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冬季,刚从美国归国的钱学森走进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行了一次参观。院长陈赓满怀期待地问道:“我们中国人能否也制造核弹?”钱学森神情坚定地回应:“如果外国人可以做到,那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难道中国人就比他们低人一头吗?”听了这番话,陈赓院长不由得哈哈大笑,爽快地说:“正是我想要的这种信心啊!”
不久后,钱学森却突然失踪,音讯全无。他的妻子蒋英非常担心,便求助于钱学森的领导,焦急地询问:“钱学森去哪了?已经三个月了,连一封信都没有,难道他不在乎我和孩子吗?”说完,她忍不住放声痛哭,心中无限担忧和不安。
钱学森的消失,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西方媒体纷纷猜测,这一定代表着中国即将有重大动向发生。其实,正如外界所猜测的那样,这段时期的钱学森正在参与一些绝密而重要的国防工作。作为国防科研人员,他们的工作性质十分特殊,不仅关乎自身的安全,更涉及国家的重大机密,因此,钱学森的行踪必须绝对保密,新闻媒体也不得自由报道。就连他的朋友和至亲的家人也不得透露任何与他有关的信息。
多年来,蒋英始终在钱学森的背后默默支持,承担了家庭的重担,使得钱学森能够全心全意投身于科研工作中。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迎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主设计和研制的中程导弹成功发射。接着,在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成功发射结合导弹与原子弹的武器。而在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也顺利发射。这些辉煌的成就背后,都离不开钱学森老先生的无私奉献与辛勤付出。他的回国迅速推动了中国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发进度,助力我国国防事业至少向前迈进了20年。
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表彰他的卓越成就。2009年10月30日,钱学森老先生在北京安详逝世,享年98岁。生前,钱老曾说过:“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家庭之上,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使他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缺席了孩子成长的瞬间。蒋英曾深情地表示:“国家或许可以少一个像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决不能缺少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
正是由于像钱学森这样默默付出的科学家及其理解支持的家人,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一种根植于心的情感,家庭是最小的国,而国家则是最大的家。只有坚定不移地与国家的步伐同行,才能真正接近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