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被划分为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其中德国和日本作为轴心国的主要力量,与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展开了对抗。欧洲战场的主要抗争发生在苏联与英国之间,而亚洲战场则是中国和美国共同对抗日本的舞台。然而,在美国尚未参战之前,轴心国一度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特别是在1941年6月,德国突然对苏联发动进攻,短短几个月内,德军就突破了苏联防线,甚至差点攻占莫斯科。那么,为什么日本在这一时刻没有与德国联手,北上夹击苏联呢?
许多人将这个问题归咎于诺门罕战役和张鼓峰事件,认为正是日本在这些战役中遭遇苏联的强大军力,才对与苏联的进一步交战产生了畏惧。然而,我认为虽然日本在这两场战斗中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心理打击,但这并非日本放弃北上的主要原因。
回到1938年7月,苏联军队在张鼓峰地区的驻扎,引发了日本的强烈不满,并引发了双方为期一个多月的边境冲突。在这场小规模的战斗中,日本派出约7000名士兵,装备相对简单,仅有37门火炮。而苏联则动用了1.5万名军人、237门火炮、285辆坦克和250架飞机,装备上的差距非常明显。
尽管日本在战斗中败北,损失了1440人,苏联也付出了847人的代价,但有观点认为日本因此对苏联的强大军力心生畏惧,不敢轻易与苏联开战。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成立。事实上,尽管在张鼓峰战役中,日本没有全力动用其庞大的装备力量,但日本的军备在当时并不逊色于苏联。
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时,已拥有2700多架飞机、2000多辆坦克、1.6万门火炮、9500辆汽车、6艘航空母舰以及超过190万吨的军舰吨位。在装备上,日本远不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畏惧苏联的“钢铁洪流”。
到了1939年5月,日本以伪满洲国的名义发动了对外蒙古的进攻,爆发了著名的诺门罕战役。外蒙古由苏联支持,苏联迅速出兵作出回应。苏联派遣了5.7万名士兵,而日满联军则有7.5万人。双方的装备差距明显,苏联拥有542门火炮、515架飞机、498辆坦克和385辆装甲车,而日满方面则拥有500门火炮、300多架飞机和182辆坦克。
最终,苏联以明显的优势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而日本的损失也很惨重。虽然双方在损失的具体数字上有分歧,但无论如何,诺门罕战役对日本来说确实是一次重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因此感到对苏联的“钢铁洪流”心生畏惧。日本的装备虽不及苏联,但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真正的原因是日本在这场战斗中的战斗力无法与苏联抗衡,而非完全因为“钢铁洪流”使其退缩。
正如历史所见,如果苏联真如传闻所说的那样拥有压倒性优势,苏联本应立即乘胜追击,进军东北。而事实上,苏联并没有如此做。苏联的收手使得日本认为,即使两次对抗未能取胜,也至少没有完全失去与苏联保持和平的希望。
事实上,日本清楚地意识到,若全力北上与苏联开战,将面临三面作战的局面,无论是对内的中国战场,还是东南亚地区的军事需求,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出于资源与战略考量,放弃了北上作战的计划。尤其是考虑到日本当时的核心利益在东北及中国南方,集中精力应对苏联,可能导致中国战场的局势崩溃,反而得不偿失。
回顾一战后的历史经验,曾经日本的军队也参与过对俄的作战,甚至在贝加尔湖地区与俄军激烈对抗。因此,若当时日本愿意,完全可以占领外东北地区。然而,最终他们选择放弃了这一机会。毕竟,战争的代价以及可能带来的国际政治后果使得日本决定放弃与苏联的全面对抗。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逐步在远东巩固了其地位,西伯利亚及远东的防线变得日益稳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即使选择开战,也难以突破这些防线,并且最终无法完全控制西伯利亚的大片地区。与其陷入这样的僵局,倒不如将注意力转向南方的中国。
到1941年4月,日本与苏联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两国之间虽然没有成为盟友,但至少避免了直接的冲突。有人认为,条约不过是废纸一张,毕竟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未能阻止德国对苏联的进攻。但从整体局势来看,德国已在欧洲取得了压倒性优势,而日本在亚洲的战略远未达到这种程度。若日本此时对苏联开战,无疑将陷入多线作战,结果只能是三面受敌,陷入困境。
另外,美国是日本石油的重要供应国,当美国切断石油供应链时,日本就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此时,苏联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石油供应选择。虽然苏联与日本的石油贸易量较小,但相比之下,它仍然可以为日本提供急需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变得具有战略价值,而日本并没有选择与其为敌。
即使日本成功击败苏联并占领远东地区,实际的战略收益也有限。西伯利亚等地资源丰富,但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这对日本的长期战略目标而言并没有太大吸引力。相反,中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土地以及适宜定居的环境,才是当时最具吸引力的目标。因此,集中精力向南进攻,夺取中国的领土,才是日本的理智选择。
而事实上,历史上日本曾在一战后向俄国进军,并一度占领外东北地区。尽管当时的国际局势较为复杂,但日本最终并未进一步扩大其对俄的军事行动,反而选择收手。这一决策为日本避免了与苏联的全面冲突,也为其在后来的发展中争取了一定的战略主动。
综上所述,虽然苏联在战争初期并未立即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但日本一直保持着对苏联的高度警觉,并在战略上选择了谨慎应对,避免与苏联全面开战。而当1945年战争接近尾声时,苏联对日宣战的决定也可以看作是对美英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协议的回应。在这次协议中,苏联才同意在德国投降后的三个月内对日本宣战,这一时机安排也恰好展示了苏联的战略耐心与冷静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