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这部小说和电影中有三个反派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三个人物并非虚构,而是有历史原型的:徐鹏飞原型是保密局西南特区的少将区长徐远举,沈养斋是保密局西南特区副区长兼少将督察主任周养浩,严醉则是最为人熟知的保密局西南特区云南站少将站长,中将游击司令沈醉。
在《红岩》中,这三位反派被统称为“军统三剑客”,他们在云南起义后先后被捕,并被关押在昆明的钱局街陆军监狱。刚开始时,他们相对沉默,有的流泪,而有的却破涕为笑,彼此间相互祝贺:“大难不死,终于团圆。”这段描述并非杜撰,而是沈醉回忆录中的真实记录。沈醉在回忆录中写道:“一年后,我们三人被押送到重庆,囚禁我们的地方正是当初我们亲手囚禁和屠杀革命人士的白公馆,历史竟然如此无情吗?不,历史是公正的!”这段话反映了历史的冷酷与不容改变。
最初,这三位特务将军们相互鼓励、安慰,但不久后,徐远举和周养浩得知自己是沈醉故意“留下并交出”的人时,态度发生了变化。徐远举开始冷嘲热讽,而周养浩则拿起了板凳,差点因为一次冲突让沈醉丧命——要不是宋希濂及时出手,沈醉恐怕难以写下这些珍贵的回忆录。周养浩素有“书生杀手”的绰号,他的暴力行为可见一斑。
这三个人在一起度过了十多年,虽然岁月流逝,仇恨消弭,但他们的性格依旧没有改变。徐远举依然脾气暴躁,周养浩依然狡猾,而沈醉的性格则更为复杂。他后来恢复了起义将领的身份,写下了大量珍贵的回忆录,这些回忆录成为了重要的史料。本文中的黑体字内容,均出自沈醉的回忆录。
对于“军统三剑客”来说,性格与命运是紧密相连的。1960年11月28日,经过十年监禁,沈醉终于被第二批特赦;周养浩直到1975年3月19日才被释放,成为最后一批特赦的人;而暴躁的徐远举则没能等到特赦,他于1973年1月22日因过度愤怒引发血管破裂去世。
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中,沈醉和王耀武都算是聪明且有头脑的人。很多史料误称沈醉为军统少将,但实际上他在被捕之前,已经从蒋中正手中获得了中将任命。他被任命为云南区游击司令部总司令,并担任公署主任。然而,沈醉总是谦虚地称自己为少将,这背后有他自己的考量。因为很多少将和校官未被视为战犯,而中将及以上级别的军官基本上都被当作战犯对待。
沈醉的应变能力极强,审时度势的技巧也非常高明。尽管他被关押在各地的战犯管理所,但很快就能与其他战犯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即便是黄维、王耀武、杜聿明等人,也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沈醉的文笔不凡,他所写的材料生动有趣,曾被认为是首批特赦名单上的热门人选。然而,当第一批特赦名单公布时,沈醉的名字并没有出现,这让他心生失落。杜聿明安慰他:“你还不符合标准,再争取争取。”沈醉很快意识到,自己自1949年12月9日被捕至今,还未满十年的改造期。
沈醉并不急于发泄情绪,而是继续认真改造,埋头笔耕。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在1960年11月28日出现在了第二批特赦名单上。当天,代表未获特赦者发言的是他的好友徐远举,这让沈醉感到欣慰。两人互相拥抱,沈醉表示:“我祝贺你获得新生,也预祝你能早日获得第三批特赦。”
然而,徐远举的脾气依然未能得到改变,直到第三批特赦名单公布时,他依然未能如愿。名单上只包含了郭旭一人,郭旭曾是少将,而他的工作主要与军事情报有关,与徐远举的经历截然不同。
徐远举最终未能获得特赦,这使得他变得更加暴躁,最终在1973年1月21日因情绪激动而引发脑血管破裂去世。沈醉对他的死感到惋惜,但他从未对周养浩的结局提及过半句。因为周养浩的阴险与狡诈使得沈醉始终不敢轻视他。
周养浩在被捕时表现得极为冷酷,他一心想着如何报复沈醉。而他直到1975年才被特赦,这让他得以继续躲避历史的审判。他被特赦后的结局,是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最终无法再伤害到沈醉。对于沈醉而言,命运早已安排好他的一生,他的晚年不仅幸福,还恢复了起义将领的身份,并在年老时享受了副部级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