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话说得好:比皇宫更危险的,是东宫;比皇帝更难当的,是太子。成为太子是充满风险的,而在每个大王朝里,第一个太子的命运尤其多舛。通过史料的研究可以发现,尽管秦朝没有正式立太子,汉朝、隋朝、唐朝、明朝等几大盛朝的首任太子以及他们的后代,几乎都没有一个有好下场。他们或因得不到父亲的宠爱,或因为身心承受巨大压力,最终往往未能登上皇位。唯一一位登上皇位的刘盈,也终究无法掌控实权,甚至皇位未能继续由他传承下去。事实上,这些王朝的二代继承中,几乎都出现了“小宗代大宗”的悲剧。
以汉朝的刘盈为例,他是刘邦与吕后的儿子。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两位狠人所生的儿子居然性格软弱得如此让人失望。刘邦登基时,按理应立刘盈为太子,但他却对刘盈充满不满。刘邦觉得刘盈过于柔弱,无法稳住江山;另一方面,刘邦已经宠爱了戚夫人,并且与她生了个儿子刘如意。刘邦甚至一度考虑废除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所幸,群臣支持刘盈,且吕后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召来了“商山四皓”辅佐刘盈,最终刘邦放弃了废太子的打算。
然而,刘邦去世后,刘盈继位成为汉朝第二任皇帝,年仅16岁。尽管如此,他的统治依然受到压制,尤其来自他那掌控欲极强的母亲吕后的干涉。吕后不仅把持朝政,还一次次折磨刘盈。比如,刘盈出外时,吕后将其弟弟刘如意毒死,接着又将戚夫人做成人彘,逼刘盈观看。为了延续吕家的权势,吕后强迫刘盈娶了她外孙女张嫣为皇后,但张嫣怀不上孩子,于是吕后将刘盈后宫中的美人杀死,并宣称张嫣为其所生,强行立其为太子。所有这些折磨让刘盈精神崩溃,最终他沉迷酒色,体弱多病,早逝,年仅24岁。
刘盈死后,吕后继续掌权,打压刘家宗室和开国功臣,分封大量吕氏家族成员。吕后去世后,刘家宗室和功臣们联合反击,灭绝了吕氏。而刘盈的几个儿子也被误杀,刘邦的嫡系血脉就此断绝。最终,刘邦的四子刘恒被立为皇帝,刘盈这一脉的皇位并未得以传承。对于刘盈来说,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无论是在继位时缺乏权力,还是死后皇位的迅速流失,都是他不幸命运的体现。
类似的悲剧在隋朝也上演。隋文帝杨坚废除嫡长子杨勇的太子之位,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为代价沉重的废太子事件之一。杨勇是杨坚与独孤皇后的长子,年少时他才智出众,能帮助父亲处理政务,并获得了不少褒奖。然而,他身上也有一些小毛病,这些在父母眼中成了大问题。比如,杨勇曾因得到一副华丽的铠甲而兴奋不已,杨坚批评他奢侈不节俭。又如,杨勇喜爱侧室云昭训,并在太子妃无子时宠爱她,甚至怀疑太子妃死于二人联手之手段。这些问题积累,杨坚和独孤皇后都对杨勇不满。与此同时,杨勇的弟弟杨广却处处迎合父母,最后通过巧妙的手段使杨坚废除杨勇,改立自己为太子。
然而,当杨坚临终时,他终于意识到杨广的虚伪与野心。杨广在杨坚去世后,迅速伪造皇命,令杨勇被赐死。隋朝的盛世基业,被杨广的荒淫与无能迅速摧毁,隋朝在13年内走向衰亡。后人更是质疑,如果当初杨勇继位,隋朝的命运是否会有所不同?
再看唐朝的李建成,他不仅是唐朝的首任太子,还是历代太子中少数能亲自上战场的几位之一。李渊在起兵之时,李建成与李世民共同立下赫赫战功,李建成更是在李渊登基后担任太子。尽管他有过不少战功,最大威胁却来自自己的弟弟李世民,后者的战功远远超过了李建成。李建成虽然与李世民合力消除敌人威胁,但两人逐渐陷入权力争斗。最终,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埋伏,杀死了李建成及李元吉,控制了局势,成为新的太子。
李建成的悲剧,根源在于李渊的无能与懦弱。李渊未能完全掌控李世民,使得这场兄弟争斗不可避免。最终,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生死对决改变了唐朝的皇位传承,李建成的家族也因此灭绝。
与这些悲剧相比,明朝的朱标算是幸运一些。他的父亲朱元璋在他还是个婴儿时便立他为太子,并始终没有改变。不过,朱标的一生也并非毫无困扰。在朱元璋的严厉统治下,朱标时常面临极大的压力。尽管如此,他的太子之位保持了25年,直到去世为止。然而,朱标死后,朱元璋将其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却比他更为柔弱,最终导致了明朝的另一次权力更替。朱允炆的统治并未长久,最后被亲叔朱棣篡位。
这些朝代中,虽然第一任太子一度拥有继位的机会,但由于内外因素的复杂纠葛,皇位未能如愿顺利传承。无论是汉朝、隋朝、唐朝还是明朝的太子们,几乎都未能享受到长久的太子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