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邓颖超正在北戴河休养,突然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原来是山西的老红军石澹峰:“邓大姐,我是石澹峰,本不该在这个时候打扰您,但我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了。”邓颖超一听到是老朋友,立刻安抚道:“你别着急,到底怎么回事,慢慢说。”
石澹峰解释道:“我儿子入伍多年,一直没有能够加入党组织,原因是他父亲的身份一直未能证明。我希望您能帮帮忙,帮我丈夫证明身份。”邓颖超听后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开口:“不是我不愿意帮你,但这个问题,只有毛主席亲自发话才能解决,其他人不一定能弄清楚其中的缘由。”
那麼,石澹峰所提到的丈夫,赵宝成,究竟是谁?他的身份为何迟迟未能得到确认呢?最终,毛主席又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赵宝成,原名赵成壁,生于1902年,来自山西省五寨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其父赵世禄是清朝的一名秀才。赵宝成自幼随父亲在太原读书,初衷是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报效国家。但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百姓疾苦,目睹这一切的赵宝成内心充满了愤慨,立下了要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时局的决心。
1923年,赵宝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平京都大学。在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进步的书籍,如《工人周刊》和《劳动者》等,并深受李大钊等革命志士的演讲影响,逐渐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1924年,在高君宇的介绍下,赵宝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早期党员之一。大学期间,他也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和进步青年一起创办了“夜光学社”,在五寨县组织青年学习进步思想,传播革命的火种。
1926年冬,赵宝成大学毕业后,党组织安排他回山西开展地下工作,他的工作范围涉及工厂、学校等地,致力于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他认识了石澹峰,并与她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时,山西的军阀阎锡山也开始大规模清洗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为躲避追捕,党组织决定让石澹峰和其他同志转移,藏匿在临汾女师中。一天,石澹峰和其他几位同志讨论时,突然问道:“赵宝成同志怎么样了?”阎林民调侃道:“你怎么这么关心他?你们又没见过几面。”石澹峰有些不好意思,回答道:“我们都是同志,关心彼此不正常吗?”阎林民见状,笑着说:“是啊,咱们都是同志,但你独独问他,心里肯定有他。”
年末,石澹峰回乡过年时,接到了一个邻居的消息,说是县城的客栈里有个男子声称是她家的女婿。当她赶到家中时,确认了来人正是赵宝成,尽管他一身疲惫,但眼中那份坚定不变的光芒依旧让她心动不已。
赵宝成此行经历了一场惊险的逃亡。他告诉石澹峰,原本与省委书记王世益计划在太原炸死阎锡山,却因炸弹未能成功,反而引发了对他的大规模搜捕。幸得他提前得知风声,逃入了翼城。途中,他险些被国民党军警抓住,最后不得不谎称自己是石澹峰的未婚夫。
赵宝成暂时在石澹峰家中停留,随着两人共同度过了这个春节,他们逐渐加深了了解并确定了恋爱关系。后来,赵宝成因为形势紧张,被迫离开前往开封工作,而石澹峰继续在临汾进行党内工作。然而,随着活动日益频繁,石澹峰引起了当地国民党的注意,党组织因此决定将她转移。
不久,石澹峰被安排到了上海,而赵宝成也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于上海与她重逢。两人最终结婚,开始从事党中央的秘密交通工作。
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瑞金建设六大建筑,赵宝成作为总务厅的负责人之一,承担了建筑的具体工程。尽管部分同志,特别是博古,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大礼堂建设没有必要,赵宝成依然坚持执行决策,带领工程团队按计划开工。
毛主席十分重视大礼堂的建设,他曾亲自视察工地,听取赵宝成的汇报。赵宝成详细介绍了大礼堂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其八角形的结构和14道门的设计,这些设计不仅考虑到战时的疏散需求,还强调了建筑的通风和采光。毛主席听后十分赞赏,认为这些设计充分体现了群众观点与战争观念的结合。
1933年年底,六大建筑竣工,中央红军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在接下来的“全苏二大”上,毛主席专门表扬了赵宝成的工作,并正式任命他为中央政府总务厅厅长。然而,没过多久,随着中央政府内部反腐斗争的深入,赵宝成陷入了波折。博古借机对赵宝成实施打压,诬陷他贪污公款,赵宝成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转变。
然而,赵宝成并未被打倒,他带领队伍坚持游击战斗,直到最后在瑞金的铜钵山英勇牺牲,年仅33岁。
新中国成立后,石澹峰致力于将赵宝成的革命事迹传播开来,并为其身份的确认而努力。尽管历经波折,石澹峰最终向邓颖超求助,并得知只有毛主席亲自发话才能解决身份问题。1965年,石澹峰的儿子石毅向毛主席写信,终于通过毛主席的指示,赵宝成的身份得到了正式确认。
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赵宝成作为一名革命烈士的身份,也体现了那个年代党内外的复杂斗争与政治博弈。而赵宝成的英雄事迹,始终铭刻在人民心中,成为永不褪色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