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很特别的观念,别的文明里都找不到,那就是“大一统”。啥是大一统呢?有本书叫《公羊传》里面说了,“为啥要说王正月?这就是大一统的意思。”后来徐彦解释得更细了,他说皇帝即位后,会定个正月来管全国,让万物都从这时候开始,所以叫大一统。还有本《汉书》说得更简单明了——“《春秋》里讲的大一统,就是天下一统,风俗一样,九州都一样遵循。”
说白了,就是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些方面都得紧紧团结在一起。不过,大多数人一想到“大一统”,首先想到的就是地盘,觉得一国的土地必须完整无缺,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一统”。
不过,各个时代对于疆土上大一统的看法,那可是各有各的尺子来衡量。
比如说东北那块地方,具体来讲就是辽东,早在很久以前的西周初年,有个叫箕子的人被周武王给封到了辽河和大凌河那片区域,建立了个国家叫箕国。到了战国时期,有个猛将叫秦开,他在辽东那地方扩大了很多地盘,直接就把燕国的边界给推到了汉城。而且啊,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魏晋时期,这一千多年里,辽东这块地都是咱们华夏的地盘,没啥好说的。
因此,要是那时候谁把辽东给弄丢了,还有啥脸面提什么国家完整统一的大话?不被众人骂得狗血淋头才怪呢!
自从司马懿在辽阳大开杀戒,还把当地百姓都迁到内地后,东北这块地方就差不多被踢出了大一统的圈子。就像北宋没收回燕云十六州,被骂了千年之久。但奇怪的是,晚唐时期就完全落入敌手的辽东,好像压根儿没人提起过。那块地儿,好像跟中原没啥关联一样。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说在西北那边,自打安史之乱后,西域、河西、陇右这些地方就都被占了。丢了也就丢了,大唐朝廷没怎么在意。后来吐蕃、回鹘这些势力也都衰落了,但大唐还是没想着去把地收回来。之后的朝代也一样,除非实在没事干,不然都懒得去碰那些地方,大部分时间连看都不看一眼。
过了一千多年,准噶尔把满洲人惹急了,满洲人怒火中烧,决定卷土重来。这样一来,才没让今天的我们心中留下更多无法弥补的遗憾。
那时候,南方因为战略上没那么重要,所以经常被晾在一边。就拿安南来说吧,从秦汉时期开始,它就归北方管辖了。从那以后,除了偶尔被当作“流放的好地方”之外,安南就一直默默无闻,几乎没人问津。一直到了唐末五代,中原地区乱成一锅粥,自己都顾不上了,安南这才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试着反叛了一下。结果呢,还是没人搭理它。就这样又过了500多年,好不容易有个朱棣注意到了安南,派兵把它给收复了。可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20多年,大明王朝就闹起了钱荒。朱瞻基一看形势不妙,第一个就想甩掉安南这个包袱。
对于历朝历代而言,领土自然是越广阔越理想。但一味地扩张疆土,很多时候只是表面风光,内里其实伤得不轻。就拿辽东这块地方举例,要是那里居住着几百万汉人,且像后来近千年那样,满地都是大豆高粱,你说赵大赵二这些人,即便他们能飞越幽州,又岂会不拼命夺回辽东?
说到底,就是为了好处,各种盘算罢了。
【01】
西汉时期的神爵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0年,汉宣帝刘询决定在那遥远的西边地方,建了个叫西域都护府的机构,从那时候起,朝廷就开始正式管辖那片又大又远的地盘了。
因为那边地方生产的东西少,从内地运东西过去太贵,运十车往往只剩下一车能到,所以西域都护府根本养不了多少士兵。班超做西域都护那会儿,他带着家里传下来的三十六个人,在各个国家间闯荡,抓他们的国王,想杀就杀,想抓就抓,这让汉和帝刘肇特别高兴,一高兴就给班超派了800个正规军和1000个死刑犯帮忙。谁能想到,这竟然是西域都护府436年历史里,兵力最多的时候?
确实,汉朝虽然没了,但西域长史府还在运作,魏晋时期也保持着原样。后来五胡之乱一起,司马家的晋朝被赶到江南,西域都护府因为和朝廷断了联系,只能投靠同样是汉人掌权的前凉。再到前凉被苻坚消灭,西域都护府这才彻底消失了。
从神爵二年算起,一直到东晋的太元元年,也就是公元376年那会儿,时间跨度刚好是436年整。
然而,中土势力在西域的缺席只是暂时的。过了二百多年,到了贞观十四年,也就是640年,唐太宗李世民重新在这片区域设立了北庭和安西都护府。尽管当时强大的吐蕃不断带来挑战,但大唐的安西四镇多次被撤回又多次重建。总之,只要大唐还保持着盛世的辉煌,只要大唐还有力量,就绝不会放弃对西域的控制。
直到安史之乱把一切希望都彻底摧毁了。
这么说吧,只要中原的皇上把都城选在长安,那么这个朝代要是还有那股子拼劲儿,有远大的抱负,想要往前冲,那西域这块地方就绝对不能少。
怎么回事呢?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历来被认为“四面都是天险”。说实在的,它在战略地理上的好处,主要就是东边有函谷关和潼关,南边有武关挡着。可说到西北方向,萧关确实挺险峻,但六盘山脉从南到北才130公里长,游牧民族的骑兵要从南边冲进来,绕过萧关可不难。更别提六盘山不止萧关这一个豁口,想防都防不过来。再看看西边的大散关,都快到宝鸡了,你说那些姓嬴、姓刘或者姓李的皇上,晚上能安心睡觉吗?
咱们可以大胆点讲,一旦中原的皇帝老子没守住祁连山和贺兰山这两道天然屏障,那游牧民族的骑兵跑到关中地区,简直就像在自己家后院散步那么自在。所以,像秦朝、汉朝、唐朝这些把长安当首都的朝代,一旦国内稳定下来,下一步肯定就是往河套地区进军。他们会把河套这块“塞外桃源”当作补给站和出发地,接着就跟这两座山杠上了,非得让匈奴、突厥这些家伙唱出“丢了祁连山,牛羊都不长”的哀叹不可。
但关键是,就算咱们把祁连山和贺兰山这两座大山摆平了,可胡人都是骑马的,咱们根本追不上啊。那两座山里头,地也不肥,汉人想在那儿安家落户都难。所以说,只要你一撤退,他们立马就回来捣乱,这可真让人头疼,你说咱能咋办?
因此,攻占那两座山只是初步行动,接下来关键是要切断胡人的逃跑路线,确保他们没法溜之大吉,或者一旦逃跑就无法再返回。
不管是匈奴还是突厥,他们要是想耍“敌人来了我就跑”的招数,其实也就那么三条道儿,往东、往北或者往西。先说往东跑吧,这条道几乎没人挑,为啥呢?一来前面就是海,跑到那就没路了。二来那边还没长成的东北游牧、打猎的民族也不省油,跑过去说不定就得被当地的霸王和中原的“大军”两面夹击。再瞧瞧往北的路,一般也没人乐意走。为啥?因为越往北,那天气就越冷,地也越不好,养活不了几个人和牲口,简直就是慢慢等死。
那就只能朝着西边前进了。他们要去的地方,正是遥远的西域。
西域这片地带,在中原皇帝看来,简直是穷乡僻壤,除了它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丝绸之路能捞点小利,基本没啥用处。但要是换到匈奴、突厥、回鹘这些塞北骑马民族眼里,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02】
天山作为天然界限,把西域隔成了两个大不一样的地方。北边呢,到处都是肥沃的草地,游牧民族能在这儿过上逍遥自在的日子,养精蓄锐。而南边呢,城邦一个接一个,大家主要忙着做买卖,说白了就是给东西方牵线搭桥,搞贸易。这样一来,他们手里就有了游牧民族特别想要但又得不到的好东西。可这些城邦吧,军事力量弱得很,简直就是匈奴、突厥、回鹘这些民族的囊中之物,随便就能被抢。
因此,他们只要在塞北吃了亏,自然就会往西边逃跑,躲起来养精蓄锐准备再次出击。这也就是为啥博望侯张骞会觉得西域是匈奴的“右膀子”,只有把这个膀子给彻底卸了,才能让匈奴一天天地衰败下去,没法再当咱们的敌人。
汉朝那会儿,生产水平还不行,没法在西域长期放大批军队。但这没啥大不了的。班超的任务就是把天山以南那些小城邦国家拉拢到一起,让他们联手,这样一来,他们也就不那么弱了,至少匈奴再来抢东西就没那么容易了。再加上汉朝军队不停地出关去打击匈奴,最后匈奴人实在顶不住了,只能选择要么归顺汉朝,要么继续往西跑到中亚甚至中近东去,从此不再是中原的大麻烦。
唐朝的生产力比起汉朝那可是大大提升,这才使得唐朝有能力在西域驻扎不少军队。不过呢,唐军在西域最多也就四万多兵力,少的时候也就两万多人。而且啊,他们还得自己种地,不然就得饿肚子。
从高宗晚年到玄宗中期,安西四镇被吐蕃人反复攻占又失守,但重点不在这儿。要知道,吐蕃为了打败安西军那两万多人,前前后后派了近百万大军去西域。可就算他们人数上占了大便宜,也只是偶尔能得手,还得靠大唐自己内部先乱了套。
这样就已经很满足了。
吐蕃到底有多少人呢?他们要是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了西域那边,那西川、河西、陇右这些地方肯定就顾不上了。这样一来,唐朝的战略目标不就轻松实现了嘛。
要是西域不再牵制吐蕃会怎样?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急急忙忙地把安西军调去东边。剩下的那点部队,虽然拼了命打了好多年,但在大局上已没法拖住吐蕃了。结果没多久,河西、陇右全丢了,连关中都让吐蕃骑兵撒欢了,最后长安也被偷袭了。
汉唐时期,西域那片地方可是重中之重,但到了后面的王朝,它就没那么重要了,几乎可以忽略,这是咋回事呢?说白了,就是国都往东边挪了呗!
公元904年,也就是天祐元年,朱温硬是让唐昭宗李晔把都城从长安搬到了洛阳。从那以后,长安就再也不是国家的脸面了。而洛阳呢,以前和长安齐名,是中原的两大城市之一,但它也没风光太久。只在后梁那几年的后半部分,也就是4年,还有后唐的14年里,短暂地做了国都。可等到石敬瑭当上皇帝,还没半年呢,他又把都城挪到了开封。洛阳呢,也这么跟着衰败下去了。
长安失宠了,为啥呢?还不是因为西北那块地方的自然环境变差了,经济也跟着垮了。再说说洛阳这座千年古城,竟然输给了一个小小的开封,为啥?还不是因为被破坏得太惨了。从安史之乱,到藩镇打来打去,再到黄巢之乱,洛阳的基础设施、人口、财富,老是被洗劫一空,跟重置了一样。等张全义被朱温派到这儿,当上节度使和河南尹的时候,洛阳最风光时人口上百万,结果就剩几百户人家了。
这绝对是没法扛起作为国家首都的大担子的。错过这次机会后,洛阳就像长安那样,之后再也没被哪个王朝选为都城了。
说白了,长安和洛阳就像是两个互相支撑的城市搭档,它们的命运紧密相连,很难单独存在。就像西周在镐京呆不下去了,就会跑到洛阳去。东汉和西汉也是这样。到了唐朝,这种情况更明显——从李世民到李隆基,每当冬春季节粮食短缺或者发生饥荒,他们就会带着家眷、官员和军队,浩浩荡荡地前往洛阳,去那里找吃的,其实就是去讨饭。李世民自己还开玩笑说,他是“追着粮食跑的天子”。
一个在政治军事上拥有极大优势,另一个则在经济上遥遥领先,两者互相补充,都极为关键。短短一百五十年间,长安六次衰败,往日的辉煌不复存在,这时候,洛阳也难以独自支撑大局了。
【03】
说起开封,跟长安、洛阳一比,不论是历史上的重要性还是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那都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但开封有个独门绝技,是谁也比不上的,那就是富裕。
以前杨广搞了个大运河,它分两条路,一条往北,一条往西。北边的那条水路,主要是为打仗设计的,特别是为了去攻打高句骊。而西边那条,则是用来给东都洛阳提供资源。为啥不直接通到长安呢?原因很简单,要是想让长安用水运,那非得经过黄河中上游不可,但那段地方特别难搞,黄河脾气又大。杨广觉得太麻烦了,干脆就直接把都城迁了,省得费那劲。
自打中唐那会儿起,洛阳就灾祸连连,之前作为大运河上最热闹的商品集散地,现在也变得冷清,四处分散,就连那航道都被泥土堵上了。可大运河还得照常运货不是?这样一来,洛阳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位置,迟早得让人给顶了。结果呢,还真就让开封给接上了。
开封当然有自己的短板,而且这短板还挺要命。它处在四面受敌的位置,周围没啥天险可以依靠,头顶上还吊着条黄河,就像随时会掉下来的大石头,按理说,这样的地方根本不适合当国都。但五代那会儿,世道乱得很,不是三五年就是十几年,就得换个朝代,大家连眼前的事儿都顾不过来,谁还顾得上以后啊?在那个“谁拳头硬,谁就当皇上”的年代,要想在皇位上多坐会儿,就得多养兵、多练精兵,这都得靠钱。那钱从哪儿来最快、最多?当然是开封了,这里水运发达,是全国的商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这肥肉,谁不得死死攥在手里,天天盯着?
因此,在那个扭曲的年代,开封竟出乎意料地变成了国家的中心地带。
赵匡胤称帝那事儿,说白了就是照着郭威的老路子走了一遍,没啥新花样,就像是五代之后的又一个“复刻版”。他看起来也没啥长远规划,就像是只想图个一时痛快,因此北宋的京城还是选在了开封,这个地方怎么看都不像个该当国都的样子。
赵大在龙椅上稳稳当当坐了十几年,感觉位子牢不可破,信心也就越来越足了,开始盘算起更长远的打算。这时,他再瞅瞅开封这个都城,是越看越不顺眼了。
老赵琢磨着要换个都城,那换到哪合适呢?他心里盘算着,“要是洛阳不行,长远看长安也挺好。”洛阳成了首选,长安则是备选。但现在大宋朝局势稳定了,那些权贵大臣们也在开封根深蒂固,家业都扎在这儿了,利益链可深了。要是真迁都,开封这边可就惨了,家产要贬值,还得跟洛阳那些地主斗,到时候权力和银子都得重新分。面对这么多变数和风险,他们当然一百个不愿意。
假如说要是现在得换个地方建都城,咱们琢磨琢磨,谁会跳出来第一个反对呢?
迁都这事儿,历来都是大动作,动辄就能让不少人头疼不已。你瞅瞅北魏、元、清这些朝代,就算是从穷乡僻壤搬到繁华大都市,也是反对声浪滔天。更别提内地城市之间那点儿“换汤不换药”的搬迁了。就拿明朝迁都来说吧,朱棣靠着他的铁腕和权威,愣是把这事儿给办妥了。但麻烦也随之而来,南方的士大夫跟朝廷之间,那隔阂、那分歧,简直不要太大。整个明朝期间,这问题都没能彻底解决。
因此,赵匡胤打算换都城时,几乎没人站他那边,反而还让晋王赵光义站出来跟他唱对台戏。特别是赵光义反对的那套说法,厉害得让人没法反驳。为啥这么说?他讲,国家的安稳“靠的是德行,不是地形的险要”。
这弄得你哥咋回答嘛?结果这事儿就这么算了,赵光义却因此捞到了不少关系和名气。
当赵光义变成赵炅,并且坐上了他哥哥曾经的位置后,他看事情的角度就完全变了,对待问题的态度也跟着不一样。要是你问赵二想不想换个都城,他心里肯定是想的!但问题是,他之前已经把话说死了,现在还怎么提迁都这事儿啊!
因此,大伙儿心里都明白,开封这地儿根本不适合做国家的中心,迟早得出问题,但谁也没辙。
【04】
既然挪不动,那就得琢磨怎么将就着把日子过下去。说到黄河的问题,历朝历代都想过办法治理,但要说能折腾,还得数北宋。那三次回河之争,表面上看是想让黄河从北流改成东流,好给辽国南下造个天然屏障,其实呢,也是想给开封减轻点防洪防涝的压力。可惜赵家皇帝和那些官员们,只知道关起门来瞎琢磨,一顿乱操作之后,黄河还是往北流,结果把河北这块原本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地方给冲得乱七八糟。后来女真人南下灭宋,在河北几乎没遇到什么阻碍,这都是他们之前一通乱搞留下的祸根。
比改变黄河流向还火烧眉毛的事儿,是得赶紧收复燕云十六州,把燕山这道天然屏障牢牢抓在手里。
比起西域对长安的重要性,幽云十六州对开封来说,缺失的影响可能更为严重。西域对于长安,确实有其独特的战略地位,但若论及开封的安危,幽云十六州的作用无疑更为关键。失去幽云十六州,对开封来说,可能是个更为致命的打击。
要是北宋的都城搬到了长安,那国防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不管是契丹还是女真,想要打到都城,得先过河北这一关,再穿过河南,然后还得啃下陕虢高地和潼关这样的硬骨头。想轻轻松松进关中?那是不可能的,不死伤惨重别想进去。
另外,他们得确保那长达两千公里的后勤供应线不出问题,要是断了,可就全完了。
就算宋军的表现还是像以前那样不尽人意,就算天时地利人和全都站在他们那边,也挡不住他们一路向长安进军,那又能怎样呢?赵佶完全可以效仿李隆基,悠哉地逃到四川去,让契丹人或者女真人亲自体验一下,什么叫做蜀道艰险,比登天还难。
怎么就会弄到两位皇帝被俘、国家瞬间崩溃这种离奇事儿呢?
就算把都城搬到洛阳,情况也会不一样。洛阳被好多朝代看作是长安的“备选”地点,主要是因为它地形好。四周有伏牛山、外方山、熊耳山和崤山这几座大山围着,还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这些河流在周围绕着。再加上广成关、伊阙关、大谷关、轘辕关、旋门关、孟津关这些险峻的关口,能把敌人挡在洛阳外面,简直就像是个小一号的关中四塞之地。要是赵佶躲在这儿,女真人想抓他做俘虏,那可能性也是特别小。
开封这个地方很特别,它周围全是平地,一点屏障都没有。要是哪一天不小心,大宋的京城说不定一早醒来就被敌军团团围住了,那可咋整?
要解决这个难题,只有一个法子,那就是攻占燕山,它是开封北边除了黄河之外,唯一的一道险峻之地。
因此,在打败北汉后,赵炅坚决要北上攻打燕云十六州,根本不理会别人的反对。他心里明白,要是不迁都,就得跟燕云地区硬碰硬。要是他这个开国皇帝都做不到,那还能指望那些从小在深宫长大、被妇人宠着的子孙们去完成吗?
高粱河一战失利,把赵炅的美好憧憬全给打碎了。从那以后,赵家的皇帝们为啥愿意低声下气给辽国送钱,动不动就被人敲诈,还一个劲儿地折腾黄河呢?说白了,就是因为燕云十六州这块地方要不回来,心里没底,总觉得不安全。
所以,当女真族势力壮大,全力攻打辽国时,赵佶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同意了海上之盟。说实话,北宋这么做确实不太地道。毕竟,自宋辽澶渊之盟后,两国享受了百余年的安宁,契丹人虽然在盟约里捞到了不少好处,但你老赵家不也捞到了最想要的东西——安稳嘛?现在看盟友落魄了,你立马就变了脸,不认这个账了,这像什么话?
所以,国内有很多人反对。比如,枢密院的邓洵武就提了个很直接也很实际的问题:“咱们是愿意和强大的女真做邻居,还是愿意和较弱的契丹相邻呢?”。攻打辽国的主要将领之一种师道,更是直接说这是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他自己心里都过意不去。
今天这事儿就像贼进了邻居家,咱们没法帮忙抓贼,反而还跟着去分人家里的东西。再说,出兵没个正当理由,事情肯定成不了。一开始动手的时候,就注定会出问题。
不过赵佶就是铁了心,对那些劝说的话充耳不闻,就想着不管怎样都要把燕云十六州给夺回来。可结果呢,真的就把自己的日子给搭进去了。
说到底,开封作为都城,早晚会碰上这个棘手问题,谁也避不开。
【05】
金国掌控中原后,他们根本没看上开封,直接选了中都当都城。后来呢,被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没办法了才临时跑到开封躲一躲。
元大都呢,它还是在北京。女真人和蒙古人,虽然走的路不一样,但想法却挺相似。为啥呢?因为他们都觉得,那些传统的汉人王朝古都,比如长安、洛阳,位置太靠南了。那边的气候、吃的啥的,他们都特别不适应。再说了,要是他们这些少数民族的皇帝,跑到汉地深处去统治汉人,心里肯定也不踏实。毕竟人少势微嘛,总是担心被反噬。所以,他们选择中都、大都这些地方,万一哪天撑不住了,想回老家避难,也方便得很嘛。
说到这事儿,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这家伙挺有门道的。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把都城选在了南京,这确实是个挺聪明的决定。可到了朱棣那里,他非要放弃南京,跑到北京去当都城,这事儿就挺让人琢磨不透了。
女真、蒙古,还有后来的满洲人,在占领中原后,都选了北京当都城。对他们来说,这肯定是最好的选择。但要是换成汉人王朝,那就另一回事了。
汉人王朝选都城,主要看三点。第一就是得地势好,安全有保障。你想啊,古代时候,生产水平不行,通讯、交通也都不发达,国都那就是国家的命根子。国都一失,王朝基本就玩儿完了。除非你像唐朝那么牛,长安城被攻了六次,还能挺过来。
咸阳一失,大秦王朝就完蛋了;洛阳被攻破,西晋也就彻底垮台了;邺城守不住,北齐人心里再不服,也只能乖乖听宇文家的话;开封被攻下,徽钦两位皇帝就成了亡国之君;临安城一投降,南宋之后再怎么反抗,也只是图个精神安慰;妥懽帖睦尔放弃北京,就再也做不了中原的老大了;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后,后面再出现的朱姓皇帝,那也只是南明,不是真正的大明了。
因此,国家选址得挑个防御力强、不易被攻陷的地儿,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北宋吃了个大亏后,除了没地儿可去的女真人,再也没有哪个朝代会把都城定在开封了。
接下来,国都应该建立在民众支持广泛的地方。毕竟,国都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在,它不仅要能抵挡住外来的攻击,还得尽量避免内部出现问题。所以,得挑个老百姓都拥护的地儿才行。
刘邦的老家原本在徐州那边,但他却选择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作为都城。这是因为关中地区的百姓从刘邦那里得到了很多好处,对他非常感激。所以在楚汉相争那会儿,关中的老百姓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这才有了后来西汉的建立。
因此,刘邦很自然地选择了长安作为都城,这是他的根基所在。而提到他的老家徐州,那里地势复杂,四面受敌,更重要的是,它离江东太近了,这一点就足以让他保持距离,不愿靠近。
东汉时,都城选在了洛阳,这主要是因为洛阳离刘秀的老家挺近,另外也照顾到了那些功臣们的感受。毕竟,大多数的功臣都是河北人,他们对关西,特别是长安,那怨气可真大,跟洪水泛滥似的。
从西魏一直到隋唐,国都铁定是长安,说白了,就是关陇集团的影响力大;北宋为啥挑开封当都城?一来是沿袭了五代时期的传统,二来赵家的老底儿在这儿最厚实;朱元璋把南京定为都城,主要是因为他在这儿起家,搞的是“深挖洞、广积粮”那一套,选这儿当都城,根本不用多想。
最后的关键点,那就是经济得足够硬核。长安之所以能够长时间稳坐国都宝座,靠的是它一度富得流油——你得知道,“天府之国”这帽子,最开始不是扣在四川头上的,而是关中地区的荣耀。但随着朝代规模不断扩大,不直接参与生产的官员、士兵等人数激增,再加上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关中的产出就跟不上那越来越大的开销了。加上水路运输不方便,长安的衰落和失宠,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洛阳情况也挺相似。河南一直以来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非常富饶。洛阳作为河南的头号城市,过去常常是建立都城的首选之地。但大运河开通后,形势大变,开封后来居上,取代了洛阳,变成了贸易中心和货物聚集地,这让洛阳的地位和重要性大幅下滑。
为啥唐朝时洛阳城被毁后就没再重建呢?以前洛阳城也经历过多次被毁,但每次都很快能重新站起来。然而这次却不行了,主要原因是它没啥价值了。
虽然不少人认为,定都在南方的朝代往往只能占据一方且大多短命,这种看法有点主观,但实际上,自从北方失守,南宋不得不全力发展南方开始,一切就已经有了彻底的转变。
春秋战国那会儿,楚啊吴啊这些国家在南方那可是吃了不少苦头搞建设。后来五胡乱华,南北朝时候,好多汉人逃难到了南方,南方的开发就更快了,但说实话,成效也就那样。到了中唐,真正搞得挺不错的也就苏南、浙北,还有安徽的一些地方。浙江大部分还是树林子、沼泽地,华中那么大块地方,人口也就百来万。咱们常说的“苏湖熟,天下足”,那是南宋时候的事儿了。至于“湖广熟,天下足”,那得等到明朝中期以后了。
有人可能会问,中唐时期朝廷不是主要靠江南藩镇上交的钱财过日子了吗?这个说法其实也对,但那是没办法的事!为啥呢?因为河南、河北那些藩镇太嚣张了,公然拖欠税款,甚至干脆不交。朝廷也拿他们没办法,只能去找听话的江南藩镇,使劲儿压榨他们,跟逮着一只羊使劲薅羊毛似的。
江南那些小镇真的使出了老命,一年到头也就能给长安凑齐40万石漕粮。但到了唐德宗那会儿,一直硬气的河北三镇总算松了口,要交税了。你猜怎么着?最穷的那个幽州镇,一出手就是50万石。
《通典》里头说了,天宝八年那会儿,也就是749年,各地粮食储备情况是这样的:河北囤了2100万石,河南更多,有2200万石,河东是1100万石,关中800万石,陇右少点,350万石,山南那边,就是华中地区,300万石,剑南,也就是四川,200万石。你再瞅瞅南方,淮南、江南、岭南这三个地方加一块儿,才300多万石。那时候钱不够用,粮食和布帛就成了大家公认的等价物,这么一比较,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立现。
但从晚唐一路到北宋,北方老是打仗,这不光让经济垮了,还逼得好多人和财富都往南边跑。翻翻各朝的历史书,唐朝刚开始那会儿,南方加上江淮地区的人口,才占全国人口的28%,可到了北宋刚建立,这数字就快到一半了。再到宋朝快完、元朝刚开始那会儿,南方的人口比例居然飙到了89.8%,简直吓人。就算后来朱元璋把蒙古人赶走,使劲往北方送人、搞建设,到了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1393年,南方的人口还是占了全国的78.5%。
在过去那种靠种田过日子的年代,人多力量大,基本就决定了啥都行,因此南方经济火起来也是早晚的事。
明朝那会儿,把南京当成了全国的政治老大,旁边就是经济大佬,可以说是两边都稳。但后来搬到北京去了咋样?政治老大和经济大佬隔了老远,好几千里地呢,中间隔山隔水的。再加上南方那些士大夫心里头不太服帖,朱家皇帝得使多大劲儿,才能让这两边不各玩各的,不分开走呢?
按照规定,江南那边每年得给北京运来400万石漕粮,好让京城和北方的军队有粮食吃。但嘉靖皇帝之后,南方的省份就开始拖拖拉拉,不按时送粮了。到了崇祯年间,每年送到的漕粮连100万石都不到了。这下可好,朱由检皇帝穷得叮当响,他的大明军队更是穷得要命,连叫花子都不如。大明王朝这样下去,能不灭亡吗?
假如大明的皇城不在北京,而是设在南京,那南方的官员和士绅们岂不是直接处在皇帝的监视之下?这种情况会不会就变得不一样了呢?
【06】
说到底,咱们聊聊为啥中唐时候丢了西域,结果得等到快一千年后的清朝中期才给收回来?其实道理挺直白,就是长安不再是京城了。
之前提过,要是国都定在长安,想要没有国防上的麻烦,那就得拿住西域。但要是国都不在那儿呢?那就没那么重要了。拿北宋来说,西夏的党项人要是想打到开封,得先过了关中这一关,可关中哪是那么容易过的?别看他们老把宋军打得落花流水,但实际上离长安还有老远呢,好几百里地呢。所以宋人对党项人,可没像对契丹人那么客气,动不动就喊打喊杀,因为他们心里有数,不像面对契丹人时心里没底。
说实话,不光是西域,北宋对整个西北地区都兴趣缺缺。要是他们能拿出对燕云十六州一半的,西夏还想建国?能不被灭掉就不错了。
这地方战略上没啥重要性,经济上也没啥收益,汉人都没几个,就是给个高官厚禄也没人乐意去——拿了这样的地儿,还得自己往里搭钱,赵家皇帝对这样的地方根本不感兴趣。
明朝那会儿情况也挺像。洪武时期,哈密归顺了明朝,永乐皇帝就在那儿设了卫所,就好像硬是把大明的一只脚给拽进了西域的地盘。可明朝的人对此咋反应呢?朱皇帝问了一圈,看谁愿意去哈密当官带兵,结果愣是没人愿意站出来。要是换别的事儿,老朱早就抄起四十米长的大刀一顿乱砍了,但在这件事上,他倒是出奇地好说话。到最后,他也没难为谁,直接从甘肃调了一批蕃兵和鞑官去凑数了。
说到像汉朝唐朝那样,猛地推开一扇门,开拓出一条宽广大道,把西域全部掌控在手里,朱老板那是一点兴趣都没有,之后就再也没往前迈进一步。后来朱瞻基当皇帝时,那些外国士兵和官员吵着要回老家,他也就顺势答应了。至于哈密那边,就让他们“当地人管当地人”吧。到了嘉靖时期,哈密连表面上的臣服都不愿维持了,但这件事在大明朝廷里,压根就没引起过一点波澜。
说实话,满洲人刚进入中原那会儿,估摸着压根儿没想过日后会和西域有啥瓜葛。比起偏远的漠西蒙古,清朝更上心的是他们的亲戚——漠南和漠北蒙古。可谁成想,噶尔丹这家伙不走寻常道,居然不搭理那西北羌胡南下关中,再慢慢占中原的老规矩,而是从长城外头一路猛冲,穿过蒙古高原,再从库楞湖那儿,顺着大兴安岭西边往南跑,直接奔着北京就来了。最悬的时候,他们打到了乌兰布通,离北京也就700里地。要是准噶尔的精骑兵不心疼马力,三天三夜就能跑到北京城门口。
这可把康熙皇上惹火了——啥情况,难道把朕当成宋徽宗赵佶了?
靠着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的努力,花了七十多年的时间,一共派出了好几十万的军队,花了上亿两的银子,这才把西域给收服了。收服还不够,还得稳稳当当地治理,确保那边的人都能过上安稳日子,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所以说,要是没危险、没好处,那就没啥重要性,西域这块地方就被唐宋元明这些朝代晾在一边,快一千年了。但只要情况一变,那就是不管怎样都得拼一把,非得拿下不可,还得是豁出命去的那种决心——要是朱元璋或者朱棣遇到噶尔丹那种长途奔袭,你说他们会不会比康熙、雍正、乾隆还玩命?
早年间,中原王朝的老对手主要是西北那边的游牧民族,像匈奴、柔然、突厥、回鹘这些。那时候东北那边都是小角色,偶尔蹦出个鲜卑、高句骊,还一门心思学中原文化,根本翻不起啥大浪。但到了晚唐往后,东北的游牧和渔猎民族开始崭露头角,契丹、女真、蒙古、满洲这些,一个比一个强悍。再加上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往东边挪,两边就这么撞上了。而西北那边,汉人和胡人都越来越不景气,慢慢就变成了被遗忘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