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代小京官以穷著称,好在有一个生财之道,每年保底进账200两
创始人
2025-09-06 10:04:18
0

光绪七年,户部提出了一项关于“取消印结银”的试行建议,并请求慈禧太后批准。然而,这一提案立即引起了在京官员的强烈反对,慈禧太后最终因舆论压力不得不否决这一建议。

对于很多读者而言,“印结银”可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简单来说,印结银是指那些通过捐纳方式购买官职的人所需支付的手续费。根据当时的规定,任何通过捐纳途径获得官职的人员,首先需要通过吏部的考核。如果考核合格,接下来就需要得到本地官员的保结,换句话说,需要本籍在京的官员为捐纳者担保。而这个“保结”并非免费的,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费用金额从几十两到数百两不等。

捐纳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当时由于三藩之乱导致户部财政紧张,康熙帝为了应急,决定通过卖官来解决短期的财政问题。为了确保这种方式不会被滥用,他要求捐纳者必须由本籍官员担保才能正式授予官职。

这种捐纳制一开始就遭到了科举出身的官员和读书人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捐纳制度对有才能的学子不公平,损害了科举出身的正统性。幸运的是,尽管捐纳制度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并未完全废除,但其规模还是保持在较小范围之内。

然而,随着乾隆以后,尤其是在咸丰、同治、光绪时期,捐纳的风气愈演愈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国家财政崩溃,朝廷不得不通过出售官职来补充财政;另一方面,京城的官员们由于捐纳制的普及,也能够缓解自己经济上的困境。

在京的各级官员普遍对捐纳制度持支持态度,根本原因在于“穷”字。其实,在传统社会中,贫穷并不意味着羞耻,士大夫阶层甚至认为贫穷代表着“清廉”,因此,京官们乐于自称“穷”。而这种“穷”字,也正是他们在官场上获得尊重的象征。

清代的京官经济困难,主要源于京官的薪资制度。虽然雍正时期实施了养廉银制度,提高了外省官员的薪水,但对于京官的薪水并没有相应提高。这种待遇上的不公平,迫使外省官员不得不从自己的私房钱中孝敬京官。

乾隆年间,朝廷虽然颁布了“双俸”政策,规定京官的工资翻倍,但并非所有的京官都能受益。只有正式的京官才有资格领取双倍工资,而那些“合同工”则完全没有资格。此外,京官们的基本工资并不高。举例来说,正五品的郎中一年只拿80两,即使加上“恩俸”,也不过160两。

然而,从咸丰开始,京官们的薪水被打折发放,最多只有70%,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只有50%。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光绪十二年,京官的生活非常艰辛。

在如此经济困境的背景下,许多汉籍京官为了维持生计,往往需要借贷度日。晚清名臣张之洞曾做过一项计算,他认为一个京官每年最低的生活开销不得少于300两,而想要过上不奢华但体面的生活,每年起码需要1000两。尽管三品以上的大员不必为生活费担忧,但这类官员数量极少,绝大部分京官都难以享有这种特权。

在这种情况下,印结银成为了小京官的重要收入来源。尤其是在咸丰到光绪期间,捐纳风气盛行,数量庞大的捐纳者每月都能为京官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许多读者可能会对印结银的分配方式产生疑问。如何确保每个京官都能公平分配到这笔收入呢?举个例子,江苏省的印结银就由在京的江苏籍官员中的进士出身者轮流管理和分配。每个月的结算后,印结银按照人数平均分配,确保每位江苏籍官员都能获得一定的收入。

对于大部分小京官而言,印结银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以一位七品小京官为例,他的年收入平均可达到200两,这个收入远高于他们的基本工资。

因此,当光绪七年,户部提出废除印结银时,京官们纷纷反对,慈禧太后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一提议,因为她深知,若是断了这些小京官的生计,朝廷也无法给他们补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山东菏泽一中学初一新生多达94... 山东菏泽一中学初一新生多达94个班,网友担心能否保证教学质量 教体局:学校会有相应措施 近日,山东...
原创 以... 五虎上将的排名,历来是广为争论的话题,通常被认为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的顺序,其中关羽位居第...
中美学者等共同追忆、纪念中国哲... 中新网上海5月16日电 (记者 陈静)中国当代哲学巨匠冯契(1915–1995)以“智慧说”及中国哲...
原创 南...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涵盖了从420年到589年的约170年间。在这一时期,政治、经...
原创 魏...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临终前曾高喊:“谁敢杀我!”紧接着便被马岱斩杀,场面极为震撼。然而,许多人未曾...
原创 清... “夏商周,春秋战。秦朝以后是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二十朝”。 在我国流传...
原创 彭... 1958年8月,彭总因一封“万言书”在庐山陷入困境,曾横刀跃马、英勇无畏的他,最终为这一信件付出了沉...
原创 谭...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国家的危机愈发严峻,民族存亡的时刻日益临近。就在这一困境中,一批坚定支持改革的爱...
原创 勾... 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名字无疑为许多人所熟知,特别是他卧薪尝胆的故事,成为了无数励志典范。在越国被吴...
原创 斯... 苏联历史上的大清洗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是一场震动全国的政治风暴,被称为“斯大林的恐怖统治”。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