是汉朝的重要武将,吕雉的亲戚们无论是兄弟还是侄子,都是汉朝的重要人物。因此,刘邦不能轻易对吕雉下手,否则势必引发内乱,危及汉朝的根基。
其次,刘邦心中对吕雉有着深深的愧疚。早在刘邦起兵之前,吕雉便曾因刘邦而冒险,第一次是当刘邦被追捕时,吕雉为保丈夫将自己置于极度危险之中。第二次是刘邦投降项羽时,吕雉与其父母一起被俘,经历了近两年的艰难生活。正是因为这些经历,刘邦深感愧疚,并未对吕雉的行为过多计较。但刘邦未曾意识到,这种宽容反而为吕雉后来的暴行埋下了祸根。
如果戚夫人能够识时务,像薄姬那样忍辱负重,或许她能够度过难关,平安度过余生,但吕雉的性格使得即便她安然前往赵国,最终也难逃厄运。因此,戚夫人母子的结局,或许早在刘邦去世的那一刻便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