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女人沦落青楼,都会被认为是命运悲惨,可是清末民国时还一种青楼女子,她们比民间的穷苦妇人更幸福。这是怎么回事?
这种青楼女子被称为词史、先生、倌人。她们的房子大门上或门旁标“"xxx书寓”。
晚清王延鼎日记《南浦行云路》里记载:“难后(灭太平天国后)女说书者风行与沪上,实即妓也,亦称先生。”
这就是说,女说书先生在上海沦为青楼女子,自称“书寓先生”,书寓先生自然是青楼女子,和其青楼女子一样唱戏陪酒。不同的是,青楼女子要取得书寓的名号,要进行考核,清代末,上海县的小南门书场就是考场之一。
考试是怎么进行的?应试的青楼女先说一段传奇,然后弹一曲琵琶,由业内专家当评委打分,及格就取得书寓称号。后来书寓考试放宽,传奇可以被京剧,昆曲代替。青楼女子想成为书寓先生,只靠美貌和妩媚是不行的,必须有才艺。
书寓先生是卖艺不卖身的,只是说书弹唱,或是陪酒,禁止留客过夜。即使有情投意合的客人,也不能一起过夜,这是规矩,与日本的艺伎与之相似。就是陪酒时也不能轻浮,虽然可以和客人亲近一些,但喝完酒就必须和客人保持一尺以上的距离。
书寓是咸丰初年由名妓朱素兰创始,是她首先挂上书寓的牌子,组织一些有说唱技艺的女子从业。朱素兰非常有敬业精神,能进她的书寓的的青楼女子都是经过名师指点,至少也须能唱上几本传奇。
朱素兰是书寓的创造者,但书寓的发扬者是周瑞仙、严丽英。同治初年(1862年),书寓先生周瑞仙、严丽英一举成名,书寓一夜间名声大噪,书寓先生也成为上海最上等的妓女。
一成名就有身份了。普通商人到了书寓就得挥霍千金也未必能让佳人青眼相看。到了光绪初年,书寓发展迅速,由100家发展到300家。
本来书寓先生是卖艺不卖身的,后来竞争激烈,书寓就放弃原先只卖艺不卖身的传统,开始留客过夜,但并不像普通青楼那样随便接客,而是和客人情投意合时,就可以同居,此间不再接客,等正式分开才可以琵琶别抱,再和另外的客人同居。这有些像现在的某些恋爱就同居的开放型女人,或者像富翁包养的二奶。但是二奶的文化素质绝对不如书寓先生。
后来书寓就衰落了,被长三堂子代替,长三堂子乃是清末名妓王月仙自同治年间创始,长三堂子和书寓一样,也是表面上标榜着卖艺不卖身,和客人有感情了才同居,然后要用首饰一样的名堂让客人掏钱。
总的来说,书寓先生从小锦衣玉食,被培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来书寓的客人都必须是上流社会的阔人,像谈恋爱一样交往,若是合意,长期被一个有感情的客人包养起来,然后被客人赎身之后就当富家太太,不过一般是姨太太。
而那时还有一种穷苦女人,被包办婚姻嫁给一个穷人,白天拼命干活,晚上要伺候丈夫,吃住都很差,穿的也是破衣烂裳,最苦的就是生孩子,因为生孩子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被养育,孩子生多了就必须溺死,然后再生孩子,再溺死。这些穷苦女人重复的生活就是干活、生孩子、溺死孩子,周而复始。即使她们不想生孩子再杀死孩子也没办法,因为她们的生活不能由她们自己决定,而是丈夫决定。
这种穷苦妇人和书寓先生,她们哪个更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