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发是周文王姬昌与太姒[sì]的嫡次子,武王姬发即位后,重用太公望(即姜尚)、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为了便于进攻商朝,周武王在在沣水东岸建立新都镐京,与丰邑隔河相望。
姜尚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所以又称吕尚。姜尚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但其刻苦奋发学习治国安邦之道,七十岁的时候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被尊为“太师”。
周公旦即姬旦,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第四子,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召公奭即姬奭,与周武王同辈,是周族的一个分支,因采邑于召,故称召公。
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为了检验灭商的外部条件是否成熟,举行了一场无通知的军事演习,史称“孟津观兵”。周武王先率大军向西到毕原周文王的陵墓祭奠,然后再转而向东直奔朝歌。
周武王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后驻扎了下来,闻讯后诸侯纷纷赶来,据说有八百之多。
各路诸侯早就受够了商纣的残暴统治,都劝说周武王即可发兵进攻朝歌,但周武王和姜尚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毕竟当时商朝的军事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而周武王安插在商纣王身边的密探早就报告给他当时商朝的主要兵力仍在朝歌附近。于是周武王劝说诸侯不要着急,阅兵结束了就遣散了诸侯,领着兵返回了镐京。
孟津观兵后,周武王继续为灭商积极做准备。而商纣王不但没有重视周武王孟津观兵的意义,反而更加淫乱,微子多次劝谏都被他当作了耳旁风。微子启是商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国之主,爵位为子爵,故称微子。他看到无法劝醒商纣王,知道商朝会亡国,于是就出走了。
微子启出走前向太师箕子、少师比干征求意见。箕子和比干是商王文丁之子,是商纣王的叔叔,比干认为做臣子的应该死谏君主,于是劝谏纣王停止征伐,休养生息。
得知周国有反叛的举动后,商纣王又想起兵讨伐周国,但当时商国的大军正在正在征伐东夷,商纣王想带朝歌城内东夷各族的俘虏出征,比干劝说他等大军东征回来再说。商纣王非但不听,还把比干剖腹挖心处死。
箕子见此情形很害怕,但看到成汤创建的六百年商王朝即将断送,心痛如割,于是割发装疯,披发佯狂,商纣王于是把他抓起来贬为了奴隶。
商纣王帝辛虽然荒淫暴政,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即位后遵循其父帝乙的遗志屡次征伐东夷诸部落,虽然多次取得了胜利、扩大了商朝的影响力,但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几乎耗尽了商朝的国力,因此不得已加重赋税,引起了诸侯和臣民的不满。同时,他提拔平民,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使得商王朝管理层离心离德。
周武王得到商国大军滞留东夷、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走等一系列利好的消息后,觉得灭商的时机已经成熟,觉得采用闪电战攻克朝歌。
周武王即位四年春,亲率战车三百乘、步兵数万,起兵东征朝歌。到达孟津后,各路诸侯纷纷前来汇合,总兵力达到近5万人,周武王举行了誓师大会,随后大军一路杀向朝歌。
当时商国的主力军都在东夷,朝歌城内没有战车和精兵,商纣王临时组织起数十万俘虏大军抵抗周军,商、周两军在距离朝歌70里的牧野展开了大战。商军中东夷的俘虏本来就痛恨商国,于是纷纷临阵倒戈,商军顷刻土崩瓦解。
商纣王逃回朝歌后,觉得大势已去,便在鹿台自焚而死,随后周武王率军进入了朝歌。周武王在商国王宫举行了盛大的“受命”仪式,之后兵分四路向东南征讨商国的残部和忠于商国的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