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在近代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培养了众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表现突出的将领,成为中国军事历史中不可忽视的存在。黄埔军校培养了无数风云人物,其中以“黄埔三杰”、“黄埔四凶”、“黄埔五虎将”、“黄埔八大金刚”和“黄埔十三太保”等名号最为响亮,成为时代的标志。尤其是“黄埔三杰”,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他们不仅以非凡的军事才能闻名,还在战场上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其中陈赓更是后来成为开国大将。
然而,黄埔军校中除了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还有一些不太为人知,但却深得蒋介石宠信的将领,他们被称为“三李一王”。“三李”指的是李仙洲、李延年和李玉堂,而“一王”指的则是王耀武。三李均为黄埔军校一期的学员,而王耀武则是三期学生。他们都曾是蒋介石的重要支持者,亲自参与多场关键战役,立下了不少战功,并因此获得了蒋介石的信任与重用。
李仙洲于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教导第一团的排长和连长。李仙洲参与过多次重要战役,包括东征、两次北伐以及中原大战。他在北伐中担任第1集团军第1军教导团上校团长,还曾负责过蒋介石的警卫工作。尽管李仙洲在抗日战争期间参与了与日军的多次交锋,但在山东的抗日行动中,他因消极抗日而饱受争议,并且多次与八路军发生冲突。1947年2月,李仙洲在莱芜战役中被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击败并俘虏。此后,他被送至东北抚顺战犯管理所,经过改造,于1960年获得特赦。李仙洲晚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并在1988年去世。
李延年则是20岁时便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并迅速参与了东征和北伐等重大军事行动。1929年,李延年晋升为少将旅长,在黄埔学员中晋升速度堪称出类拔萃。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毕业典礼上曾特别提到他,称李延年是全体学员的榜样。在中原大战中,李延年凭借一旅的兵力成功抵挡住冯玉祥的师级进攻,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然而,随着解放军跨越长江,李延年所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全线崩溃,他在福建驻守时未能完成任务,最终逃往台湾。蒋介石对此极为愤怒,虽然李延年曾为国民党立下过赫赫战功,但他仍被判刑十年。李延年出狱后生活贫困,最终于1974年去世。
李玉堂出生于山东,在加入黄埔军校之前,他曾在阎锡山部队服役。目睹了军阀之间的尔虞我诈后,李玉堂决定投身黄埔军校,以期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在抗战爆发前,李玉堂参与了东征、北伐、中原大战等多个战役,并在这些战役中屡次表现突出。特别是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他指挥部队死守长沙,并取得了显著的胜利,成功守卫了这座战略要地。李玉堂所带领的部队在抗日战争中获得了“泰山军”的称号。然而,到了台湾后,李玉堂遭人诬告与中共地下党有联系,最终在1951年与妻子一同被蒋介石下令处决。
王耀武是黄埔三期的学员,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王耀武迅速获得蒋介石的重用,并因其“善于用兵、指挥才能”受到高度赞扬。他是黄埔系中第一位担任方面军司令的将领,同时也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七十四军的创始人。王耀武在抗日战争中屡次与日军交锋,尤其是在七十四军的指挥下,他带领部队屡创佳绩,七十四军被授予军中最高奖项——飞虎旗,王耀武本人也获得了军队的最高勋章。然而,尽管王耀武在抗日战场上取得过赫赫战功,但在济南战役中他却被俘,成为了蒋介石军中的“失误”之一。
这些黄埔军校的学员和将领,不仅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深刻影响了当时及后来的军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