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又接连遭遇了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清政府陷入了一个内外困境的局面。在这一阶段,不仅被迫开放了多个港口,还因赔款失去了大量的白银,面临着巨大的未来危机。面对这些困境,许多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只有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才能拯救国家,他们逐渐发起了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他们大多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崭露头角,并深刻意识到西方强大的军力和先进的科技所带来的威胁。因此,他们决定通过建立新的军事工业体系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为了发展军力,单纯依赖军事工业和装备显然不够,必须培养出懂得西方军事理论和技能的人才,于是,派遣学生出国学习军事便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
然而,清政府对于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的政策显得矛盾重重。一方面,国内的军事体系和技术远远落后,迫切需要引进外来知识来增强国防;但另一方面,留学生在西方留学期间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这其中包括革命理念和民主思想,清政府担心这些思想会影响回国后的军队,甚至可能引发变革。因此,清政府对留学生的出国进行了严格限制,规定只有经过各省总督和巡抚的推荐,并得到军机处的审批,才可以出国留学。此外,为了防止海外华侨通过自己资助进入军校,清政府特别通知各国,规定只有公费学生才可以报考军事学校,非公费学生不得报考。
尽管如此,由于学生都是由各省总督和巡抚推荐,很多人看到了借此培养自己派系人才的机会。1888年,清政府决定从北洋武备学堂中挑选一批学生去德国留学。按照规定,这些学生的名单由各省总督和巡抚推荐,并经过多次筛选,最终选定了五名学生,这份名单很快送到了当时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手中。
李鸿章拿到这份名单后,首先查看了学生的籍贯,结果发现这五名学生中有三名来自山东,剩下两名来自安徽。看到这一点,李鸿章怒不可遏:“为什么山东有三个,安徽却只有两个?”当时,洋务运动已经进入了后期,各方势力的斗争愈加激烈。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湘系集团、张之洞为首的湖广集团以及李鸿章主导的淮系集团,各自争相扩展势力。因此,李鸿章十分重视安徽同乡的培养,希望通过这批留学机会,进一步壮大自己的派系。
李鸿章当时正在扩大淮系的影响力,在北洋水师的建设中,他迅速提拔了安徽人丁汝昌担任提督,尽管当时北洋水师的大部分人员来自福建,对丁汝昌产生了强烈的反感,甚至有人建议李鸿章更换人选,但李鸿章坚持自己的决定,坚信丁汝昌能够胜任。尽管丁汝昌曾是陆军将领,对海军一无所知,但李鸿章因其忠诚,依然重用了他。
回到这批去德国留学的学生,李鸿章看到山东人多出一位,自然非常不满。于是,他立即决定将其中的一名山东学生替换为一名安徽学生,这个学生便是后来的段祺瑞。两年后,这批学生从德国学成归国,唯有段祺瑞因为李鸿章的特批,继续留在德国的克虏伯炮厂深造,继续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进一步学习。
李鸿章之所以如此看重段祺瑞,除了他个人的才能外,更多的是因为段祺瑞与自己同乡,且出身安徽。段祺瑞初入北洋武备学堂时,便因为在演练中的出色表现引起了李鸿章的注意。原本段祺瑞只是学员,未受到过多关注,但李鸿章得知他是合肥人后,立即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详细询问段祺瑞的家世背景。
通过询问,李鸿章发现,段祺瑞的家族与淮军有着深厚的渊源。段祺瑞的祖父段佩早年曾与淮军将领刘铭传一起经营私盐,后来加入淮军,并因在镇压捻军起义中立下赫赫战功,晋升为总兵。段祺瑞的家族中还有许多淮军的将领,这使得李鸿章更加看重他。经过进一步的交谈,段祺瑞对军事问题的理解也令李鸿章印象深刻,李鸿章最终决定将其作为可用之才。
正是这段在德国的留学经历,为段祺瑞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德国克虏伯炮厂当时是世界著名的火炮生产商,清政府购买的许多火炮来自这里。段祺瑞回国后,首先被任命为威海武备学堂的算学和炮学教员。期间,段祺瑞结识了不少军界重要人物,其中就包括了后来的北洋系领军人物荫昌,并且通过荫昌的推荐,段祺瑞进入了小站,逐渐成为北洋系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