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查阅清代官制的过程中,御史们最为头疼的就是“道”这一职务。清代的“道”职称繁多,尤其是正四品的道员,由于职务兼任和职责繁杂,往往让人难以理清。这些道员的头衔复杂多样,列举几例,或许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一头雾水。
比如,山东济东泰武临道,不仅负责驿站,还兼管水利;宁夏道,既负责盐法,又管理水利,还兼任整饬兵备道;直隶大顺广道,既负责河道,又兼管水利事务,还带有兵备衔;西宁道,除了管理地方事务,还负责蒙古、西藏的事务,成为抚治兵备道;康安道,加提法使衔,同时担任兵备职务;福建台湾道,则负责理学政事务,且加按察使衔,具备兵备道的职能。
这些道员的头衔各具特色,有的没有兼衔,有的带有“兵备衔”,有的是“整饬兵备衔”,还有“抚治兵备衔”、“加提法使衔”与“加按察使衔”。每一个职务背后,都蕴含着不同的职责和职权,然而这些职务的具体功能和职掌,恐怕连一些历史学者也难以解释得清楚。为此,御史便从各种文献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准备与大家共享。
清代的“道”制度继承了明代的设定,主要隶属于各省的布政司和按察司,其目的是为了协调省内外的政务,确保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合作与顺畅。起初,这一职务分类较为简单。布政司派出的道员负责财务、收纳钱粮等事宜,称为“分守道”;而按察司派出的道员则负责刑名和诉讼事务,称为“分巡道”。这两类道员是最基础的分类。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道员负责单一事务的管理,例如海关道、河道道员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道员的职务变得越来越复杂,逐渐出现了品级与职务不对等的问题。某些道员是正三品,但有的却是正四品、从四品,甚至正五品,职权范围也各不相同。品级的不统一导致了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协调问题,尤其是在乾隆年间,知府大多为正四品,然而道员却普遍为正四品,这就导致道员在指挥知府时常遇到阻力,工作效率低下。乾隆皇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布旨意,将道员定为正四品,知府则为从四品,并明确知府为道员的下级。
尽管品级问题得以解决,但随着道员职务的不断扩展,职权与头衔之间仍然出现了不匹配的情况。尤其是兵权和监察权这两个方面,成为道员头衔与职务不符的最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道员被加上兵备衔。加兵备衔并非清代特有,明代也有类似的设定,但在清代,由于道员的职务越来越复杂,兵备衔显得尤为重要。
在清代官制中,“衔”这一词频繁出现,但其含义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如今的“衔”字,类似于享受某种待遇的意思。例如,三品官员可以加上四品的“衔”,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成为了四品官,而是享受相应待遇,类似于现今的副厅级待遇。尽管如此,拥有衔的道员可以行使相应职务的权力。对于加上兵备衔的道员来说,其主要任务是管理军务、监督地方军队、维持治安等,确保地方的军事稳定。
从清代道员的设置来看,驻省城的道员通常不加兵备衔。以山东济东泰武临道为例,由于其驻地在省城济南,军事和政务事务由巡抚主管,因此无须加兵备衔。这类驻省城的道员职权较轻,实际工作相对较少。相比之下,加了兵备衔的道员可以调动地方驻军,包括八旗和绿营。由于交通信息不发达,在特殊情况下,道员可第一时间调动军队应对民变、匪盗等突发事件,省去了向上级请示的繁琐程序。
在道员职务中,“整饬兵备道”相较于“带兵备衔”道员具有更高的职权。从字面理解,“整饬兵备道”并非仅仅一个名号,而是一个实际的职责,意味着道员不仅名义上管理兵备,更是实质上的军事领导。这类道员通常驻扎在边疆或治安不稳的地区,譬如宁夏道。宁夏道作为一个位于西北的省份,常常发生民变,因此朝廷赋予其极大的权力。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职位一般授予旗人,因为清代实行“重满抑汉”的政策,皇帝认为汉人掌兵会带来危险。
或许在此时,读者仍然对“带兵备衔道员”与“整饬兵备道”的区别感到困惑。简单来说,带兵备衔的道员虽然有权调动军队,但某些有异议的调兵命令,仍需经过上级提督或督抚的批准;而整饬兵备道的道员则拥有绝对的指挥权,辖区内的所有军事事务由其全权掌控,属绝对权威。
另一类道员为“抚治兵备道”,这类道员数量极为稀少,清代仅设有两位,分别为西宁道和安肃道。由于这些道员负责与少数民族的事务,特别是新疆和西藏的事务,他们在职务上有“安抚”之名。
最后,清代还有一种特殊的“高配道”,即福建台湾道和康安道。福建台湾道,在台湾建立省份之前,其职务头衔加上了“按察使衔”,使其在名义上为正三品。康安道较为特殊,由于其设立时间较晚,且史料中记载不多,这个职位在宣统二年增设,驻地在四川巴安。康安道的“提法使衔”源于清末的官制改革,原本的按察使更名为提法使,职务不变,依然是正三品。
除了上述道员职位,还有一些其他较为特殊的职务,如吉林东南路道、东北路道、西路道等,这些道员通常会加上“参领衔”。具体的情况较为复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