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几乎每个君主在去世后都会被赋予一个谥号,用以评判他一生的功过。在这七个国家中,有六国的君主的谥号中都包含了“惠”字,唯独齐国没有称为“惠王”的君主。很多历史学者认为,“惠”字通常与实际利益相关联,因此,带有“惠”的君主往往被认为是那些善于谋取实利或者擅长从中获取好处的统治者。
一、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儿子,秦孝公迁都至咸阳后,他被立为太子。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承了王位,开始了他统治的篇章。继位后,秦惠文王稳固了自己的权力,逐渐将目光投向了外部扩张。在公元前330年至前328年间,秦国吞并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并在黄河东岸建立了一个前进的战略基地。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称为“秦王”,次年更元,成为了第一位称王的秦国君主。在他治下,秦国得以迅速崛起。文武双全的秦国不仅拥有张仪这样出色的外交家连横六国,还在军事上有樗里疾、司马错等名将,北伐义渠,西征巴蜀,东进函谷,南下商于,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享年四十六岁,葬于公陵。秦惠文王通过与魏国、楚国、韩国等诸侯国的角力,吸取了不少好处,尤其是消灭了巴国和蜀国,这些成就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二、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赵何(?-公元前266年),亦被称作赵文王。他是赵武灵王的次子,嬴姓赵氏。公元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将赵国的王位传给了赵何,赵何便成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退位后自称“主父”。在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试图将赵国一分为二,计划让赵章在赵国代地称王,这一举动引发了内乱,最终赵章被杀,赵武灵王被困沙丘宫长达三个月之久,最终死于饥饿。赵惠文王在位期间,赵国大力发展,拥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一批杰出的文武大臣。赵惠文王时期,赵国先后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国,成功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与此同时,他利用五国伐齐的机会,成功将赵国的疆域扩展到了东部。因此,赵惠文王与赵武灵王一样,对赵国的强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韩桓惠王
韩桓惠王(?—前239年),姬姓,韩氏,具体名字已失传,是韩厘王的儿子。韩桓惠王在位期间,韩非屡次建议推行改革。在韩桓惠王二十七年,郑国奉命前往秦国,协助修建水利工程,这便是著名的“郑国渠”。然而,随着公元前262年秦国将领白起进攻韩国并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韩国在此期间的处境变得非常艰难。为了求和,韩桓惠王不得不割让上党(今山西长治)给秦国,结果引发了赵国与秦国的长平之战。虽然韩国作出了妥协,但此举也有效地减轻了他们面临的外部压力。
四、魏惠王
魏惠王是魏国的第三任君主(公元前369-公元前319年),魏武侯的儿子。在位期间,魏惠王推行了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举措。公元前361年,他将魏国的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魏国也被称为梁国。魏惠王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公元前341年,他在桂陵之战中败给了齐国,十几年后,又在马陵之战中遭遇齐国的重创,导致魏国国势迅速衰退。在两次惨败后,魏惠王前往徐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亦承认魏惠王的地位,史称“徐州相王”。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嗣继位,成为魏襄王。
五、楚惠王
楚惠王(?—公元前432年),姓芈,名章,是楚昭王的儿子,母亲越姬(越王勾践之女)。他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任用了子西、子期、子闾等人,发展了农业和生产,帮助楚国恢复了经济与军力。在他领导下,楚国不仅平定了白公胜之乱,还先后吞并了陈国、蔡国、杞国,扩张了自己的疆域。楚惠王的努力使楚国成为了当时强大的霸主之一。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去世,由其子楚简王继位。
六、燕惠王
燕惠王(?—公元前272年),姬姓,名不详,是燕昭王的儿子。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燕惠王在即位之前与将军乐毅发生过矛盾,尽管乐毅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但燕惠王对他产生了疑虑,在即位后更替了乐毅的职位,任命骑劫代为领军。乐毅随后逃往赵国,公元前279年,齐国的田单使用火牛阵大败燕军,骑劫战死,燕国的领土几乎被齐国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