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奇闻异事,其中一些事件被大肆炒作。例如,张灵甫的遗孀被邀请去孟良崮祭拜,她在场上大肆赞扬丈夫,甚至将他比作抗战中的王耀武,声称张灵甫的功绩超越了他的上司王耀武。这种做法引发了广泛关注。
的确,张灵甫在抗战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战功,这一点无可厚非。因此,当华野在为他安排葬礼时,特意花费数百大洋为他购买了一副精致的棺材,显示出对他战功的认可。
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马继援,虽然他并非庸才,但也不是所谓的军事天才。然而,凭借在一野解放大西北的战役中,彭总对他的一句评价“此人是劲敌,不可轻视”,他一跃成为了广受推崇的军事奇才。彭总一直秉持“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的理念。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帅,彭总在战前提醒各位将领重视敌人,这是他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正常且必要的决策。在他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彭总从未轻视过任何敌人,即便这些敌人只是一些散兵游勇,也不代表他们手中拿的只是无用的工具。轻敌的代价往往是沉重的。
马步芳和许多普通的中国父亲一样,对自己唯一的儿子马继援抱有极高的期望。马步芳身边妻妾成群,但令人讽刺的是,他只生下了一个儿子。为了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马步芳可谓费尽了心思,甚至为马继援单独建立了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学校,这种待遇即便皇太子也未必能享有。
但马步芳觉得这还不够,为了让儿子早早具备军中资历,他决定让年仅12岁的马继援在1933年担任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这一职位令人咋舌,在当时的军阀混战时代,一个12岁的孩子竟然被授予上校职务,堪称历史罕见。
马继援在1936年进入黄埔军校军训班第五期进行军事训练,但这个训练班的性质并非正规教育,而是为各部队现役军官进行的短期集训。即便如此,也只有10个月的时间可供学习。10个月的教育不足以培养出军事奇才,简直令人难以相信。
然而,马继援的军事生涯在1937年1月迎来了新的转机,他被授予陆军少尉军衔,并以上校的身份开始了他在军界的征程。同年11月,他升任第82军骑兵第3旅旅长,尽管这个旅几乎只有50人,完全是为了给马继援撑起一个架子。
凭借着父亲马步芳的大力支持,马继援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马步芳毫不吝啬地为他提供了所需的兵员、武器和马匹,使得这支骑兵第3旅很快具备了作战能力。不久后,马继援被提拔为第82军副军长,准备接班父亲。然而,马步芳清楚地知道,仅凭现有的条件,马继援仍然差一些,他开始着手给儿子增加更多的经验。
马步芳通过委任马继援担任第82军和骑兵第5军的军官大队长,开始培训中级军官。经过半年多的集训,马继援成功地获得了这两个军队中级军官的信任,并逐渐增强了对部队的掌控力。到了1943年3月,马继援正式代理第82军军长职务,次年3月,他成为了正式的军长并获得中将军衔,年仅23岁。
然而,尽管马继援的军衔和职位看似耀眼,他是否能够驾驭这支桀骜不驯的部队呢?在青马这个政教合一的部队里,想要获得下属的真心支持并不容易。为了增强自己的威信,马步芳决定让马继援进入陆军大学镀金。
1944年10月,马继援带职进入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三个月后,他顺利毕业。马继援不仅学到了一些军事知识,还为自己的部队引入了先进的装备,比如几辆装甲车,并开始尝试将装甲车与步兵战术结合,从而使得青马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马继援的军事实力得到了不断提升,但他的作战表现究竟如何呢?在实际战斗中,青马的骑兵战术的确具有一定优势,在有利地形上,骑兵能够迅速呼啸而来,打敌一个措手不及,而在劣势时又能迅速撤退,让敌人难以追击。然而,这并非马继援发明的战术,而是传统的骑兵作战策略。彭总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提醒各位将领要特别注意青马骑兵的机动性,而非单纯地轻视马继援这个人。
在1947年初,西野军队准备向青马展开进攻,合水战役打响。由于青马的兵力分散,西野军采取了兵分三路的战略,在合水战役中成功击败了青马的部分兵力。尽管青马在战争初期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战斗力逐渐下降,最终不得不撤退。
战后,马继援和马步芳以“合水大捷”为荣,四处宣传自己的战绩。然而,青马的“成功”并非完全取决于马继援的军事才能,更多还是依靠父亲的支持和战术上的机动优势。
1947年8月,马继援在子午岭一带与西野4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虽然经过一番波折,但马继援成功宣传自己获得了“子午岭大捷”的胜利,继续捧红自己的“军事奇才”形象。
尽管青马依旧凭借骑兵战术获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马继援并未能真正超越他父亲马步芳的军事才能。直到扶郿战役后,青马的威风终于被西野的重火力彻底打破,再也没有人将马继援视为真正的军事奇才。
随着战局的变化,马家军的骑兵战术开始失去其原本的优势,西野逐步获得了蒋军的装备,并在宝鸡战役中展现了强大的火力。最终,马家军的传奇也在扶郿战役后戛然而止,再也无法恢复当年的辉煌。
马继援的“军事奇才”形象逐渐崩塌,他的“战功”也只是短暂的辉煌,真实的军事能力远远未达到外界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