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北宋亡于新崛起的金国之手,而不是长期对峙的辽国之手。其实北宋也和金国多次谈过条件,愿意把给辽国的岁币转而给金国,而且在此基础上予以增加。但为何金国不答应,而辽国则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宋辽双方长期可以遵守《澶渊之盟》,长时间相安无事呢?
其实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言难尽,其中有个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辽国虽然强大,但是多次吃过中原政权和百姓的亏,所以心有余悸,而金国则没有类似的经历,“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上来就露出野蛮的一面,没想到轻易得手。
在五代的时候,有个朝代叫做后晋。后晋的创建者、沙陀人石敬瑭是大名鼎鼎的“儿皇帝”,他认贼作父,依靠辽国力量夺取中原政权,割让燕云十六州。后来有宋一代都未能收复,这一事件让很多人扼腕。很多人认为石敬瑭是“汉奸”。
但是石敬瑭死后,他的养子石重贵当了后晋皇帝,即晋出帝。石重贵比石敬瑭有骨气。石重贵比辽国皇帝耶律德光仅仅小6岁,按照协议却应该自称“孙皇帝”,他受不了这股气,于是拒绝这样做。耶律德光认为后晋背约,多次发兵攻打后晋。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944年,耶律德光攻到澶州,后晋也全力应对,把步兵方阵布置在城外,而城内则部署无数弓箭手,万箭齐发,面对强敌毫无惧色。城外士兵负责阻止辽军近距离攻城,城内弓箭手负责射击辽军骑兵。双方死伤无数,辽国想尽办法也没有占得便宜。
这种行之有效的战术后来被北宋拷贝,多次应用于战场。
945年,后晋再次在阳城险胜辽国军队,耶律德光狼狈逃走。辽军失败主要原因在于轻敌,以及错误的战术。
946年,辽国使用诈降计,后晋派遣杜重威去接应“降军”,结果中计。当然后晋还可以一搏,断不会完全失败,可是后晋将领杜重威有自己的盘算,打算依靠辽国对后晋取而代之,实现自己的野心。杜重威中途投降,使后晋惨败。辽军攻入开封,后晋灭亡。
辽国入主中原之后,对于如何治理中原缺少策略。若要模仿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情非所愿;若要再扶持一个儿皇帝,恐怕又是一个离心离德的后晋。
所以辽国的中原政策非常矛盾,一方面学习汉人,穿中原衣冠、行中原礼仪、学习儒家思想,一方面又忍不住采用野蛮的掠夺方式,而不是正常的征收税收。
最终引起中原民众的坚决抵抗,辽国在中原难以立足,不得已退出中原,耶律德光病故于途中。
有这样的几次教训,辽国深知中原不易直接统治,所以后世在和北宋打交道过程中,也相对谨慎,虽然多次侵扰,见好就收。
但是金国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而北宋也想不到金国采取的策略和辽国不同,所以失于防备,最终导致靖康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