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这支肩负民族救亡重任的部队下辖三个主力师,其中115师兵力达15000人,120师14000人,129师13000人。
在抗日烽火中,八路军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但你可知道,在八路军众多将领中,谁曾一度统率过最庞大的部队?这位将领又为何最终与大将军衔失之交臂?
宋时轮,这位后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威震敌胆的将领,在八路军时期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从120师358旅716团团长,到雁北支队支队长兼政委,再到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他的军事才能逐渐显现。但真正让他成为八路军中统兵最多将领的,是1938年8月出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这一重要职务。
冀察热辽军区与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同级,是八路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单位。宋时轮指挥的部队在鼎盛时期达到惊人的75000余人,是115师兵力的五倍多。
这一数字背后,是1938年7月爆发的冀东大起义带来的巨大革命力量。当时在李运昌、高志远、洪麟阁等共产党人的组织领导下,冀东22个县中有21个县爆发了抗日武装起义,20余万民众响应,组建了拥有7万多人的冀东抗日联军。
为支援冀东抗日斗争,延安将晋察冀军区的邓华支队与120师的宋时轮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由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这支部队挺进冀东后,与抗联主力在铁厂镇胜利会师。会师后召开的铁厂会议,标志着冀东抗日力量开始走向统一指挥。不久,延安决定成立冀察热辽军区,由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下辖五个军分区,统一指挥冀东抗联部队。
这一任命使宋时轮站在了人生的关键节点上。他肩负着开辟拥有1200万人口的冀热察抗日根据地的重任。在当时,人口超千万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屈指可数。若能成功,这将是抗战史上的重大功绩,也将为宋时轮的军事生涯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历史的发展却出人意料。
早在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红军可以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举行游击战争。"四个月后,毛泽东又专门致电八路军前方总部,强调雾灵山区域的发展前景,要求派往该地区的部队必须精干,军政领导人要具备独立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这些指示为宋时轮在冀东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明确方向。
然而,宋时轮对以雾灵山为根据地的战略构想持有异议。他认为雾灵山地广人稀,数万部队的给养难以保障。在没有充分讨论的情况下,他决定改变战略方向,率部向热河都山进军。这一决定直接导致了后续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都山位于热河境内,从冀东前往必须突破日军严密防守的长城防线。当时跟随宋时轮行动的除4纵5000余人外,还有李运昌率领的2万多抗联战士。这些抗联战士大多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缺乏基本军事训练。首战就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关东军,结果可想而知。部队不仅未能突破日军防线,还遭受重大伤亡,被迫退回冀东。
此时正值秋季,青纱帐已倒,部队在平原地区难以隐蔽。面对困境,宋时轮在没有请示上级的情况下,决定率4纵主力西撤,并建议邓华带领抗联主力一同撤往平西地区整训。这一提议在莲花院会议上引发激烈争论。李运昌、高志远等抗联领导人坚决反对西撤,认为依托冀东群众基础和雾灵山地形完全可以坚持斗争。但最终多数人同意了西撤方案。
延安和八路军总部得知这一计划后,立即发电阻止。1938年9月26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联名致电宋时轮、邓华,详细分析了坚持冀东斗争的有利条件:全国抗战形势、华北游击战争、八路军配合、群众支持以及雾灵山等山脉的有利地形。电报明确指出创造冀热察边区根据地是完全可能的。
然而,宋时轮以日军即将七路围攻为由,坚持西撤决定。5万多人的部队开始了一场灾难性的长途行军。缺乏组织的庞大队伍排成长蛇阵,行进缓慢。深秋时节,战士们仍穿着单衣,粮食供应困难。李运昌后来回忆道:"刚刚丢下锄头扛起枪杆的农民,在未经训练、没有严密组织的情况下,别妻抛子,远离故土......加上环境艰苦,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逃跑现象。"
最终,这场西撤以惨重损失告终。5万多人的抗联大军,到达平西时仅剩1700余人。对比当初聂荣臻以3000余人开创晋察冀根据地的成功,宋时轮手握7万雄兵却未能打开局面,不能不说是重大挫折。
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冀东抗日局势,也改变了宋时轮个人的军事生涯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