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和清朝之间,谁的百姓生活水平更高呢?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心里有了答案之后,再看一看以下这篇文章,看看我们的观点是否一致。
汉族人对明朝往往有更深的感情,可能认为明朝的百姓生活条件更好。然而,事实上,清朝百姓在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大部分时间里,过得比明朝的百姓更好。那么,为什么清朝的百姓生活水平稍高呢?
原因一:清朝的百姓只需养一支军队,而明朝的百姓却要养两支军队。
在施展的作品《枢纽》中,提到清朝统一了长城南北,并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驻军加强了控制。这样的格局使得清朝的百姓只需要供养清朝军队这一支军队即可。由于清朝在前中期的战争基本上都取得了胜利,战争得以平息,军队处于和平时期的时间更长。因此,百姓负担较轻。
然而,明朝的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未能统一长城南北,明朝不得不和游牧民族长期对抗,几乎整个朝代都处于与游牧民族的战斗之中。明朝百姓实际上不仅需要供养明军,还要供养游牧民族的军队。游牧民族常年南下劫掠,对生计的依赖让他们无法不依靠明朝百姓的资源。游牧民族的军队也几乎处于不断的战斗状态,明朝百姓不仅要应对这种压力,还要承受长期的战时困扰。这使得明朝百姓的生活负担比清朝的要重得多。
原因二:明清对士大夫的控制能力差异,导致了两朝的税收能力大不同。
从汉朝开始,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真正统治者是士大夫群体,皇帝往往只是象征性存在。在古代社会,一个人只要能考取功名,就能享有免税的特权。这些士大夫、地方大家族和官僚是权力的实际拥有者,很多时候皇帝对他们无可奈何,士大夫群体的权力甚至超越了皇帝本身。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这些士大夫往往过于奢靡,导致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贫困。
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勋贵阶层的衰落使得文人士大夫掌握了朝廷,皇帝不得不屈服于文官阶层庞大的利益网络。这使得明朝的财政逐渐无法有效管理,税收能力减弱。相比之下,清朝在前中期对士大夫群体有较强的控制力。清朝实施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士绅和官员要一起服役、缴纳粮税,这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康熙、乾隆等帝王还通过南巡等方式从富商那里收取了大量财富,用来支撑战费、修建寺庙和安抚边疆,富商甚至因过度的税收而陷入困境。
清朝的税收能力和财政收入远高于明朝。在明朝时期,年均财政收入仅为800万两白银,而清朝则高达2000万两白银,甚至还不包括清朝直接向富商征收的财富。在古代,白银的购买力基本保持稳定,因此,清朝的财政收入更能反映其经济实力。更为重要的是,清朝的多次战争虽然消耗巨大,但依然未对百姓造成显著的经济压力。反而,在清朝的盛世期间,政府往往能够做到财政盈余,这使得部分时期的百姓甚至免于纳税,享受了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
总结:
总体来看,清朝百姓的生活水平比明朝稍高,原因在于清朝相较于明朝更有效的治理。尤其是清朝能有效控制士大夫群体的权力,使得百姓负担较轻。与此不同的是,明朝在开国后的81年内就经历了“土木堡之变”,文官群体的权力逐渐扩张,皇帝权力受限,导致了财政和税收的困难。相比之下,清朝的政权持续了近两百年,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才经历了与士大夫的权力斗争,逐渐失去对财政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