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总会有一些令人细思极恐的巧合,正如清朝的命运一样,“兴于孤儿寡母摄政王,亡于孤儿寡母摄政王”这句命运的叹息,可以说是极具象征意义。
在清朝的历史中,掌权的女性角色,孝庄文皇后与慈禧太后,被人们的评价分成了两个极端,爱与恨、推崇与诋毁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有人猜测光绪皇帝之死也和慈禧有关,那么,这个满是争议的太后究竟是如何度过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呢?或许她自己都没有料到,早晨还在精心操办光绪后事,午后却匆匆离世,穿上寿衣,悄然结束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回顾慈禧的一生,充满了机遇与手腕并存的色彩。尽管她出身平凡,年仅17岁入宫时,只被封为兰贵人,但仅仅两年的时间,她便凭借自己的手腕和智慧,迅速晋升为懿嫔,足以看出她在宫中打拼的高超能力。在这个充满权谋的后宫中,几乎没有什么能阻挡她的步伐,甚至连权力的游戏也无法让她放慢脚步。两年后,懿嫔顺利诞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爱新觉罗·载淳,之后,她再次升位为懿妃,步步高升,成功打破了后宫的竞争。
然而,许多人误以为这个女人会安稳地保持在贵妃的位置,然而她并非一个甘于平凡的女人。慈禧不满足于只在后宫中拥有一份权力,她的野心早已将她推向了更高的位置。后宫不容女性插手政务?这并没有成为她的障碍,她不仅在咸丰帝的名义下代为批阅政务,甚至在国事上也敢于发表个人看法。咸丰帝作为一个体弱多病的皇帝,显然无法应对国家日益复杂的局势,而慈禧的野心,也因此找到了突破的机会。
终于,在1861年8月,机会来临。咸丰帝在面对英法联军的压力时,选择了逃往热河,最终因病去世。此时的慈禧,不仅失去了丈夫,更掌握了国家的命运。载淳即位,而慈禧与另一位皇太后钮祜禄氏共同担任了太后职务,但实质上,慈禧的权力才是最为牢固的。为了与顾命八大臣争夺权力,慈禧不惜设下阴谋,斩杀三名大臣,并扶持奕?为议政王。
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慈禧最终成功“垂帘听政”,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她改革吏治,重用汉族官员,成功平定了叛乱,甚至让清朝出现了所谓的“同治中兴”,尽管这一切只是晚清的短暂辉煌。慈禧沉迷于权力的滋味,最终决定不将权力交给已经17岁的同治帝,而是将一切掌控在自己手中。经历了三年的政治斗争后,同治帝病逝,无后,慈禧再次挑选了一个年轻的傀儡——光绪帝,开始了自己在清朝政坛的下一轮掌控。
光绪帝虽然年轻,性格温和,一度与慈禧建立了较为亲密的关系。然而,随着晚清的动荡加剧,中亚的浩罕汗国、沙俄、法国等外患,以及国内的动荡局势,光绪帝想要改变这一切,但由于权力完全掌握在慈禧手中,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一步步走向灭亡。
1894年,慈禧为了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耗费巨资大修颐和园,导致北洋水师军费不足,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此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面对这样巨大的失败,光绪帝的无力回天显得尤为悲凉。光绪帝最后一次尝试反抗的是戊戌变法,但由于慈禧的迅速反扑,他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彻底失去了对国家命运的掌控。
在光绪帝的生命逐渐接近尾声时,慈禧依然未曾放松对政权的掌控,甚至在光绪死后,她依然设法将溥仪扶上了皇位。作为一个年仅3岁的幼帝,溥仪被慈禧当作自己最后的政治棋子。慈禧的政治手腕虽然高超,但她却忽视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她已经74岁高龄,长期的病痛加剧了她的衰弱,然而,她依然紧抓权力不放,直到最终倒下。
光绪帝于1908年11月14日去世,时年仅38岁。慈禧听闻这一消息时,表情平静,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切。她指示按照规制办丧事,甚至连光绪的葬礼都充满了仪式感,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改变光绪帝一生悲惨的命运。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换一个皇帝并不重要,更多的是如何度过他们日复一日的困苦生活。
光绪帝的葬礼虽然气派,然而比起一生如影随形的皇权争斗,慈禧更关心的是谁能够继承皇位。而最终,她选择了3岁的溥仪,一个没有能力反抗她掌控的幼帝。然而,慈禧的生命之火已逐渐熄灭,她终于在疲惫与病痛的折磨下走向了终点。
慈禧太后的去世,直接带来了清朝的历史性变动。即使她生前凭借无数政治手段延缓了朝廷的衰亡,但在死后,却仍然未能逃脱被盗墓的命运。1928年,孙殿英等军阀趁机洗劫了她的墓地,甚至连她的寿衣也未能幸免。她一生中所收集的珍贵宝物,最终成为了盗墓贼的猎物。
尽管慈禧太后铁血的政治手段延缓了清朝的灭亡,但她的死却也为清朝的灭亡铺平了道路。她最终的付出,是为了让溥仪继位,结果却将清朝推向了历史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