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墓碑四不立,立后人丁散”,具体是哪四不立?立墓碑有啥讲究?
创始人
2025-09-03 12:32:32
0

自古以来,我国不同地区对于墓碑的树立都有很多的讲究。

在沱江畔山边,当你从古城的东门城楼外沿江往下行驶三里路,顺着台阶依次而上,就能看到沈从文的墓地。在这片墓地,还有一块形状奇怪的石碑。

这块碑非常特别,它是一块天然五彩石,足足有六吨多重。石碑正面篆刻了这样的一句话: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是沈从文对于人生的感悟,也是他对于这个世界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无数前来祭拜的人因为这一句话而驻足、思考。这就是沈从文在石碑刻字带给后人的意义。

虽然很多现代人似乎对石碑的树立不那么在意了,但在古代墓碑是十分重要的,并不是随便找一块石头,刻上名字和时间就完成了,它有着各种各样的含义与讲究。

而关于墓碑,中国有句俗语:“墓碑四不立,立后人丁散”,那么这四类不许立墓碑的人究竟是哪四类?又为什么不能给他们立碑呢?

墓碑四不立,立后人丁散

墓碑四不立,首当其冲就是夭殇之人不立碑。

很多人都不明白这夭殇之人究竟是什么人,在古籍当中曾经明确的表示了夭殇之人的界定范围。

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

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夭殇之人主要指的是未成年人的早逝。特意将这类人列出来是因为古代未成年人成活率很低。

在古代那个科技、医疗体系都相当不发达的时时期,一点儿天灾人祸、小病小痛都能够要了很多人的性命,更何况是身体还发展不健全的未成年人。

再加上近亲结婚与各种传染病的传播,使得古代尤其是一些穷困地区儿童夭折的情况经常发生。对于这类婴幼儿童去世的情况,古人就会称是夭殇之人去世。

夭殇之人去世后不可立碑,甚至都不会用棺材下葬,只用草席裹着安葬即可。就连仪式也会举行的非常简单。

至于这样做的原因众说纷纭。大部分人认为,这一传统主要是为表达对儿童的怜悯与尊重。

许多儿童小时候还没有起大名,光起了一个乳名就已经去世,也就没有立碑的意义。为了不让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父母看见墓碑伤心,便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安葬。

有些地方还流传着这么一个规矩,那就是新坟墓在三年之内不会立碑。

但这并不是证明不尊重逝者,而是有更多的考量在内。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讲究和传统,是因为古代的墓碑一般都是用石头来雕刻的,这样石碑保存的时间才够长。

但这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石头的墓碑重量非常沉,一般会有上百斤,而墓碑会立在坟墓的前侧。

新坟墓因为挖洞填埋等步骤,使得周围土质比较松,太沉的墓碑压上去会导致土地出现凹陷和倾斜。

这在古代是不祥的预兆,更有传言称如果新坟塌了还会对子孙后代都不利,所以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等到三年之后,坟墓周围的土壤会变得比较结实,土壤稳定之后再立碑就不用担心墓碑与坟墓的安全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修的坟墓比较会容易辨认。因为新坟周围没有杂草和树木的遮盖,所以暂时不太需要立墓碑去方便辨认。

等到一定的时间当杂草树木茂盛之后,墓地会变得难以辨认,所以才需要墓碑方便寻找坟墓的位置。

同时晚立碑也算是节约成本的一种方式,等资金充裕后再立碑,也是很多穷苦人家的选择。

第三类人就是突然遭遇意外而身亡的人,也就是无辜横死之人。

在古时候的人封建迷信,认为横死之人会给家里人带来厄运,破坏祖祖先的风水,所以不愿意给他们立碑。

但是大部分的人直到现在仍坚持这么做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家人在去世之后还被别人看见墓碑进行恶意的评论与伤害,这也是他们保护自己家人的一种方式。

最后一类人,就是所谓的无后之人。我国古代特别讲究传承,因此结婚最重要的目的是给家族留有后代,而那些一生都没有自己子孙后代人是很难被接纳的,甚至还有很多人看不起他们。

在过去,这类人是不配进入到自己家族的坟墓当中,所以只能选择其他的地方草草的进行安葬,而且也没有办法立墓碑。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被接纳的同时,也没有子孙后代去祭拜他们和照顾他们,因此也没有人愿意花费高昂的费用费尽心思给他们立墓碑。

其实到现在也有很多孤苦老人是这样,只不过现在人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们一般都会在生前为自己嘱咐好身后的事情。

但尽管这样,他们也愿意简单处置身后事。毕竟世界上没有牵挂他们的人,也让他们的离去没有了被纪念的意义。

立碑的注意事项

除了这四类人在过去不会立墓碑之外,立墓碑还有其他一些注意事项和讲究。

毕竟在大部分人看来,墓碑虽然是一块石碑,但是它却是一种有标记的、具有纪念性意义的标志。

在墓碑上面刻有的文字也有很大的讲究,一般上面会有逝者的名字以及出生、去世时间、立碑人的姓名与时间。

立墓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永久的纪念先人,这不仅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慰藉,所以在墓碑上写的文字也有了很多的规矩。

首先就是立碑的时间,大部分人会选择清明前后,或者是阴历的十月前后,因为这是我国传统文化节日当中很重要的祭祀节日,这样可以彰显对先人的重视与在意。

如果是更讲究的家庭,会找专业的大师来给他们计算,根据逝者生辰八字、离世的时间来进行挑选。

立碑时候的方位也要非常正确,不能够偏着或者是逆着。并且墓碑与坟两者之间需要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可不能随便把墓碑立在墓地的前后左右。

墓碑上的字迹要非常工整清晰,不能用草书、行书,最好要用正楷。大部分的墓碑都会选择字体凹陷下去的雕刻方式。

逝者的名字要写在最中间。立碑的后人不用写名字,只需要写清楚身份即可,按照从长至右从右往左的顺序进行排列。

立墓碑最重要的目的是更好的纪念先人。因此石碑材料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最好要经得住风吹日晒,而且更能抗风化。

一般情况下,墓碑都是花选用石质材料制成,因为石头可以经得起风吹日晒,历尽千年仍然能够保有上面的文字与属于它的意义。

大部分人会选择冷色调的石材,一般黑色和灰色会显得更加的庄重与合适。上面写的文字颜色也不能够太过于特殊和鲜艳。

至于墓碑为什么不是五边形,不是三角形,选长方形也是取自我国传统文化中方方正正的寓意。四面八方,一团正气,讨一个大吉大利的好说法。

石碑立了之后,不能不管不顾,后期的维护也同样相当重要。

祭拜的时候,大部分的人会清理周边的杂草和植被,用干净的毛巾将石碑重新擦干净。再摆上鲜艳的鲜花和食品,以表示他们对先人的怀念与尊重。

墓碑的意义

听了立墓碑有这么多的规矩,很多人就会好奇,什么时候我国就开始有了立墓碑这样的传统呢?

难道在远古时期的人们就只知道在死后之后要给自己立一座有名有姓的碑吗?

其实在秦朝以来,中国是没有墓碑的,那时候连年的战乱和灾祸,让大家对生死看的并不是那么的重要。当时没有统一,各国的丧葬文化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没有立碑的习惯。

墓碑是在汉朝之后开始盛行的,当时汉字已经统一,这些王公贵族希望在百年之后向众人展示自己的丰功伟绩,于是开始立碑来歌颂自己的丰功伟绩。

但当时只允许贵族享受立石碑的待遇,普通人是不能够立石碑的,否则就会被判处谋反罪,所以那时候的普通人死后都是立的木碑。

后代只要能够区分清楚他们祖先的墓,让后人有一个祭奠的地方就够了。

但是,这些王公贵族没有想到,自己带到地下的诸多丰厚陪葬品给了盗墓这个可乘之机。区分哪些墓葬里面有值钱的东西很简单,那就是看他们立的是石头墓碑还是木头墓碑。

因此,当时汉墓被盗的风险极其大。到了唐朝,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法律规定普通人也可以立石碑。

从此之后,石碑的用处也变得非常广泛。它不仅仅是用来记录逝者的生平,也可以用于寺庙建筑。大多数的王公贵族喜欢用功德碑来歌颂自己的赫赫战绩于与伟大的功业。

这些石碑也是重要的考古文物,它们帮助很多历史学者了解到一个陌生人物在几千年前的事迹。

从这些墓碑可以看出墓主人的身份、他的地位以及这个墓葬的形式。

除此之外,那些具有装饰性的墓碑更能够解释一座建筑的由来,经历的沧桑与中间发生的故事。

比起书本上的文字诗卷,石碑保存的时间更长久。如果没有石碑来记录的那些历史事件,我们现在很多的事实都无从查证。

所以这些石碑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被立,它们对于后世的研究与挖掘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

到了我国古代的中后期,石碑已经有了更多的用处,而且也更讲究规矩排场。

在我国古代那种非常讲规矩的社会当中,往往一个家族祖坟的规模代表了他们家族的好坏,甚至是整个王朝的兴衰。由此也引发了很多人关于风水学的研究,尤其是在古人无论是住处还是坟墓都会选择风水极佳的位置。

甚至有人至于寻找龙脉,就是为了能够拥有一个好的地理位置,彰显自己的品性与排场,他们希望自己死活要像生前一般风光与富贵。

除此之外,石碑的材质越好,代表了他们家族实力的越强,像诸如现在的广东潮汕地区,在家族文化方面就将传统文化继承的非常好。

现在大家都喜欢用一些质量比较好的大理石和花岗岩,而不是用普通的石头或木牌。其实她们也并非是要攀比谁家更富贵,而是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大家都希望墓碑可以永久的流传下去,而不是树立几年之后就被风雨摧残。

如今的石碑后会写很多逝者生平的事迹、贡献。甚至有的还会请自己比较敬佩的人物,为他们来提碑文,留给后人来纪念歌颂。

尽管有很多人都在质疑,在如今国家推行火葬的情况下,还有没有必要立碑?

其实无论土葬、火葬,都和碑文没有太大的关系。

墓碑只是来纪念先人的一种标志,它也没有过多的占用土地资源,况且现在墓碑已经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它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电视剧中或者是古书中看到的大石碑,现在有更小巧的墓碑用来辨识这个逝去的人所在的地方。

无论如何推行电子化,墓碑是永远不会替代的存在。如果没有可以流传百年、千年的石头墓碑,我们未来的子孙后代又如何能够了解前人的功绩,又如何能够切身的感受到前人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印记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总会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的离去,新的生命出现,后人如果想要追寻过去,单凭电子化、纸质化是不现实的。

当你站在祖坟边,看到那时间带来的冲刷和印记,那样的震撼与感受是书本和文字无法代替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登顶世界第一!阿尔卡拉斯3-1... 北京时间9月8日凌晨,2025赛季网球大满贯美国公开赛落下帷幕,在压轴大戏男单决赛中,西班牙名将阿尔...
原创 清... 清宫后妃在未被召见时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她们的生活费皇帝要支出多少?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话题,尤其是在...
原创 陶... 1950年4月,第3野战军第23军军长陶勇接到了任命文件,正式被任命为第9兵团副司令员。陶勇拿到这份...
原创 汉... 每当谈及汉朝的灭亡,桓帝刘志和灵帝刘宏似乎总是被置于历史的审判台上,他们常被视为大汉王朝衰落的罪魁祸...
诸葛亮为什么毫不留情地斩杀张任... 在风雨如晦的三国乱世,人才辈出是常态,但真正能让敌人不寒而栗的,却并不多。你是否想过,仅仅因为一个人...
原创 二... 1.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字体曾短暂流行,仅仅推行了9年便被废弃,这就是“二简字”。提到二简字,很多...
原创 渡...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请您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还能带给您更多不一样的参与体验,...
原创 朱...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承载家族的荣耀。而在数百年前的大明王朝,朱元璋——这位出身贫寒的开...
原创 蜀... 咱都知道,三国时期蜀汉的灭亡,看似是在刘备夷陵之战大败后走向末路,可您要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