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篇文章之前,记得点击关注按钮,这样以后就可以方便地获取我们持续更新的内容,同时也能方便你参与讨论和分享,感谢你对我们的支持,它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心飞扬
编辑|t
从地图上看,山东离日本的距离比东北近得多。只要坐船“嗖”一下就能到,省时省力,听起来似乎非常划算。那么,按理说,日本应该更容易从海上攻击山东吧?但是问题来了,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难道日本自己没算过吗?
事实上,日本不但算过,而且算得非常精细——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们发现,东北才是最应该优先攻击的地方。这个背后的理由,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那么,日本是如何精确地计算并选择了优先攻击东北呢?
日本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绝不是随便决定的。不可否认,山东离日本确实近,从日本出发,坐船穿越黄海,几乎一天内就能抵达青岛、烟台等城市。从距离上来看,山东似乎是日本的最佳选择。但是,为何他们反而绕道去攻打东北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日本根本不敢直接跨海打山东!
要想占领一块土地,必须考虑三个核心要素:地理条件、兵力部署和后勤保障。日本在侵略之前,已经将这三项因素计算得非常清楚,得出的结论是:山东不好打,而东北才是最稳妥的首选。
日本是一个岛国,常规的侵略方式有两条:海军运送军队,或者陆军推进。假如从日本本土直接打山东,唯一的选择就是依靠海军把大量士兵和装备运输过去,跨越渤海和黄海,强行登陆山东沿岸。但问题是,海上运输远比“坐船过去”那么简单。
山东的沿海地形对于登陆部队极其不利,许多地方都是悬崖和礁石,真正适合大规模部队登陆的地方少之又少。而且,一旦登陆,日军将面对沿海高地上的防御阵地,当地军民可以轻松从高地上进行反击。
与此相比,东北与朝鲜接壤,日军自从1895年甲午战争后就已经控制了朝鲜半岛。从朝鲜跨过鸭绿江,依靠陆路推进,无需冒险进行海上运输。对于一个要进行长期战争的国家而言,陆路进攻的稳定性远高于海上突袭。
在1930年代,海上运输并不像今天那么便利。日本的军舰载员有限,一艘重巡洋舰只能携带几千名士兵,要将十几万大军从海上运送过去几乎不可能。而且,山东对面是中国的海军重镇,青岛、威海卫这些地方早已布防,即使日本海军护送登陆部队上岸,也很难确保补给线的畅通无阻。
海上运输的风险极大。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就曾尝试过海上运兵。当时,日军占领了威海卫,想继续推进进入山东内陆,却面临巨大的后勤补给困难。最终他们意识到,陆地推进的成本远低于海上运输,于是决定绕过山东,选择从东北开始。
自清朝末期以来,东北一直是列强觊觎的目标。俄罗斯曾在此地经营多年,建设了铁路、矿场,甚至城市布局也带有浓厚的欧洲风格。日本在1905年日俄战争胜利后成功接管了俄国在东北的资产,包括南满铁路、旅顺和大连等战略性地点。
到1931年,日本驻东北的兵力已接近三万人,其中关东军是战力最强的部队。这些日军长期驻扎在东北,对当地的地理、人文、资源等方面了如指掌。
然而,山东情况就不一样了。虽然青岛曾是德国的殖民地,但在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山东的控制远不如东北稳固。综合考虑,最终日本选择了从东北入侵,而非从山东着手,这绝不是“随便想想”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选择。日本需要的是一个最稳妥、最容易推进的战场,而非冒险跨海与敌人拼死斗。
战争不仅仅是靠士兵、武器和战术来进行的,情报和地图同样至关重要。日本在侵华战争前,已经收集了近60年的中国地理情报,且在东北建立了最详尽的地理测绘体系。
为什么日军能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占领整个东北?原因就在于,他们拥有最详细的地图!日本的情报工作始于1873年。当时,日本参谋本部决定每年派遣特工进入中国,搜集各类情报,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地理情报。
日本的地图测绘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勾画轮廓,而是精确到每一个村庄、每一条河流、甚至每座桥梁。例如,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就开始为东北绘制“兵要地图”,并于1907年以1:50000的精度完成了吉林和内蒙古的重点区域测绘。
到1931年,日本已经完全掌握了东北的地理数据,甚至能够从大庆油田周围的村庄名字推测出可能的油田位置。可以说,东北的每一寸土地都被日本人掌握在手中。
当“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日军能够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完全控制东北,正是因为他们提前做好了详细的地理勘察。日军的进攻计划,完全建立在几十年情报积累的基础上,日军知道沈阳北大营是中国东北军的主力驻扎地,因此早已秘密部署部队。
他们迅速推进至长春、哈尔滨,利用铁路优势,迅速调动部队,占领交通枢纽;封锁中苏边界,防止中国军队反击;对于中苏边界的地理环境,他们也了如指掌,防线密布。日本的进攻计划可谓是按“作业答案”执行,准确无误,而这些“答案”正是他们几十年积累的地理情报。
从军事利益上讲,日本选择打东北,背后是为了资源。除了战略地理价值,东北丰富的矿产、粮食和劳动力资源,也是日本看重的经济利益。东北拥有全中国最大的煤矿——抚顺煤矿和亚洲最大铁矿——鞍山铁矿。没有东北的资源支持,日本的工业几乎无法运转。
占领东北后,日本大肆掠夺粮食。东北成为伪满洲国后,农民的粮食几乎全部被征用,而中国老百姓则因饥饿而骨瘦如柴。此外,日军还强制征用东北百姓作为劳工,进行高强度劳动,许多人在矿井、工地上死于过度劳累。
总之,日本攻打东北,除了军事需要外,更是为了经济利益的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