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影片中的商纣王“殷寿”,其形象的确充满了强大的魅力。虽然依旧扮演着一个大反派的角色,但影片中他作为一位雄才大略、智勇双全、身先士卒、悍不畏死的枭雄统帅形象,显然比起传统小说中那个沉溺女色、醉生梦死的昏君,更加贴合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
商纣王的正式名字是帝辛,他是殷商王朝的第三十一代天子,广为人知的“商纣王”是后人对他的贬损性称谓。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帝辛的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075年到公元前1046年,大约在30岁时登基,执政了30年,最后在60岁时殉国。
帝辛,本名子受,是殷商第三十代天子帝乙的庶长子。因其母亲地位显赫,成了帝乙的正后,因此他继承了王位,甚至超越了同母兄微子启。根据《史记》记载,纣王“长巨姣美,筋力超劲,手格猛兽”,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称他“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可见他不仅是个体力无穷、力大无比的勇士,还拥有出类拔萃的智慧与机敏,反应极快,擅长言辞,远非只是一个单纯的武夫。
纣王即位后,曾重用费仲治理政务,鼓励农业和水利建设,推行牛耕技术,发展灌溉排水系统。他还积极清除王族内部异己,削弱贵族的权力,例如杀害忠臣比干,囚禁忠良箕子,排除同母兄微子。纣王还打破常规,任用从亡虏逃臣中挑选出勇猛无敌的将领飞廉、恶来父子为统帅,实行更加大胆的军事政策,频繁进行战争,征伐黎国、破苏国,并大举搜讨渭水地区,曾一度压制周国的崛起,甚至囚禁了周文王姬昌。
如果对比历史上殷商极盛时期的疆域图,我们可以看到,殷商王朝在纣王父亲帝乙的统治下,面临着东西两面作战的困境。为了应对东夷部族的崛起,帝乙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甚至将商朝的王女嫁给周国的姬昌。与此同时,他还全力进攻东夷,打败了盂方、夷方、人方等部族,商朝的军队最远扩展到现在的山东鄄城、淄博一带。
纣王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完成了对东夷部落的全面征服,这一系列扩张不仅开疆拓土,还将相对先进的中原文化传播到江淮地区,为民族融合和地区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今天的天津、连云港等沿海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地区,都属于华夏文明的版图。这些贡献也使得商纣王成为了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代雄主。
《诗经·商颂·玄鸟》这首诗正是后代殷商遗民怀念和歌颂纣王的伟大功绩,特别是他曾经平定淮夷、征服东海,四方诸国纷纷来朝。影片中的商纣王“殷寿”,不仅是南征北战、身先士卒的铁血英雄,他在保护殷商利益的同时,对质子们的关爱也表现得非常特殊,可以说他视他们如己出,即使是他的独生子殷郊,也并未享有过多的特权。
影片中的商纣王“殷寿”甚至追杀了背叛自己的太子殷郊,直接对姬发说:“只要你杀了你父亲姬昌,你就是我的儿子,大商朝的太子。”这一情节,可能会让一些观众觉得难以理解,以为影片的编剧在胡乱修改历史。但从影片本身的逻辑来看,这一设计实际上也是符合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商纣王“殷寿”试图通过对质子的精神控制,确保他们对商朝的忠诚,从而推动中华大一统的进程,虽说方法极端,但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权力运作的方式。
商纣王“不信天、不信祖、不信巫卜”,他不把狐妖妲己、占卜家比干和姬昌、道士姜子牙、申公豹等人物放在眼里,而是把他们看作是工具,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身为一国之君,展现了王者的气概和强大的统治力。事实上,商纣王的亡国悲剧并非源于他个人的恶行,而是殷商文明的衰退所致:盛行人殉和占卜,巫鬼当道,神权过于强大,导致其社会体制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商纣王身后的悲剧,将殷商文明的弊端暴露无遗,最终被崛起的周国取而代之。周武王姬发团结诸侯联合讨伐纣王,给纣王列出了诸多罪名,这些罪行既揭示了纣王的改革努力,也反映出他在传统政治体制下的种种问题。历史学者指出,纣王的改革和变革,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只可惜他的改革未能成功实施,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影片巧妙地将纣王“殷寿”塑造为周武王姬发的“精神父亲”,并通过姬发亲手破坏了纣王的统治,最终不仅为华夏一统铺路,也呈现了历史的伟大进程。姬发杀掉了商纣王“殷寿”,推翻了殷商的统治,但继承了“殷寿”未竟的志向,推动了华夏的统一。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英雄如虎,红颜如玉,终究只不过是岁月长河中的波澜。商纣王和他的爱妻苏妲己,尽管被后世诋毁至极,实际上也只是华夏文明变革的代价。正是这位拓土开疆的英雄,带领华夏版图扩展到江淮和东海之滨,成为上古伟大英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