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最终胜利者是取代了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然而,司马家取代曹魏的历程并非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平坦无阻。从司马懿发起的“高平陵之变”到蜀汉灭亡时的“成都之乱”,这一过程中充斥着血腥暴力与权力的斗争。反对司马氏登位的“淮南三叛”,更是成为汉末三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战争之一。
与“高平陵之变”、废除曹芳、反叛的“淮南三叛”、弑杀曹髦以及“成都之乱”等事件相比,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权力似乎并不那么引人注目。然而实际上,司马师继承父亲权力的过程是司马氏取代曹魏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考验,甚至其重要性可能超过“淮南三叛”。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在“高平陵之变”结束后,司马懿开始掌握曹魏的权力。司马懿能够在权力斗争中胜出,主要有两个坚实的基础:其一,司马懿是曹睿临终前所指定的两位托孤大臣之一(另一个是曹爽)。在曹爽失势后,作为唯一的托孤权臣,司马懿理所当然地掌握了朝政,这也是许多忠于曹魏的官员支持“高平陵之变”的原因之一。
其二,作为曹魏历任皇帝(曹操、曹丕、曹睿、曹芳)的老臣,司马懿曾多次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除了遭遇了诸葛亮这位杰出对手外,司马懿还击败了众多实力强大的敌人,如孟达、公孙渊和诸葛瑾等。当曹魏的许多功勋老臣渐渐退出舞台时,司马懿在朝中的威望已经无人能及,曹爽因此也不敢轻易对他下手。
然而,司马懿掌控权力的两个基础反而成了司马师继承父亲位置的障碍。首先,自秦始皇时代以来,托孤权臣并没有世袭的先例;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大权在司马懿去世后应归还给皇帝曹芳。其次,司马师在继承权力之前并没有经历过战斗,军功甚至不如他的弟弟司马昭。与战功卓著的父亲司马懿相比,司马师在政治与军事上的威望显得相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