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新坐标
阿拉伯帝国(公元632——公元1258年)是中古时期,由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它在历史上存在了626年,极盛时期的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是世界古代史上东西跨度最长的帝国。
在中国唐代及之后历史上,阿拉伯帝国被称为“大食”。“大食”是波斯语Tay的音译,原为一伊朗部族之称,后被唐以来中国历史,专指代阿拉伯帝国。
那么,为什么还有“白衣大食”和“黑衣大食”之分呢?
原来,阿拉伯帝国在六百多年的王朝史中,共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四大哈里发时期。即公元632年至公元661年。这一时期,先后有四任帝国首领统治阿拉伯帝国,即哈里发。哈里发的意思是“先知的继承者”。这四任哈里发分别是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公元661年,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被哈瓦立及派杀害,标志着四大哈里发时期的结束。
第二阶段,阿拉伯帝国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依靠埃及和叙利亚穆斯林大贵族的支持,乘阿里被刺之机,在大马士革建立了倭马亚家族哈里发政权,史称倭马亚王朝(661——750)。倭马亚王朝的国旗、军旗全由白色布料制成,王朝官员衣服也为白色,头部裹白色缠头,因此,中国史籍称倭马亚王朝为“白衣大食”。
第三阶段,公元747年,一个波斯人麦瓦阿里布·穆斯林,以减轻赋税为号召,在波斯东部的呼罗珊发动反倭马亚王朝起义。公元750年,起义军击溃王朝军队,占领大马士革,穆罕默德叔父的玄孙阿拔斯,利用这一胜利,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公元762年迁都巴格达。阿拔斯王朝国旗、军旗均用黑色布料制成,官员均穿黑色衣服,头裹黑色缠头,所以,我古史籍中称阿拔斯王朝为“黑衣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