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任何一个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消亡,都有其背后的内在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必然性”。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历史的必然性往往是通过偶然的事件得以体现和表现的。
中国工农红军从艰难生存到最终崛起壮大的历程,生动地验证了这一规律。例如,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难时局中最终决定将陕北作为落脚点,这一决定的背后,竟源自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红军连长梁兴初偶然捡到的几张报纸,间接促成了这个历史性的决定。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在经历了二万五千里艰辛的长征后,终于到达了陕北的吴起镇。经过长途跋涉,队伍已经疲惫不堪。此时,红军和西北红军顺利会合,队伍人数增加,毛泽东随即下令:“队伍在吴起镇休息一周。” 红军士兵们纷纷松了一口气,趁此机会进行政治教育、军事整顿,并补充训练新兵。
然而,9月中旬,中共中央率领的陕甘支队从俄界出发,途经依山傍水的古栈道,行进至天险腊子口。腊子口位于岷山山脉,是四川通往甘肃的重要关隘。传说这一古栈道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所修,地势险要,防守十分严密,而甘肃的军阀鲁大昌则自认为占据了这道天险,不可攻破。然而,红军的力量如同天兵天将般势不可挡,红一军团的前卫师被派遣攻占腊子口。经过两路进攻,他们成功突破了这个险关。
红军经过腊子口,翻越了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雪山——岷山,随后进入甘肃宕昌县的哈达铺。此时,红军该去哪里的问题仍然没有定论。为了这个问题,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多次进行商讨,但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有的意见主张北上,前往绥远、察哈尔一带,因为北方是抗日的前线,红军应该让全国人民看到他们的革命决心,彰显他们为民族利益而战的决心。另一些人则主张前往宁夏,认为那里人少、地多,有利于红军的恢复和休养。此时,正当大家纷纷争论时,命运却似乎暗中为红军指引了方向。
有一天,周恩来派遣红一军团的侦察连长梁兴初前往镇上执行侦察任务,梁兴初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偶然捡到了几张国民党的报纸。他带着这些报纸回到镇上,交给了周恩来。周恩来许久没有看到过报纸,当即急忙翻阅其中的内容。
不久,他在一则不起眼的新闻中发现了一个令他振奋的消息——《陕北匪患未除,剿共仍需努力》。这篇报道讲述了刘志丹领导的红军占领了陕北的多个县城,如安定、延长、保安、安塞、延川等地,周恩来兴奋不已,立即跑到毛泽东身边,告诉他这个好消息:“主席,好消息!好消息!我们可以确定北上的落脚点了!”
毛泽东见周恩来神情激动,急忙问道:“有什么好消息?” 周恩来指着手中的报纸,笑着说道:“你看,国民党为我们指了条路,陕北有一片已被红军占领的根据地,还有5000多名当地红军。而且,这里东接山西,西靠宁夏。山西的汾河流域素有‘米粮川’之称,宁夏更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誉,极为有利于我们建立根据地。此外,陕北的红军是当地群众的代表,他们的基础非常坚实,确实是一个理想的落脚点。”
张闻天(洛甫)和秦邦宪(博古)听后,也都非常高兴,表示赞同。毛泽东笑了笑,说:“既然国民党为我们指了路,那我们就朝陕北进军吧!”
几天的急行军后,红军顺利突破了敌人设在武山与漳县之间的封锁线,并在青石咀的后山意外地歼灭了东北军的一支骑兵部队,缴获了大量武器和物资,也解决了部队不少困难。大多数俘虏还自愿加入了红军。此时,红军到达了城角铁,接到了来自陕北红军的信件和联络。
“陕北红军来接我们了!”红军将士们欢呼起来。当日,红军行军超过100里,成功到达了陕甘宁交界的老爷山,次日便进入了陕北,直奔吴起镇。
这一切,都源于梁兴初偶然捡到的一张报纸。在这张报纸的指引下,迷茫中的中央红军找到了生存与发展的希望,最终找到了一个可靠的落脚点。从此,红军开始逐步壮大,走向了胜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