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象征着稳定性,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三方的相互牵制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实际上,三国之间的力量并非始终如一,总有一方在某一时期占据上风,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局面。
在史实中,除了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草庐对策”(即《三国演义》中的隆中对),东吴的大都督鲁肃也曾为孙权提出过类似的战略建议——“榻上策”,主张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
然而,不久之后,鲁肃去世,东吴却突然袭取了荆州,并背弃了与刘备的盟约。那么,东吴为何会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此次袭取荆州又为东吴带来了怎样的隐患?
若要理解东吴袭取荆州的错误,必须先分析袭取荆州前三国的局势。毕竟,在“三国互相诡计纵横”的时代,这种不理智的决策显然有其深层的背景。
1. 曹魏面临内忧外患
在东吴袭取荆州之前,尤其是赤壁之战后,曹魏的实力已经有所削弱。虽然曹操依然占据北方,统治稳固,麾下武将和谋士众多,兵力和后勤逐渐巩固,但赤壁一战不仅削弱了曹魏的士气,还给其带来了更多内外压力。
内忧从公元190年追击董卓未果后就开始困扰曹操。直到219年襄樊之战爆发,曹操的领地内已经发生了约60起叛乱,几乎每年都有两起,特别是在赤壁之战后的三年,马超和韩遂趁曹操进军汉中之际发动突袭,差点致命。
虽然曹操后来迅速平定了动乱,但像潼关之战那样的惨烈战斗,依然削弱了曹魏的实力。此外,曹魏的人才逐渐短缺,曹操还失去了夏侯渊等重要将领。
外患方面,曹魏不仅要面对孙刘的联合威胁,还不断受到外族部落的侵扰。例如,襄樊之战前,鲜卑部落的首领轲比能就协助乌桓南下攻击曹魏,曹魏足足花费了17年才稳定了北方。
因此,这段时期实际上是孙刘可以反攻并发展壮大的好时机。东吴决定背叛蜀汉、袭取荆州,显然是因为蜀汉的崛起对其形成了威胁。
2. 蜀汉的崛起与对东吴的威胁
赤壁之战后,刘备迅速占领荆南四郡,甚至从东吴手中借得南郡,使得刘备几乎控制了荆州七郡的大部分。此时的刘备可以说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基础。
刘备入蜀后,东吴要求刘备履行协议,归还南郡,否则就归还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然而,刘备拒绝了东吴的要求,东吴派遣官员前往这些郡地接管,都被关羽一一赶了回来。这一系列的冲突激怒了孙权,导致东吴决定以武力夺取南郡。
然而,曹操趁机夺取了汉中,导致刘备不得不为此做出让步,归还了长沙和桂阳两郡。尽管如此,东吴并未趁机加剧对刘备的压力,反而选择与刘备维持和平。
但在刘备成功占领汉中之后,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刘备不仅拥有益州和三分之一的荆州,背后还有诸葛亮和关羽等智勇双全的谋士武将支持。此时的刘备,成为了比孙权更大的威胁,曹操自然视其为眼中钉。
东吴因此难以再次要求刘备归还土地,而曹操的内忧外患也让刘备的威胁不断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吴决定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背叛蜀汉,突然袭取荆州。
此时的东吴,实际上已将战略重心转向“二分天下”,而非继续维持“三分天下”。东吴内部,已经有了“反刘派”的声音,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3. “榻上策”的逐渐失势
鲁肃作为周瑜推举的继任者,不仅具有卓越的政治眼光,还深谙权谋。在诸葛亮提出“草庐对策”之前,鲁肃便向孙权建议联合刘备,共同抗曹。这一“榻上策”得到了孙权的重视,甚至周瑜也赞同这一战略。
鲁肃的策略为东吴和刘备之间的联盟奠定了基础,并且通过不断调解,维持了表面上的和谐。然而,鲁肃的屡次让步,也引发了吕蒙等“反刘派”的不满。
随着鲁肃的去世,“联刘派”逐渐失去话语权,吕蒙等人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并最终接管了东吴的大都督职位。吕蒙的“反刘派”逐渐主导了东吴的外交政策。
4. 吕蒙上台后的变革与挑战
在鲁肃去世后,吕蒙迅速上台,并且从“反刘派”的立场出发,积极策划袭击关羽。尽管东吴表面上与刘备保持着联盟,但吕蒙早已暗中准备,对关羽的动向密切关注。
公元219年,刘备击败了曹操,成功夺回汉中,东吴并没有全力支援刘备,而是开始策划夺取荆州。在吕蒙的策划下,东吴最终通过“白衣渡江”之举,成功暗杀了关羽,袭取了荆州。
这一举动看似是东吴的重大胜利,然而,随之而来的隐患却远超他们的预期。东吴不仅削弱了蜀汉的实力,还破坏了与刘备的信任,为后来的三国局势埋下了巨大隐患。
5. 东吴的战略错误与长远影响
东吴的成功占领荆州六郡,但这一胜利为东吴带来了更加深远的负面影响。最严重的错误是东吴斩杀关羽,造成了刘备的强烈反应。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最终使得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彻底恶化,无法恢复。
曹魏得到了孙刘争斗的空隙,逐渐强化了自身的地位,而东吴的战略失误,使得其原本的优势逐渐丧失。
总的来说,东吴袭取荆州,看似得到了领土上的胜利,然而失去关羽这一重要人物后,东吴失去了与蜀汉的核心信任,最终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