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三国演义》后,许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诸葛亮临终前一定要坚决除掉魏延呢?魏延本身实力强劲,为何诸葛亮不愿给他一次机会?
临终一计,铲除魏延
实际上,诸葛亮的临终一计,核心目的就是铲除魏延。当年在火烧上方谷的行动中,诸葛亮不仅仅是想烧死司马懿,他还计划了杀魏延的事宜。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诸葛亮命令马岱封堵了上方谷的谷尾,试图彻底困住魏延。然而,天公作美,突如其来的大雨使魏延得以逃脱一劫。
然而,这一事件并未让诸葛亮放弃他的计划,反而让他更加谨慎地布局。他指示马岱将堵住上方谷的责任转嫁给杨仪,激化了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接着,马岱还开始暗中接近魏延,表露忠心,潜伏在魏延身边。诸葛亮临终时,他便通过马岱这一棋子进行布局。
在临终时,诸葛亮召集了蜀军的众多将领来大帐商议国事,但故意没有通知魏延参会。而在会议过程中,诸葛亮直接将蜀军的指挥大权交给了魏延的死敌杨仪,要求魏延听命于杨仪。这种做法显然是在激化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等到两人矛盾彻底激化时,马岱便能趁机出手,名正言顺地斩杀魏延。
因此,诸葛亮的临终一计显然是为了逼迫魏延反叛,从而为其除掉魏延铺平道路。
魏延在朝中的靠山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魏延的情况,就会发现,魏延之所以敢如此大胆地与诸葛亮对立,背后有着他强大的支持力量。作为蜀汉丞相,诸葛亮掌握着比任何人都强大的权力,但魏延却依然敢于与他顶撞、反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魏延不仅为人高傲,而且行事果敢。在战场上,魏延屡次公开与诸葛亮顶撞,甚至在后期,魏延会毫不犹豫地违背诸葛亮的命令,这样的行为难免让人疑惑:他到底有什么底气敢这样做?
其实,魏延之所以敢如此行事,主要是因为他在朝中有一个强大的靠山——刘禅。
当魏延率军与杨仪发生冲突时,消息传到蜀汉朝堂,许多朝中大臣都站在杨仪一方,认为魏延有谋反之嫌。但作为皇帝的刘禅却不这样看,他认为魏延是刘备所留下的忠臣,不能草率定论。因此,当朝中众人提出应派兵围剿魏延时,刘禅却只是派人前去劝解魏延,这表明刘禅并不打算轻易对魏延动武。
显然,刘禅就是魏延在朝中的强大支持者。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诸葛亮知道刘禅是魏延的靠山,为何他仍然要坚持铲除魏延呢?他难道不怕与刘禅闹翻吗?
诸葛亮的坚持与深思
要理解诸葛亮的坚持,实际上涉及到两方面的原因,一个从正义角度看,一个则略显阴暗。
从正面角度分析,诸葛亮之所以要铲除魏延,主要是因为他担心魏延会控制不了。诸葛亮在初见魏延时,就已经对他产生了警觉,认为魏延天生有反骨。魏延的叛逆性格在历史上早已有迹可循,他先后背叛过刘琮和韩玄。考虑到魏延的过往行为,诸葛亮自然担心,如果魏延掌握了军权后,他会背叛刘禅,甚至投降曹魏,这对蜀汉来说将是巨大的威胁。所以,诸葛亮在看到魏延的反叛倾向后,决心在他未能形成威胁之前先下手。
而从另一角度来看,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实际上已经接近于隐形的“皇帝”,刘禅的统治几乎全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推举了许多官员,也制定了许多政策,深刻影响了蜀汉的政治格局。一旦诸葛亮去世,刘禅若通过魏延掌控了军权,便有可能对诸葛亮的旧部进行清洗、废除诸葛亮的政策,从而影响到蜀汉的未来。因此,诸葛亮的杀魏延计划,也有着深刻的政治考虑,他不希望自己的死后局势发生剧变,威胁到自己建立的政治基础。
结语
总的来说,诸葛亮之所以坚持除掉魏延,正是因为魏延背后有刘禅这个强大的支持者,一旦魏延存活,他将可能掌控蜀军大权,而刘禅如果无法控制魏延,蜀汉的政治格局将会陷入混乱。反之,若刘禅能通过魏延掌控大权,那么他有可能对诸葛亮的旧部进行报复,甚至推翻诸葛亮的政治遗产。因此,诸葛亮认为,魏延必须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