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战国以后,社会剧烈振荡,商品经济急剧发展,政治经济结构脱胎换骨。在这里一时代特征下,六国执政者对工业的管理方法现行政策也在持续的开展调整,在其中尤以秦国的调整更为长远。
商鞅变法前有主要农重牧传统式的秦国私营企业工业也处在快速发展趋势当中,变法维新后商鞅在秦国创建起有别于六国的法制化工业体系管理,产生自身独具特色的工业发展模式,统一后秦始皇将这种管理方式推行全国,对六国的工商业经济进行整合,这种整合对秦朝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秦国的发展及其工商业特点
1、秦的建国历程
在东方各国开始摆脱西周礼乐体系的束缚,并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工商食官体系开始解体的时候,秦人才开始其建国的历程,刚刚取得诸侯的资格。但是,秦建国虽晚,却有着许多现成的制度体系和经验得以借鉴。
周人代商为天下共主之后,秦缺失了原先的诸侯国影响力,变成周人的附属,被迁于西陲,为周王室养马。其主题活动地区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地域。这儿土地资源富饶,适合农业生产制造。
由于养马有功功率,其影响力明显提高,城池也逐渐地往东拓展,势力也逐渐发展壮大,变成西边地区新兴起的一支能量。秦文公“收周余民有之”,在文化艺术上和经济发展上面意味着秦人的大转型发展,秦国在快速地为中国东方世界各国挨近,规模性消化吸收周文化艺术。
秦人久住大西北,本职工作是为周王室养马,无论在周朝商之前的秦人是不是善于养马,到西陲之后,就是以养马为业,遍布于周边也全是一些善于养马的部落或是中华民族,虽然秦人也很有可能在养马的与此同时运用本地的資源有一定的农牧业。
而周人是擅长农业的民族,文公收周余民而尽有之,就意味着秦人建国以后,在关中地区迅速向农业文明迈进,大力发展农业。秦国建立伊始,就积极地向东方学习,借助一切力量发展国力。
2、秦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秦建国于传统经济开始解体的时代,立国于周人故地,传统的土地制度、工商食官体系都处于瓦解过程中,所以尽管秦人在主观上接受周人传统,但是在经济结构方面难以延续西周传统;同时,秦人有牧业传统,所以立国关中以后,必然有着自己的经济特征。
秦人立国以后,首要任务是发展壮大,只要有利于国家发展,统统为我所用,秦穆公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如重用奴隶出身的百里傒,千方百计地选用戎之贤人由余,而不拘于传统,就是例证。
政治上如此,经济上亦然。如果说秦献公的改革是对私营工商业加强管理、使之有序发展的话,商鞅变法则要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这一政策不仅影响了此后秦国的社会经济结构,而且对秦朝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影响。
二、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经济
1、商鞅入秦
经过秦献公时期的改革,秦国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与通过变法改制已急速发展起来的东方六国相比,仍处于劣势。
当时的秦国不但不能东征,而且西河之地也被魏国夺去,诸侯视秦为“戎、狄”,连会盟都不允许秦参加,这对于刚刚上台的秦孝公来说“丑莫大焉”,遂坚定了他变法图强的决心。
为了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秦孝公广发求贤令,宣布“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商鞅来到了求贤若渴的秦国。
主张用法律解决一切问题,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君权,实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无疑适应了秦国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迎合了孝公“图强”的愿望。因此,孝公采纳了商鞅的“霸道”理论。国家想富强只要实行“农战”政策便可以。
2、重农、重战与中央集权
加强对全国人口的控制,采取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制定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商鞅进一步发展了自献公时期实行的“户籍相伍”制,颁布“令民为什伍”的法令,将全国人民都编入户籍,“生者著,死者削”,统一采取什伍连坐法的管理措施。
实行军功爵制和军功赐田制,奖励公战,严禁私斗,鼓励人们为国家作战。商鞅通过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原来固有的身份等级限制,爵位的获得必须通过建立军功,而通过军功赐田制的实行,商鞅便将土地田宅等生产生活资料的获得与建立军功联系起来,这必然会极大的调动人民为国作战的积极性。
商鞅在变法时,将县制推行到全国,此后随着土地的扩展,县作为一级行政组织机构在秦国不断增多,成为封建地方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
通过县制在全国的推广,国君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奠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基础。随着县制的推广,商鞅的法令被贯彻到全国,为秦国封建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3、完善市场管理体系
通过对山川林泽的垄断,国家对山林资源建立起系统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对工矿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使用,同时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极大的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对保障农业生产和国家对外征战有积极作用。
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法令完善对市场的管理,加强了对商业活动和商贾的控制,规范了市场秩序,良好的交易环境对于私营手工业产品公平的参与竞争也是有利的。此外,市场秩序的规范也有利于引导市场上的商品交换与国家经济发展要求相符。
由此,通过对工矿资源、商业活动的法制化管理,官私工商业按照国家的要求有序进行,经济发展被统一到国家的规划之下,工商业系统在法制环境下运行,有力的保证了秦国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三、秦朝工商政策与经济发展
1、徙豪与制度统一
六国灭亡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将原秦国的土地制度推行全国,对土地山川等资源进行统一化管理,秦始皇采取了迁徙六国豪强的措施。秦逐渐扩大了徙谪商人的范围,到后来连祖辈有市籍者也在被徙之列。
秦统一后即实行了严厉的抑商措施,对私营工商业主进行全面打击压制。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便开始实行严格的按军功授田的土地分配制度,国家对山川林泽等资源进行国有化管理,严禁吏民从事私营工商业活动。
2、统一货币度量衡功能
统一之前,各国战乱连年、诸侯肆行兼并,纷乱的世事却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带来了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旺盛的贸易往来,频繁的交易活动刺激着形、质各异的货币流通于各国,使得各国的货币混乱不一。
因此,在统一战争中秦国每占领一个地方,同时就会把其货币体系推广到占领区,将这些地区的货币铸造权、发行权以及货币流通管理权收归官府掌管,同时颁布统一的法定货币通行全国。
统一币制的核心是货币由政府专铸,由政府对货币的铸造和发行实行垄断管理。在进行商品交换活动时,无论是以物易物,还是钱货两讫,都需要有度、量、衡器,其标准与否直接影响交易是否公平,而且度量衡器还与国家赋税收入有着直接联系。
秦国继商鞅统一度量衡之后,又多次采取过“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桶”的措施,度量衡制度的规范对秦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秦朝制度上的统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没有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今人想象的促进作用,也没有起到巩固统治的政治作用,相反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直接影响了原六国地区工商业主的利益,使他们和六国豪强贵族一起走向秦的对立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导致秦速亡的原因之一。
当然,从理论上说,天下一统,制度统一,关卡撤销,交换方便,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但是,这些作用不是在秦朝,而是在西汉才得以发挥出来。
结语:
农、工、商三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一部分,秦在商鞅变法前拥有久远的经商历史时间,可是变法维新后为农民与农战,国家对经济发展开展标准化管理,经济发展资源被国家垄断,工业的发展被放置国家的严密控制下,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在秦国确立,对秦国的富强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参考文献:
《战国策》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