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魏难,
兴复汉室,
更难!
刘备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先后夺取荆州、占据益州,取得了 “复兴汉室” 的初步成就。
荆州地处天下之中,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乃兵家必争之地。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明确指出: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刘备占据荆州,不仅获得了一块重要的战略根据地,还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素有 “天府之国” 之称。
在诸葛亮的精心策划下,刘备率军入川,与刘璋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最终,刘备成功占据益州,实现了《隆中对》中的又一重要战略目标。
然而,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过程中,刘备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人才问题。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傅子》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
虽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杰出人才,但相对于曹操和孙权,刘备集团在人才数量和质量上仍显不足。
其次是国力对比。曹操占据北方,地广人多,兵强马壮。孙权据有江东,历经三世,国险民附。
而刘备在夺取荆州和益州之前,势力弱小,寄人篱下。
即使在占据荆州和益州之后,其国力与曹操和孙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言:“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经过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后,才逐步建立起三足鼎立之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核心人才逐渐老去或离世。
关羽败走麦城被杀,
张飞被部下所害,
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
这些重大损失使得蜀汉的人才储备急剧减少。
荆州的丢失使得蜀汉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打破了《隆中对》的战略布局。
刘备自己也知道“复兴汉室”难,所以在白帝城托孤时才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此后,诸葛亮不得不调整战略,集中力量北伐。
对于有深仇大恨的东吴,不得不重新修好。
第一次一出祁山,马谡失街亭,功亏一篑。
第二次出兵陈仓,被魏将郝昭挡住。
第三次汉军攻取武都,阴平二郡,魏国反扑汉中。
第四次二出祁山,双方在鲁城展开激战,汉军撤退时于木门古伏杀了张郃。
第五次汉军出斜谷,扎营五丈原,司马懿避战坚守,丞相并重离世。
若非星落五丈原,天不假年,五伐势必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决战。
北伐很难。
不过,到五伐时,诸葛亮的军队已经万事俱备,欠的只是诸葛亮本人寿数而已。
诸葛亮身上有一种悲剧色彩。
但那是功业将立,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的悲剧。
而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阳秋》 张俨著《默记》,论亮北伐曰:“夫自古帝王之兴,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哉!汉高凭张良之策,中兴则有邓禹之谋。诸葛孔明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方,南夷宾服,北拒曹氏,克复旧土,庶几管乐之事。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者,盖以地利未尽,人事未周故也。”
在张俨看来,诸葛亮若多活十年八载,魏国未必顶得住诸葛亮的北伐。
陈寿在《三国志》中也认为诸葛亮北伐是有戏的。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蜀汉的北伐,无非是以攻为守、转移国内矛盾、拖延曹魏的发展建设,为自己的生存抢时间。
事实是他们也做到了。
但是,支撑蜀汉北伐的动力,难道仅仅是为了苟延残喘,勉强续命吗?
仅仅是某些人为了建功立业,加官晋爵,名垂青史吗?
诸葛亮的北伐,留给我们的或许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以前就听到过这样荒谬的说法:像诸葛亮、岳飞、袁崇焕这些人,都是阻碍历史进程的人。明明是弱小一方,如果放弃抵抗,得减少多少伤亡啊!
难道不该被鞭笞吗。
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除了生存、生活、繁衍、发展,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蜀汉北伐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抗争的精神,执着的信念:
因为有了蜀汉的北伐,中国人骨子里天生自带一股死不认输的倔强。
遇到困难,永不畏缩。
遇到挫折,永不气馁。
遇到跌倒,永远有站起来的勇气。
这种精神信念,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不绝如缕。
在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灵魂之间接力,此起彼伏,撑着我们泱泱大国的精神魂魄,
直到现在,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