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白俄人,是指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逃到中国的俄罗斯人;在东北的日本人是指日本在东北“开拓团”成员。
日本战败后,东北的白俄人去了哪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也给中国带来了白俄。
十月革命不仅是沙皇的末日,也是整个既得利益集团的末日,他们平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所以苏维埃要跟他们算总账。
苏维埃政府既要剥夺他们的财产,也要从肉体上将他们消灭,至少将他们管制起来,不许他们乱说乱动。
总而言之,他们的日子非常难过。
在此情况下,他们不想坐以待毙,在1917到1920年间像丧家之犬离开俄国,开始大逃亡。
他们的逃亡方向有两个,一个是东欧、西欧;一个是中国。
统治集团上层人士如贵族、高官,他们有门路,资产多,大多流亡到土耳其以及东欧的斯拉夫国家,例如南斯拉夫王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以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芬兰、波斯、德国和法国。
而统治集团底层的沙俄旧贵族和政府基层官员、军队下层军官、哥萨克、小商人和小地主,他们没有门路,手里资产也少,一部分人带着他们的家属逃到中国暂时居留下来。
这些白俄的居留地大致有两个,一个是上海的租界,一个是东北哈尔滨等地,在中亚和中国西部也有聚集。
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到哈尔滨?
因为沙俄跟日本一样,对中国有领土野心,臭名昭著的“黄俄计划”就是吞并中国东北的。
为了方便吞并中国,沙俄在中国修建了中东铁路,而哈尔滨就是中东铁路上的重镇,这里客商云集,非常繁华,有“东方莫斯科”之称。
早在十月革命之前,这里就已经有了很多俄国侨民,苏俄内战后,这里成为白俄的远东首选居住地之一。
当时居住在哈尔滨的白俄约有3万人,还有约27000人居住在海拉尔、佳木斯和齐齐哈尔等地。
这些俄国侨民中虽然不是贵族和政界要人,但不乏腰缠万贯的商人,他们依托租界和中东路东北建立了俄国社区,成为白俄人避难之地。
和新疆相比,白俄早就在这里形成一定规模,同时拥有不可小觑的社会力量,他们在东北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关注。
有些白俄多数人遵守中国法律,规规矩矩做人;但是也有不少人跟东北恶势力勾结起来,残害中国人,为非作歹。
比如狗肉将军张宗昌的军队里就收留了数千白俄人,为他打内战当炮灰。
这些白俄人打仗凶狠,烧杀抢掠起来也一点都不含糊。
也有不少白俄为在东北日本侵略者效力,因为这些人是反苏的,而日本和苏联在东北有利害冲突也是反苏的。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所以部分白俄投靠东北的日本人,专门从事各种破坏活动,犯下累累罪行。
而且这些白俄人认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日本人虽然坏,但是可以利用他们打回老家,恢复沙俄帝国。
日本特务机关正是看透了白俄的这种心理,利用他们做侵略、分裂中国的马前卒,其中最著名的是白俄军阀头子谢苗诺夫。
此人在1918年来到东北,在中东铁路沿线招募白俄人组建4个营的军队,在日本关东军的支持下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
1919年,在日本干涉军(第5师团)支持下,谢苗诺夫进军蒙古企图把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
不少白俄人还帮助日本人在东北搜集情报;1931年发生在东北的中村事件,就有白俄人参与。
1931年6月,日军参谋部上尉部员中村震太郎一行三人,化装成农民,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搜集情报,被当地驻防的中国屯垦军第三团(团长关玉衡)所部拘获画皮处死,这三个人其中一个就是白俄。
日本人利用白俄,张作霖也看中了白俄的力量,他跟苏联人也是死对头,和白俄也有共同语言,与白俄结盟顺理成章。
在张作霖的努力下,奉军招募白俄成立了第65白俄独立师,里面清一色的白俄,由“帝俄国务总理”谢米罗夫担任军事故顾问,聂卡伊夫指挥官。
除此之外,奉军中还有一支工兵部队,全部由白俄组成。
1938年3月,日军还招募白俄青年成立了一支由俄国人组成的“浅野支队”。
1944年1月,浅野支队被改名为了“伪满洲国松花江俄国军人支队”。
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是针对苏联实行侦察、破坏活动。
1945年8月,随着苏联出兵东北、日本战败,白俄的好日子也到了头。
百万苏联红军开进东北后,白俄队伍也淹没在钢铁洪流中悄无声息,谢苗诺夫在大连被捕,押回莫斯科后公审判处死刑,“浅野部队”也被瞬间击溃。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决定将这些白俄遣送回国,不管他们是否愿意。
他们首先对东北的白俄进行统计,将他们定义为旅华苏侨,然后开始分期分批遣送回国。
因此,严格地讲,在中国的白俄绝大多数已经回国。
还有一部分白俄,不愿意到苏联去,他们想方设法留在了中国。
中国有一个民族叫俄罗斯族,总人数有1.6万人,九成人分布在中国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等地,他们说俄语,用俄文,长相是地道的俄国人。
这些人并不全是白俄的后代,有部分人的祖先是在18世纪迁来中国的。
东北的日本人后来去了哪里?
在东北的日本人主要是日本开拓民。
日本对中国的移民史开始于日俄战争之后,到1945年战败前结束。
众所周知,日本跟俄国一样有征服中国的野心,移民计划(《百万户移民计划》)是其征服中国计划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修铁路、开煤矿、移民)。
根据这项计划,日本打算在20年内向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
为了完成这个计划,日本先是成立了东亚事业开发公司,之后升格为海外拓务委员会,先后拨款数亿日元用于移民。
移民方法有四种,即集团移民、集合移民、分散移民和青少年义勇队等,其主要形式是“开拓团”。
具体操作方法为:以日本的一个村或一个乡作为“母村”,从中抽出一部分农户组成一个开拓团,之后移居到中国东北,在那里建立一个“分村”或者“子村”。这种办法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减少移民家庭的阻力,二是能增加移民数量,三是可以让这些移民到了东北之后还能保持乡邻和家族关系,在这里安心生活。
截至1945年5月,日本共向中国东北输送农业开拓团881个,其中开拓团民220359人,义勇队员101514人,共计为321873人。
然而这只是日本开拓团一种形式移民的人数,如果加上其他形式的移民,人数远不止这些。
战后长春日侨联络处主任平岛敏夫回忆说:“自1931年至1945年,十四年中,为了给大东亚共荣圈打好基础,拼命地将日本人移到东三省。这个时期,来到东三省的日本人由20余万增加到110万之多(不包括日本军队)。”
那么日本战败后,这些日本人命运如何?
日本战败前,从东北调兵遣将保卫本土,企图垂死挣扎。
在此情况下,运输压力很大,移民想回国也很难。
1945年8月,日本战败,东北成为国共激烈角逐的战场,日本移民回国更是成为梦想。
不过在日本战败后不久,遣返就开始顺利进行;两年内多数移民回到日本,遣返工作基本结束。
这是因为1946年,美中两国在上海召开秘密会议,作出了遣返日本侨民的决定。
无论是美国还是国民党政府,都认为日本人会成为不安定要素,怕他们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一致同意其遣返回国。
会议决定由美国提供运输船,把百万在东北日本平民接运回国,同时还可以捎带向东北运兵跟共产党较量。
经过与东北苏联占领当局交涉,最后选定国民党控制下的葫芦岛作为遣返地
因此,在1947年下半年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的日本侨民大部分被遣送回国,只有很少一部分日本人留在东北解放区。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中,留在东北解放区的日本友人,积极投入到东北革命根据地建设,参与到解放战争中去,和中国人民一道并肩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当时东北9省14个市的调查统计,那里的日本人有12016人。
其中又以卫生部、军工部、军需部内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较多,他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技术队伍。
具体分布在各部门的日本人数是:在军区卫生部工作的7200人,军区军工部工作的有2000余人,军区军需部工作的有900余人,军区其他系统工作的有1500余人。
这些人不全都是东北日本移民,有的是被俘日军,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经过教育对日本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对日本侵华感到愧疚,愿意在中国工作,弥补亏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