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方便今后持续获取类似内容,也让您方便参与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 | 李芳洲
编辑 | t
“吴钩如月明,楚剑如霜利。”这是诗中所描绘的吴钩与楚剑。吴钩与楚剑相对,月光般明亮,冷如霜,充满了江湖气息。张柬之渴望自己能成为一位能挥舞吴钩和楚剑的将军,冲回长安,重夺属于自己的荣耀。那么,什么是吴钩呢?它是一把绝世利器,许多人都想得到这把稀世珍宝。
吴国,位于江浙地区。我们是否能在这里的考古发掘中见到吴王阖闾的吴钩?从理论上讲,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所以,在浙江绍兴的西施山曾出土过三件形状类似“钩”的青铜物品。经过专家们反复研究,最终的结论是:这些吴钩很可能只是普通的生活用品。
那么,这把千古名传的吴王阖闾的钩,到底是神兵利器,还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工具呢?这问题值得我们仔细探讨,不能仅凭一言而下定论。
吴钩,是古代诗词中非常熟悉的意象,尤其是在边塞诗里,它的登场频率相当高。像“干将剑”一样,每个人都希望能拥有一把“神兵利器”。诗人们写的常常带有朦胧的美感,“月似钩”给人一种遐想,吴钩又该是什么样呢?它似乎“如弯月”。
听到这,很多人脑海中可能会联想到来自西域的圆月弯刀,它的形态和特点非常相似,而且也是一把有着极高声誉的武器。圆月弯刀是一把非常“挑剔”的武器,熟练的高手可以伤敌,反之新手则可能误伤自己。
不过,暂时将来自西域的“进口货”放在一旁,我们翻开历史书,探寻吴钩的真面目:吴钩,春秋时期的弯刀,由青铜铸成,是冷兵器中的经典之作。吴国所制造的吴钩,刀身呈弯曲状,非常适合用来劈砍。
但这里有个问题:圆月弯刀并不适合劈砍,它更多的是骑兵的装备,是用来断马腿的利器。所以我们至今无法准确绘制出吴钩的形状,所有的图像多半只能是猜测。毕竟,无论是“干将剑”还是“吴王钩”,我们都未能亲眼见过它们的真容。
唐代边塞诗人韦应物在《寇季膺古刀歌》中写道:“吴钩断马不知处,几度烟尘今独全。”可见,不仅我们现代人对“吴钩”一无所知,连古人也未必明了“吴钩”的真面目。
这里加上引号称“神器”,因为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它真的是神兵,但吴钩的存在却是史实。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干将剑”说起——一柄名扬天下的绝世武器背后,必定有一位技艺超群的兵器大师。然而,吴钩的铸造故事却并非如此出名。它背后的工匠,不像干将莫邪那样,在铸剑前就声名显赫。无需质疑,这种安排是历史的巧妙之处,请继续往下看。
当年,干将为铸造“干将莫邪剑”付出了莫大的代价,将莫邪献祭,以此铸成震撼世界的“干将莫邪剑”。其中的“雌剑”——莫邪剑,被送给了吴王阖闾。但阖闾并不满足,因为大家都知道,铸剑的技术源于越国,越王勾践剑才是代表作。而吴国的传世宝物,竟然是越国的技术,阖闾的面子挂不住。
为了保全面子,阖闾宣布:如果吴国有人能铸出极品吴钩,将奖励黄金百斤。这可不是胡乱捏造出来的空想——当时吴国特色兵器就是吴钩,只是它在战场上不太出名。史书中并未记载成功铸造吴钩的大师的姓名,只知道他被称为“吴钩师”。他并没有像干将那样以莫邪祭炉,而是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利用他们的尸体来熔炼金属,以血淬刃,最终铸成两把具有灵气的“吴钩”。
然而,“干将莫邪剑”至今未见真迹,这两把“吴钩”也未曾问世。若我们找个参照物,比如越王勾践剑,它由青铜铸成,至今依然锋利,寒光闪闪。从现有资料来看,越王勾践剑的名声可能不及“吴王阖闾钩”。那么,你说它能否称得上“神器”呢?
吴王阖闾,名光,年轻时被称为公子光。虽然最终吴国被越国吞并,但阖闾仍然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大人物。例如,他杀死堂兄僚,夺取了吴国的王位。阖闾有“四力”:魄力、勇力、武力和能力。这四点是我们了解他时不能忽视的,他不仅狠,还有真正的本事和能力,不然怎么能自信地杀掉堂兄,稳坐吴国国君之位呢?
阖闾虽然通过谋杀夺位,但在位期间,他全力为吴国发展,广纳人才,施恩行惠,推动农业生产,强化军队,外敌如破竹,政治也逐渐清明。他的治理非常成功,可你说,他真的会用百斤黄金来换两件普通的生活用品吗?
面对历史,我们不能凭个人主观臆测,否则会误导理解。秦兵马俑的发掘中,确实出土了类似吴钩的物品。准确来说,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件生活用品,而非兵器。
为什么说它像生活用品呢?在古汉语词典中,“钩”的定义之一就是带钩,类似衣带上的钩子。这种钩子通常用于束紧腰带。根据这些考古物品的外形,它更像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具,而不是一把实用的兵器。因此,专家认为它有80%的可能性只是生活用品,毕竟从目前的证据来看,这物品并不像一件武器。
另外,还需要补充一点:钩类武器最早出现在西汉。或许你不太理解这一点,为什么要提到这一点呢?因为吴钩比历史记载中的“正宗”钩类武器要早大约280年。为此我们可以对比:美国的历史至今不过245年。
目前,吴王钩被定性为生活用品,但未来是否改变这一认定,还需时间考证。毕竟,春秋战国时期的至宝,很多已被秦始皇悉数收藏,或许它们现在仍安放在秦始皇陵中。而吴钩,可能只是一段历史中的日常用具,等待更多的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