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让无数人深感惋惜。尤其是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几乎成为永远的遗憾。人们通常将这次失败归因于马谡在街亭的失误,认为若非马谡丧失了街亭的防守,或许结果会有所不同。虽然历史无法重演,但在我们翻阅史书时,难免会展开思考:如果马谡当时没有将军队安置在山上,是否就能守住街亭?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然而,若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细节分析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次北伐的起点,实际上可以说是异常顺利。诸葛亮北伐的举动出乎魏国的意料。魏国认为自刘备去世后,益州方面已不再构成威胁,因此将防守重点转向东边,集中兵力应对孙权。而与此同时,魏国在陇右的防线逐渐松懈。此时魏文帝曹丕刚刚去世,继位的曹叡上台,魏国政局动荡不安,士心易变。降将孟达心怀不安,早已与诸葛亮暗中联系,准备响应;孙权趁机趁曹丕病重,派兵攻打合肥,再度北伐。
在这一背景下,诸葛亮一出兵便取得了显赫战果,南安、天水、永安三郡纷纷反魏投向蜀汉,关中更是震动,魏国在陇右的兵力形势严峻。百姓纷纷心怀“复汉”之志,毕竟东汉灭亡不过短短几年。而诸葛亮宣扬的“兴复汉室”口号,更激起了民众的共鸣,纷纷倒戈投诚。魏国的天水太守马遵甚至因叛军的压力而神情慌乱,决策失误,最终连姜维等魏将也纷纷投降蜀汉。
根据当时的局势来看,若能有足够的时间,蜀军完全有可能击溃魏国在广魏、陇西、上邽等地的残余守军,巩固并扩大胜利成果,北伐势必会大获全胜。如此一来,蜀汉重新占领“旧都”的目标,也并非遥不可及。
然而,马谡担负起了在街亭延缓魏军增援的重任。他的任务是在这个战略要地稳住局面,给诸葛亮争取更多时间。马谡,字幼常,襄阳人,自小才智出众,饱读诗书,精通兵法,与兄长马良等人并称“马氏五常”。早年,他与马良一同被征召,任职为从事,帮助刘备打理政务。夷陵之战蜀汉失败,马良战死,而马谡被留守益州,担任越嶲太守职务,未随刘备东征。因此,他成了蜀汉历史上的“军事理论天才”。
当刘备在弥留之际将蜀汉政权托付给诸葛亮时,他明确告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临终之际,提出了对马谡的意见:“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深知刘备的用人之道,然而他最终未听从建议,依旧让马谡担任了如此关键的防守任务,结果让北伐失去了本应获得的胜利。
在《三国演义》中,马谡呈现出刚愎自用、拒绝听从命令的形象,最终在街亭的惨败直接导致了北伐的挫折,诸葛亮不得不祭出“空城计”,并在回师后斩马谡以儆效尤。史书中的马谡形象更为负面,其错误决策和后果比起小说中更为严重。
当时,马谡在得到诸葛亮的指示后,却没有按计划行事,他选择在南山驻兵,而没有守住经过修缮的坚固城池。这样做导致魏国的张郃截断了水源,蜀军遭遇致命打击。显然,诸葛亮并未指示他撤离城池,但马谡还是以自己的想法决定了行动,最终导致战局的崩溃。
诸葛亮早已预见到马谡可能犯错,因此派遣经验丰富的王平协助他,担任先锋,以防万一。然而,尽管王平多次规劝马谡,马谡依然没有听从,最终一败涂地。王平虽然文才不足,但凭借实践经验,他在军败后稳住了局面,保护了蜀军的后续力量,这也为他日后在北伐中的重用铺平了道路。
或许诸葛亮看到马谡在荆州的经历和自己相似,才赋予他如此重任,但结果却是马谡未能担负起这份责任。战败后,马谡不仅未能收拾残局,反而因害怕受罚而逃亡,最终被捉拿归来。诸葛亮对他失望至极,最终依照军法处决了马谡。诸葛亮事后回忆,后悔未曾采纳魏延和吴懿等沙场老将的建议,让马谡担任先锋。
根据《三国志》记载,马谡无论在战略上的判断,还是在失败后的态度,都表现出刚愎自用和缺乏承担责任的性格。若马谡在战略决策上稍显谨慎,或者只是听从指挥并执行命令,他或许能够胜任这个守城的任务。但他显然不适合在战场上做出关键决断,左右大军生死。
纵观历史,驻守街亭的马谡,因心理素质较弱和过于自信的性格,最终犯下了致命错误。即使他没有选择驻兵山上,或许也会因疏忽大意或者盲目冒进而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