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刘邦坐稳天子宝座以后,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打算废掉当时的太子刘盈,改而册立刘如意为新的太子。《史记》认为,刘邦产生更换太子的想法是因为太子刘盈的性格和他不像,所以刘邦才打算更换太子。
当然,多数历史爱好者都会想到:刘邦似乎不喜欢仁懦的刘盈。
那么,刘盈如果不是仁懦性格,刘邦是不是就取消换太子的想法?
答案是否定的。
1、经不起推敲
其实雄主的接班者仁懦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频次很高。
比如还是西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就嫌弃太子刘据仁懦;元朝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是儒家信徒,真金太子也被后世视为仁懦。
其实仁懦未必是坏事,也和能否顺利接收皇位关系不大。对于皇帝来说,废立太子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
根据《史记》记载,刘邦打算废掉刘盈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前文说过,刘邦嫌弃刘盈不像他,而觉得赵王刘如意像他,所以打算册立刘如意为太子;
第二,刘邦中意刘如意的生母戚氏,戚氏也不断动员刘邦改而册立刘如意为太子——当然戚氏的盘算是如果刘如意做了太子,那自己距离做皇后也不远了。
但其实这些都只是台前的说辞,并不是真相。
其实小编读历史的时候,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那就是时间线是不骗人的。
刘邦和戚氏产生交集的时候,是在楚汉相争期间,而刘邦去世的时候,刘如意的年纪满打满算也就10岁上下。并且,刘邦打算废掉刘盈的时间是在这之前。
那么问题来了,刘邦作为一个能从秦末乱世中脱颖而出的豪杰,会轻率判断:认为还是小孩子的刘如意,长大后肯定比刘盈适合做皇帝?
虽然很多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但是,这个规律之外,还存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编童年时候的很多“聪明人”玩伴,其实都被自己的小聪明束缚,感觉这辈子也不会有啥发展了。
所以,认为刘如意比刘盈适合做太子、做皇帝,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
再说第二条:认为妃嫔能够依靠美色劝说皇帝改立太子的,其实是戏文中的逻辑,但并非真正的现实——用我习惯用的话术来形容:这是文学,而非历史。
2、刘邦的盘算
其实刘邦考虑废掉刘盈的盘算应该是这样的:刘盈的生母吕氏,在秦末战争中,为刘邦集团立下了赫赫战功。西汉统治确立以后,吕家人在朝廷里也有了话语权。
因此刘邦很容易做出了一个很正确的判断:那就是等他死了以后,继承皇位的刘盈确实无法驾驭吕氏集团——因为吕氏集团的首脑吕氏,会钳制住仁懦的刘盈。
刘邦不希望这一幕发生。所以才要考虑清除这个隐患。但是,刘邦毕竟不能公开表示:老子忌惮吕家人,所以要卸磨杀驴了。
所以刘邦才制造出自己喜欢戚氏母子,希望戚氏母子上位的宣传,来为自己清洗吕家势力制造声势。
而刘邦的目的也被吕氏洞察。
吕氏也很清楚,如果自己失势,吕家人肯定难以善终。所以这是涉及整个家族生死存亡的事情。于是吕氏挟持张良,希望张良能给自己提供化解危机的办法。
在张良的操办下,刘邦对情况产生了误判:那就是商山四皓都愿意辅佐刘盈,说明刘盈已经有了很强的基本盘,而这时候废掉刘盈,很可能给刚刚成立的汉王朝引发动摇国本的动荡。
所以刘邦只好打消废掉刘盈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