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头起兵,到处打仗,为大唐打下了基础;他重视农业,愿意听别人提意见,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他用人只看才能,和各个民族和睦相处,被称为“天可汗”。就连毛主席也夸他说:“从古至今,在军事上没有谁能超过李世民。”
可是,在那些耀眼成就的背后,往往也藏着不少争议。就像被叫做“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用的那些狠毒手段,直到现在都被人们指责。还有汉武帝,他晚年时发生的“巫蛊之祸”,差点就让他一辈子的好名声都给毁了。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尽管李建成和李元吉最后输了,但他们可不是没人支持,手底下也是有一帮人的。
在玄武门之变里,有那么三个铁了心跟着旧主的人,就算知道局面已经没法挽回,还是硬着头皮反抗。他们甚至还冲进了秦王府,干掉了李世民手下的两个大将。那么,这三个家伙后来怎么样了呢?
其实,隋朝快灭亡那会儿,隋炀帝又爱打仗又爱乱建工程,搞得全国老百姓都怨气冲天,到处都是起义和反叛。
时代造就英雄,乱世就像个大戏台,那时候,作为唐王的李渊心里在琢磨,是该跟着大势走,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呢,还是该忠心耿耿保卫隋朝,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呢?
正当自己拿不定主意,左右为难的时候,在军营里摸爬滚打多年的二儿子李世民挺身而出,他摆事实讲道理,拼命说服父亲带领起义军反抗隋朝。
李世民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证实了这个办法是可行的,李渊因此决定采纳儿子的意见,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晋阳起兵”。
可以说,唐朝大部分的打仗计划都是李世民想的,他也从刚开始的右领军都督一路升到了秦王,管着关中的全部军队。
李渊多次表扬李世民,给他起了个“天策上将”的绰号,并且,他还许下了一个后来导致悲剧发生的诺言。
有一次,李世民又要带兵打仗去了,李渊亲自给他送行,并跟儿子讲:“要是将来我能当上皇帝,这江山都是你帮我打下的,到时候我一定让你当太子!”
李世民一听,心里乐开了花:“我这么玩命干,不就是为了等这句话嘛!”于是,他打仗更加卖力,南征北战,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
但是,由于宗法制度的约束,历来都是由嫡长子继承家业,要是哪个朝代不按照这个规矩,废了长子而立了小的,那肯定会引起争议和反对,对王朝的安定非常不利。
除非皇帝非常固执或者实在没办法,不然他不会做别的决定。李渊可能是没意识到承诺有多重要,也可能是有别的原因,反正最后他反悔了,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李世民心里当然对此很不痛快,渐渐开始起疑心。他本来就功劳大得盖过了皇帝,以至于好多人都觉得李世民才是唐朝的开国皇上。
成了太子的李建成心里更慌了,他觉得自己就算威望再大,也压不住弟弟,更别提指挥弟弟手下的将领了。为了提前做好准备,他只好和三弟李元吉联手,一起对付这个最亲近的“对手”。
房玄龄和杜如晦出主意,加上长孙无忌的亲自策划,公元626年,轰动整个朝廷的玄武门事件发生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李世民设伏,两人都不幸丧命。
李渊正在海池上划着小船,一听这事,吓得差点掉进水里,连船都不敢靠岸了。心想,李世民兄弟都下手杀了,自己这老头子他们还会在乎吗?
事情已经清楚明了,李渊小心翼翼地把李世民立为太子,把全部国家大事都交给了他,三个月后,他自己主动退下来,当上了太上皇。李世民也终于坐上了本来就该属于他的皇位。
成功后要是把一起打拼的伙伴给忘了,那迟早会众叛亲离。因此,李世民对自己的老兄弟们,该给的奖赏绝不吝啬,该提拔的也都提拔了,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周到。
不过,在任命官员的名单里,大家惊讶地看到,有三个人竟然是太子那边的人,他们之前不仅拼命抵抗,还害死了李世民手下的好几员大将,怎么现在却一点事都没有呢?
谢叔方是位老资格的人物,可以算得上是老一辈了,只是在晋阳起兵那会儿,他站队站到了李元吉那边。
尽管李世民那时极为显赫,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也都不是等闲之辈,各自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谢叔方跟着李元吉征战沙场,功劳不少,深得他的信赖。
听说齐王和太子中了李世民的埋伏后,觉得此刻去帮忙很可能会再被敌人暗算,所以他们就改了主意,朝李世民的秦王府冲过去,最后在皇宫北边的城楼下,跟李世民的士兵打了起来。
由于指挥得当,秦王的军队抵挡不住,慢慢变得弱势,就连屯营的将领敬君弘、吕世衡等人也被杀于战场之上。
等尉迟敬德骑着快马赶到,把李元吉的头往他面前一扔,谢叔方这才叫停了厮杀,他跳下马来,跪在地上大哭起来,随后带着队伍撤走了。
隔天,谢叔方自个儿跑去找李渊认错,说没能守好齐王。李世民听后,不住地赞叹:“真是个忠肝义胆的人啊!”因此,他就没再追究谢叔方的责任,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还让他去做了三州的刺史。
在当官的时候,谢叔方非常勤奋努力,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还努力教导周围的人,因此,当地的百姓都真心称赞他,说他对他们就像严厉的父亲一样。
除了谢叔方,还有个叫冯立的人,他是太子李建成的得力助手。玄武门事变时,他立马带兵去帮忙。后来听了谢叔方的建议,两人联手,一起对抗秦王的军队。
上面说到的那个敬君弘,是被冯立给杀了的。冯立看着自己手下的人越来越少,有的已经战死,有的投了降,他心里也开始不是滋味。于是,他就跟身边的将士们说:“咱们已经拼了这么久了,也算是稍微对得起太子了,你们还是各自逃生去吧。”
冯立立马丢了兵器就开溜,但第二天他又回到了宫里,主动去认罪。李世民要治他的罪,他却很坚定地说:“我跟着主上,就是要豁出命去报答他。”李世民听了,也放过了冯立。
得到这份恩情,冯立心里非常感动,他发誓要好好帮助李世民。不久之后,突厥听说唐朝局势大变,立马就带着兵马赶了过来,想趁机捞点好处,挑衅一番。
冯立立刻上战场打仗,并且大败敌军。李世民非常高兴,当场就让冯立当了广州都督。冯立上任后,生活简朴,对贪污行为严厉打击,很快让当地的官场变得清正廉洁。
还有个人叫李安俨,也是太子身边的人,负责东宫的安保工作,在玄武门之变时他也是勇猛战斗。对于这样忠心又勇敢的人,李世民很欣赏,依然让他负责自己的安全保卫,真正做到信任用人。
这种说法也有它的道理,可能哥哥和弟弟的冤魂真的一直在警醒着他,但李世民能为大唐后来的几百年辉煌打下基础,靠的绝对不只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