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万铁骑猛然南下,马蹄声如雷,踏破大地,势如破竹,长安城外血流成河,气吞万里,李唐王室在这场恢弘的战斗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神威。经过这场浴血奋战,唐朝如凤凰涅槃般复苏,接下来的百余年迎来了盛世。然而,这场生死攸关的决战,在史册中却没有留下太多的篇幅,显得格外冷淡。
这一战,关乎唐朝命运的全局。若胜利,唐朝依旧是李唐王室的天下,若败北,唐朝也就消失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不再为人所记。而为何历代史学家在谈及唐朝时,对于这一段历史始终不甚推崇?大概是因为这一段历史充满了屈辱,与唐朝鼎盛时期的光辉岁月形成鲜明对比,显得尤为荒凉与悲凉。
实际上,长安城外的这场血战,本质上是在为安史之乱所带来的后果清理残局,这与唐朝初期的盛世气象并不相符。安史之乱爆发在玄宗时期,起义军如疾风骤雨般攻破了长安。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玄宗无力反抗,只得带着宫人和官员仓皇北逃。
然而,熟悉历史的人不难发现,唐朝的最盛大时期,恰巧也是玄宗当政的开元盛世。从天高跌入尘埃,唐朝的盛世可谓高开低走,堪称一大遗憾。回望李隆基的一生,他也经历了波折。年幼时深知察言观色,为父亲李旦顺利登上东宫铺路,最终成就帝位。成年后的李隆基,一方面结束了武则天时代的乱象,拨乱反正,另一方面则加强了边防、封疆,任用贤能,唐朝在李隆基治下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李隆基继位后,前有李世民为榜样,后有武则天的铺垫,他掌控朝政的剧本几乎无懈可击。然而,后期李隆基的荒诞决策和失误,导致唐朝的辉煌逐渐衰退。他被起义军逼出长安,成为李唐历史上最为狼狈的帝王。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他失去了心爱的贵妃,在护卫的拼死保护下,才勉强逃入四川安定下来。
然而,玄宗败走之后,唐朝陷入了低谷。李亨,玄宗之子,在今日的宁夏地区登基称帝,决心夺回长安,恢复李唐的辉煌。面对的局势却极其严峻。唐朝的残余势力蜗居于远离中原的宁夏一带,起义军已经将其打得溃不成军。此时,李亨的困境几乎到了无法翻身的地步。
不过,唐朝之前重视边防建设的政策,给了李亨一线生机。虽然李亨手中的军队仍与起义军相差甚远,但他通过与草原民族和附属国家的合作,成功调集了近十万兵力,形成了有效的军事支持。阿富汗等附属国纷纷响应唐朝的号召,甚至连回鹘也提供了五千骑兵。这五千回鹘骑兵虽然看似数量不多,但他们的作战能力非凡,在关键时刻为唐朝挡住了起义军近万骑兵的攻击。
虽然西域与中原相隔遥远,但正如当年起义军横扫长安一样,唐肃宗的铁骑凭借其坚定的意志,势如破竹地打到了长安城下。这一战,唐朝赌上了所有的尊严。
长安作为唐朝的帝都,城防坚固,易守难攻。若起义军采取死守策略,唐朝或许永远无法再度夺回这座城池。但正当唐肃宗为难时,机会却主动找到了他们。起义军错误地认为,只有杀掉唐肃宗,才能获得百姓的支持。于是,他们选择主动出击,犯下了致命错误。
这正是唐朝大将郭子仪的机会,他指挥军队直捣黄龙,在战斗中毫不手软,全力以赴。战斗异常惨烈,交锋过后,双方几乎所有士兵都已倒下,数万将士英勇牺牲。最终,唐军乘胜追击,击溃了起义军,重新夺回了长安,唐朝再次恢复了李唐王室的统治。接下来的几年里,唐军步步紧逼,最终平定了叛乱。
尽管安史之乱后唐朝一度恢复了万国来朝的盛景,但与叛乱前的辉煌相比,唐朝再也没有恢复昔日的荣耀。唐朝的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自唐肃宗夺回长安开始,唐朝依旧坚持了150年,但到后期,历史早已不再聚焦于这片古老的帝国,渐渐成为苟延残喘的存在。
尽管如此,唐朝的盛世依然在史学界占据重要地位,其辉煌依旧值得后人铭记,成为难以忽视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