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建立后,杨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便是消灭陈朝,实现天下统一。这一目标在隋朝初期的朝堂上引发过激烈的讨论。有些人认为,尽管陈朝已经衰弱,但仍具备一定的抵抗能力,急于灭掉陈朝并非易事。更有甚者,担忧陈朝的百姓是否愿意接受隋朝的统一。
对此,杨坚曾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辞:“灭陈朝,实为拯救百姓,乃是我所行的正义之举!”他一方面表露出义不容辞的决心,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向朝堂传递了自己“为民父母”的大义。他表示:“我岂能因一条狭窄的水道,而放任不救百姓?”于是下令立刻造船集结,准备南征。
为了显示自己行动的正当性,杨坚没有做任何军事保密措施,反而公开宣布了即将进行的军事行动。尽管有人劝告他应当谨慎,保守军事机密,杨坚却回应道:“我所训练的乃是义军,目标是百姓安宁,我要让天下百姓都看到我行此举的正义!”他甚至向所有百姓发放传单,展开一场宣传攻势,提升民众的支持。
他下达的命令中提到,南陈的皇帝陈叔宝腐败无能,百姓苦不堪言,隋军的到来将带来更为光明的未来。隋朝通过这些传单进行大规模的统战工作,目的是在心理战中先行占据上风。而且,他还多次散发诏书,指责陈朝朝政腐化,指陈叔宝穷奢极侈,压榨百姓,甚至荒淫无度,断绝了民心,造成了无数灾难,暗示此次出征的正当性。
若单从这些言辞来看,表面上确实看似一次惩治暴政、扬善去恶的正义行动,杨坚也的确是心怀大义。然而,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不过是隋王朝显示其绝对军事优势的典型手段罢了。
这一战略手法和某些大国的行为模式十分相似。那些大国的军队,虽然个别士兵行为怪异、素质参差不齐,但通过强大的军事科技优势,再加上一系列的宣传,使得其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说到底,正是拥有强大实力的基础,才使得这种宣扬自己形象的行为看似理所当然。而如果有人误认为这种宣传的自由与个性成就了国家的强大,那就容易被误导。
隋朝灭陈时的行为,其实也是如此。在战争准备期间,杨坚不顾基本的军事机密,甚至提前公开了自己的作战计划。战前的传单四处散发,试图借宣传博取民心,呈现一种“为民除害”的形象。这种做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谈不上是英明果断的军事决策,反而显得有些自信过头,仿佛南陈不过是一颗随时可以被扫除的灰尘罢了。
这一点,不仅仅是杨坚,甚至包括他的儿子杨广和多位将领都对此抱有类似看法。杨广的指挥部本应设在后方,但他却选择将指挥部设立在南陈国都附近,这一举动无疑传递出他不把南陈当作真正威胁的信号。在战斗过程中,杨广并未将自己视为后方指挥官,而是亲自上阵,试图摘取最终的胜利果实。
军中将领的行为更是彰显了对陈朝的轻视。贺若弼和韩擒虎两位将军,甚至在杨广尚未完全指挥前,就迫不及待地出击。贺若弼擅自改变作战计划,深入敌后,而韩擒虎更是带着少数五百人直接攻入南陈国都,迅速取得胜利。韩擒虎的这一举动令贺若弼大为不满,甚至怒气冲天,准备与他理论。最终,贺若弼向杨广举报,认为韩擒虎擅自行动,破坏了军令,应该受到处罚。
然而,杨广并非出于嫉贤妒能的动机,而是因为贺若弼和韩擒虎抢先抢功,直接将自己想要亲手斩获陈朝皇帝的机会抢走了。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杨广极为愤怒,给出的理由非常直接:“南陈不过如此,错失一次战机,明天就能找回,怎么能因一时之功,轻易将整个军队置于危险之中?”
看到这些军中争斗,我不禁想到了游戏中的“抢人头”场景。若没有足够的优势,谁敢轻易挑起内讧?事实上,隋军的五十万大军在长江一线的布局已经极为压倒性,南陈的兵力远不足以抵挡这种庞大的军事压力。
而关于南陈主的表现,常有人指责他无能、放任酒宴。然而,如果你换位思考,站在南陈主的位置,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他还能做些什么呢?除非拥有不屈不挠的力量,否则任凭抗争也无济于事。他无法像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那样有强大兵力与对手较量,亦不如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拥有兵力上的优势。所以,南陈主的种种表现,实则是面对生死存亡的局势,他能做的仅仅是等待,等待着命运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