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他是吴国第一谋士,为什么当不了丞相?孙权一句话道破玄机
创始人
2025-09-03 19:32:39
0

在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的三国时代,张昭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博览群书,长而有谋,才冠当世,孙策创业之初就非常尊重并重用他。“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把他比成春秋时协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

孙策死前托弟时,更有“外事委周瑜、内事委张昭”的嘱托。张昭也竭尽诚心,“率群僚立而辅之”,兢兢业业辅佐孙权,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是东吴的第一谋士和当之无愧的开国元勋。但从孙权222年建立吴国到229年正式称帝,直至236年张昭去世,十五年间,吴国两次任命丞相,群臣每次都举荐张昭,孙权都不同意。

孙权建立吴国之初,第一次设置丞相时,群臣推荐张昭,孙权拒绝的理由是:“现在是多事之秋,丞相这个位子事多责重,让张公担任丞相,太累了,这并不是真正地优待尊敬他。”

第二次不同意让张昭任丞相时,孙权的理由是:“我并不是不想用他,但丞相事情烦杂,而张公性情刚烈,他的话要是不采纳,他就会和人产生怨愤矛盾,这样对他没有好处。”看得出,这才是孙权不用张昭为相的真正原因。对此,时人和后世都不理解孙权,《三国志》作者陈寿就评论说:“此明权不及策也。”——孙权不用张昭为相,说明孙权不如其兄孙策高明。

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纵观张昭其人,确如孙权所言“此公性烈,所言不从,怨咎将兴”。在孙权看来,张昭虽然才谋过人,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为人处事,未必是丞相的最佳人选。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肚量小,太愿意较真,和同事难以相处。我们常说“量小非君子”、“宰相肚里能撑船”。张昭性格刚直,哪怕是一句玩笑或者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也会较真理论一番。有一次孙权举办宴会,让诸葛恪给大臣们斟酒。张昭已经喝多了,诸葛恪劝他再喝一杯,张昭很生气地说:“这哪里是敬仰老人的礼节!”搞得气氛很尴尬。

孙权见状,就对诸葛恪说:“看你能不能理论过张公,不然就罚你喝了这杯酒。”于是诸葛恪说对张昭说:“过去师尚父九十岁了,还带兵作战,不说自己老了。现在,领兵打仗,陛下请您在后;喝酒吃饭,请您在前,这怎么能说是不敬老呢?”张昭一时语塞,只好把一杯酒喝了下去,从此对诸葛恪耿耿于怀。

有一天,孙权和诸葛恪、张昭等大臣在殿中议事,看见一群头部是白色的鸟从门口飞过,孙权不认识这种鸟,就问诸葛恪:“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诸葛恪如实回答:“这是白头翁”。当时在座的张昭年纪最大,一头白发,以为是取笑他,就说:“陛下,诸葛恪是在骗你,如果真叫白头翁的话,是不是还应该有白头母呢?”诸葛恪听后反驳道:“如果鸟也有对称的话,我们都知道鹦母这种鸟,那一定也会有鹦父了?请问张老将军能打到这种鸟吗?”张昭无言以对。

性格刚直、敢于直谏本是优点,但张昭胸无城府,不讲究说话艺术,不管什么场合,什么情形,都是“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有时候还当面顶撞皇帝,让孙权很不舒服,这也是孙权不愿意任他为相的原因之一。孙权喜欢饮酒,一次庆功宴上,孙权喝多了,还一个劲地强迫大臣喝酒,并让人把酒泼洒在群臣身上取乐。张昭见了,一幅很生气地样子,酒也不喝就气冲冲地走了,搞得孙权很难堪,就派人找回张昭说“我只是想和大家高兴高兴。”张昭当着众朝臣的面不客气地说:“当初商纣王饮酒作乐,后来的结果您应该知道吧?”孙权听了,只好宣布结束宴会。

在孙权看来,张昭虽然忠直敢言,但在关键时刻,却是谨慎有余,胆小怕事。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赤壁之战,孙权和周瑜、鲁肃等人都主张与刘备联合,迎战曹操大军。张昭却极力劝说孙权投降言和,孙权盛怒之下拔刀砍了桌子,张昭才不言语,后来果然大胜曹操。

还有一件事颇能说明张昭谨慎有余,胆量不足。甘宁投降孙权后,为了立功,要求征黄祖,取刘表,并请自任先锋。孙权觉得可行,准备实施。张昭却说,这样做必定会给国家带来混乱。甘宁很不服气地说:“陛下委托给您治国重任,您却因为担心生乱而只知道居守!”孙权见状,就对甘宁说:“我已经答应你,你只管好好准备,只要攻克黄祖,就算你的功劳,不要受张公的话影响。”当时东吴众将也都不服张昭的言论。后来,孙权命甘宁为先锋出征黄祖,果然大获全胜。

不管是赤壁之战,还是出征黄祖,张昭作为谋臣,提出自己的意见,都是职能所在。尽管在有些国家大事上,孙权不听张昭劝谏,但他深知张昭的忠诚,也肯定张昭的智谋,只是,在孙权看来,乱世治国,更需要智谋和胆量、勇气相结合,一味守成谨慎,未必能立得住脚。张昭是个不可多得的谋士和忠臣,但不是一个称职的丞相。所以,孙权不用张昭为相,说明孙权还是很懂一些用人之道的。

读者朋友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好... 历史上开国皇帝,一般都有无数的丰功伟业被子孙后代夸耀,就算是流氓出身的刘邦,也有一箩筐的事迹,供后人...
中国最“委屈”的三个姓氏,常被... 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撰的《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
原创 中... 中唐故事:试看八人同坐贬,才知富贵等云浮 宣化巡官羊士谔因事入京,公开言说王叔文罪恶。王叔文大怒,...
原创 唐... 唐朝是一个盛出名臣的时代,例如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魏征等人,唐玄宗时期的姚崇等,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
原创 战... 秦国:商鞅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可以说是最出名的,因为是最彻底地,也彻底改变了秦国,为秦国统一六国打...
原创 客... 赢了统一中原也是不可能的!一国力,二军队战斗力,三历史上北伐成功有先例吗?四,没有带兵打仗统帅三军的...
原创 刘... 中国自从出了个武则天之后,算是给那些高高在上的男权主义者们,留下了深刻的童年阴影,此后数百年避免后宫...
原创 明... 朱元璋称帝,一度也将“朱”姓给发扬光大了。然而,“朱”和“猪”作为同音字,日常生活中“猪”又难以避免...
原创 成... 毫无疑问,成吉思汗对自己的幼子拖雷是有一定偏爱的。毕竟,作为父亲相比其它孩子更喜爱自己的幼子这也是很...
原创 清... 晚清(1840年—1912年),是清朝统治的晚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