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到民国时期“妇孺皆知的作家”时,大家的脑海中往往首先浮现的是鲁迅的名字。不过,在大约五十多年前,这个称号曾经属于另一个人——张恨水。
老舍曾经评价张恨水是“全国唯一妇孺皆知的作家”。在民国时代,无论是社会的上层精英,还是下层的普通百姓;无论男女老少,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对张恨水的小说津津乐道,连鲁迅的母亲也不例外。
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张恨水无疑是通俗小说市场的王者。时至今日,我们提到“中国的大仲马”时,第一个想到的多半是金庸,但在当时,这个美名也曾属于张恨水。
张恨水的小说极受欢迎,销量极好,随着名气的增长,他的稿费收入也相应水涨船高。那么,张恨水的稿费究竟有多高呢?据说,他的稿费是鲁迅的两倍多!
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职务时,每月的薪水大约为350块大洋。有一次,他购买房产时,一次性支付了4000块大洋,这笔支出令人惊叹,展示了他不小的财力。
按此计算,张恨水的平均月稿费至少在700块大洋以上。根据当时的标准,一般的稿费为每千字1到2块大洋,鲁迅的稿费为每千字5到8块,而张恨水的则超过了10块大洋。要知道,20年代初,上海一名普通巡警的月薪仅为8块大洋。
此外,张恨水还是出了名的“快手”作家,他有一个坚持了20年的写作习惯——每天至少写5000字。不论刮风下雨,身体不适,甚至是与朋友打麻将,他也能在打牌的间隙写作。
事实上,张恨水并非专职作家,他一生都在担任报刊编辑工作。因此,他所有的小说创作都得依靠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在这些年里,除了写小说,张恨水还需要照顾三位妻子和13个子女,还要打理花草,可以说,留给他创作的时间相当有限。
如果考虑到那个时代没有电脑,作家们只能手写作品,那么以张恨水每小时写1000字的速度来算,他一小时的收入就相当于别人一个月的工资,而他一天的收入能接近别人小半年工资的水平。
这仅仅是以字数计算的普通稿费。而在过去,文人写小说除了基础稿费之外,还可以获得额外的“版税”收入。1927年,张恨水的代表作《金粉世家》问世,这部百万字的小说与《斩鬼新传》一同,最终获得的版税收入高达14万块大洋。当时,400块大洋就能在北京买一座四合院。由此可见,张恨水一部小说的稿费,足以购买一座王府。
那么,为什么张恨水的稿费远高于鲁迅呢?这是因为两人创作的主题和风格有所不同。鲁迅以杂文而闻名,他通过尖锐的讽刺和批判,揭示社会的弊端,激起大众的警觉。张恨水则以小说成名,他善于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交织在一起,通过生动的描写揭示和讽刺社会的阴暗面。
张恨水出生于1895年,素有“全能报业人”之誉。他除了小说外,还擅长写散文和社论。尽管他最终的成就出现在“业余”创作的小说上,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依然不可忽视。
张恨水的少年时代家庭还算殷实,17岁之前他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经典。然而,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他和母亲一同在乡下务农。直到23岁,他才经人介绍,成为《皖江报》的主笔。
张恨水的经历有点像后来的金庸,为了吸引读者,他开始在报纸上连载小说。《皖江报》当时是地方小报,编辑只有四人,新闻来源稀少,副刊大多依赖“摘抄”别人的文章。但张恨水成为主编后,他开始发布自己与朋友创作的原创作品,从而逐渐打开了局面。
当时的报纸正刊主要刊登国家大事和社会新闻,而副刊则着眼于读者的兴趣——通俗小说。自明朝中期以来,通俗文化便成为社会主流,这一现象源于许多普通百姓并不关心发生在他们身边之外的社会大事,更多关注的是身边的琐事和人际关系。虽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人们更愿意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男女情长。
因此,通俗小说才能触及到社会上最大一部分的识字群体。张恨水做了20年记者,结交了各行各业的人物,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使得他的作品既能吸引“躺平”的普通百姓,又能吸引一些文人和青年学生。他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将社会的黑暗面融入到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既雅俗共赏的“社会言情”流派。
鲁迅虽然也写过小说,如《阿Q正传》和《孔乙己》,并且具有极高的文学成就,但与张恨水的小说相比,鲁迅的作品在兼容性上显得稍显不足。张恨水的小说在市场上极受欢迎,稿费是鲁迅的两倍,并不令人意外。张恨水之后,于30年代崛起的另一位通俗小说作家“还珠楼主”,月收入据说也在1000大洋以上。
即便在30年代的动荡岁月,外敌入侵、山河破碎,通俗小说依然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畅销一时,甚至风靡东南亚华人圈,可见这类小说的魅力与市场的需求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