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夏,沙皇米哈伊尔病逝后,年仅十六岁的阿列克谢继位,成为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二位沙皇。十七世纪中期的俄罗斯虽然已经摆脱"混乱时代"近三十年,但是在总体上仍然萎靡不振,隐患四伏。对外方面,在北方有强敌瑞典,占领着从普斯科夫到诺夫哥罗德一线以北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牢牢地控制着通往欧洲的商道;向西就是世仇波兰和立陶宛王国,占领着斯摩棱斯克为首的一系列重镇,时刻威胁莫斯科;西南是藩属于波兰的乌克兰,这里的哥萨克骑兵对莫斯科也是一个严重威胁;南面就是几个世纪内无数次侵袭俄罗斯的土耳其藩属国克里米亚汗国;只有南方草原上是听命于莫斯科,但仍独立于沙皇俄国之外的顿河哥萨克人。在内政方面,朝政松弛,盗贼横行,外加国库空虚,民情疲惫,虽然在沙皇米哈伊尔统治时期国家元气有所恢复,但总体上情况没有根本好转。少年沙皇阿列克谢对解决这些问题毫无准备,只好将朝政委托给顾命大臣,也就是他的老师莫罗佐夫处理。莫罗佐夫虽然很有学问,具有丰富的从政经验,但还是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出台的收取高额盐税的法令造成莫斯科盐商发起暴动,无奈之下,阿列克谢只得将自己的老师流放。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也开始亲政,权力最终掌握在自己手里。1647年末,乌克兰哥萨克首领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逃亡到莫斯科向俄罗斯沙皇阿列克谢求助,要求沙皇同意将扎巴罗热为中心的东乌克兰并入俄罗斯领土。1653年10月1日,俄罗斯决定接受赫梅尔尼茨基的请求,所有的扎巴罗热哥萨克人都成为沙俄公民。俄罗斯的决定实际上就是等于向波兰宣战。先来说一下乌克兰的概况。乌克兰位于俄罗斯西南,西与波兰相接,基本上是处在与俄国与波兰之间形成的倒三角的最下端,南邻黑海和亚速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面积有约70万平方公里,三分之一为黑土带,第聂伯河自北向南穿越全境,极其适合农作物生长,是个大粮仓。当然,这里还有丰富的河流、动植物和鱼类资源,无论是农耕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这里都是极适合人类居住的好地方,更何况这里还盛产美女,乌克兰大蜜是真漂亮。而且这里也是东斯拉夫人的文化摇篮,他们第一个诞生的国家罗斯国,就是以现今乌克兰首都基辅为中心的。
13世纪蒙古人入侵,基辅罗斯作为统一的国家不复存在,被分割成东北罗斯和西南罗斯两个部分,东北罗斯被蒙古人金帐汗国统治,而西南罗斯幸免遇难,未遭受蒙古人的蹂躏,但为了抵御蒙古人,归附了当时比较强大的立陶宛公国。这样,东北和西南两个罗斯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东北罗斯形成了俄罗斯民族,而西南罗斯形成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
虽然西南罗斯形成了乌克兰民族,但他们却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尽管依附在立陶宛,但是波兰和沙皇俄国也在窥视着这块肥肉。
14世纪末,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娶了波兰女王雅德维佳,于是两国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同时立陶宛大公也加冕为波兰国王。这样,乌克兰也随着立陶宛一起成为了波兰的一部分。波兰贵族、地主在乌克兰肆意掠夺,导致大批乌克兰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农奴,最终引发了1648年最大规模的一场乌克兰民族起义,而起义的领导者就是本文开头说的那个哥萨克首领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赫梅利尼茨基原本还是个乌克兰小贵族,受过良好教育,在波兰军队服役,担任百夫长,在乌克兰哥萨克部队比较有威望。他同其他的乌克兰哥萨克忠实的为波兰效力,参加过对土耳其的作战。但乌克兰人在波兰是下等公民,不受尊重,他的庄园被波兰地主霸占,10岁的儿子也被打死。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在1648年他举起反叛大旗,决心摆脱波兰的统治,争取乌克兰的独立。
但坚持了5年以后,起义被波兰政府镇压,赫梅利尼茨基走投无路,只得寻求俄国保护。1653年7月,沙皇俄国政府通知赫梅利尼茨基,接受乌克兰加入俄国。1654年3月双方签订《三月条例》,乌克兰对沙皇称臣,但享有自治权。但这个条约实际上是一纸空文,因为乌克兰领土还掌握在波兰手里。于是,为了履行条约,从波兰手中夺回乌克兰,俄波两国宣战。
1654年5月,俄国10万大军从北、中、南三路向白俄罗斯和斯摩棱斯克地区的波军发动进攻。北路俄军从大卢基出发,连克涅维尔、波洛茨克、维捷布斯克。中路俄军从维雅兹马出发,7月攻克多罗戈布日,9月攻克斯摩棱斯克。南路俄军从布良斯克出发,沿罗斯拉夫尔—奥尔沙—鲍里索夫一线向明斯克推进。俄军与乌克兰哥萨克军协同作战,不仅收复了俄罗斯西部的失地,而且占领了第聂伯河和西德维纳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和部分立陶宛地区。
1654—1655年冬季,波兰联合鞑靼蒙古人在南线发动反攻。波军与乌克兰哥萨克军发生激战。波军在莫吉廖夫获胜后,进抵布沙,直逼乌曼。1655年1月10日,波兰军队围攻乌曼,久攻不克。
1655年夏,俄军在白俄罗斯和立陶宛战场进展顺利,连克明斯克、维尔纽斯以及考纳斯和格罗德诺等重要城市。在南线乌克兰战场,俄国乌克兰哥萨克联军开始反攻,向西乌克兰推进。9月,俄乌联军包围利沃夫;北路俄军占领卢布林,直抵维斯瓦河畔的下卡齐米日和普瓦维。波兰首都华沙受到威胁。
正在这个时候,瑞典见波兰败局已定,也插了进来准备落井下石,分一杯羹。1655年6月,瑞典对波兰宣战,同时在波兰领土上和波罗的海海域采取军事行动,以阻止俄国进入波罗的海。1655年9月8日和10月19日,瑞典军队相继攻克华沙和克拉科夫。波兰国王杨.卡什米日逃往西里西亚。
战局的变化迫使俄国政府暂时停止了对波兰的军事行动,加之俄国兼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战略目的已基本实现,因此决定联合波兰,对付瑞典。俄国从1656年春开始与波兰政府谈判,双方于1656年11月3日,在维尔纽斯附近的涅米扎签订停战协定。
协议签订后,俄军北上同瑞典作战。1657年8月,乌克兰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病故,贵族出身的伊.维霍夫斯基接任乌克兰哥萨克统领,但他很快倒向了波兰,主张乌克兰脱离俄国独立。1658年9月16日,波乌双方代表签订《加佳奇条约》,乌克兰以自治的“罗斯公国”名义加入波兰立陶宛联邦。
俄国人被戏弄了,岂肯善罢甘休。同瑞典签订停战协议后,立即投入对波兰的作战。从1659年到1664年,俄波双方在第聂伯河两岸展开激战,互有胜负但谁也没能完全击溃对方,战争进入白热化,但却陷入了胶着状态。
1666年年底,双方的战争已经持续了近13年,长年的战争让双方筋疲力尽,都无力再战。1667年1月30日,双方代表在斯摩棱斯克签订了停战协议。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以及斯摩棱斯克等省归属俄国;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部归属波兰,俄波战争结束。
这场战争造成了两个结果。第一,乌克兰被俄国和波兰瓜分,之前要求独立自治的所有努力付之东流;第二,俄波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波兰疲态尽显,逐渐衰落。而俄国力量迅速膨胀,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日益增长了实力,强大的军队和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都成为俄国对外扩张、争夺欧洲霸权的重要保障。这为俄国日后并吞整个乌克兰和瓜分波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