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王爷们是如何消遣时间?真是只会遛鸟、捧戏子、斗蛐蛐吗?
创始人
2025-09-02 09:03:33
0

聊到清朝的那些王爷,大家可能从电视剧里看到的都是他们整天悠哉游哉,要么就是听戏给戏子捧场,要么就是拎着鸟笼子到处遛鸟,再不就是斗斗蛐蛐。但实际上,历史上的清朝王爷们可没电视剧里演的那么空闲,他们的业余时间其实并不多。

琢磨琢磨,清朝那会儿的王爷们,那可都是社会上顶尖的大人物,政坛上的风云角色。你再瞅瞅现在,那些社会上的大腕儿、政界的头头脑脑,他们哪有那么多空闲工夫出来找乐子啊?

清朝的爵位制度虽然大体上是跟着明朝来的,但两者还是有挺大区别的。明朝的那些王爷们,虽然被封了爵位,有了自己的地盘,但他们不能插手朝廷的事儿。可到了清朝,王爷们封了爵位却没有自己的地盘,但他们却能参与朝政。换句话说,明朝的王爷们虽然有爵位有地,但啥政务都不用管,挺清闲的;而清朝的王爷呢,没地但有爵位,还能管管国家大事。这么一比较,明朝的王爷那才叫一个真正的悠闲自在呢。

清朝那些王爷啊,虽说能插手朝廷的事儿,可实际上都得被皇上盯着。他们大多住在京城里头,在宫里当差,皇上对他们的行动那是一清二楚。要说清朝早期和中期的王爷们,那可真是一点儿都不得闲,手头的事儿又多又杂。可到了晚清时候,王爷们就相对轻松多了,像放鹰遛鸟、捧戏班子、斗蛐蛐这些玩乐项目,通常都是晚清王爷们的消遣。不过呢,这也得是那些上了岁数的王爷才有功夫这么折腾。

清朝的爵位制度和明朝大不一样,明朝的亲王后代能一直继承亲王的爵位,但清朝就不同了。除了那些特别厉害的“铁帽子王”能一直传下去外,其他的爵位都是一代降一级。比如说,亲王死了,他的儿子继承爵位就只能当郡王,然后孙子再继承就更低了,一级一级往下降,最后降到镇国将军或者辅国将军就不再往下降了。

但清朝那些王爷们的钱包可鼓了,亲王一年能捞到一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外加一万斛的禄米,郡王呢,也不赖,五千两银子和五千斛禄米轻松到手。在那个时候,这收入简直是顶呱呱的高。

但这些王爷们啊,虽然赚得多,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工作时间超长,压力山大。这压力从哪来呢?主要就是皇帝老儿对他们不信任。一般来说,能当上王爷的,都是皇帝的亲戚,还是皇位继承顺序上的前几名,这样一来,他们对皇位那可是潜在的威胁。皇帝呢,肯定得对他们多个心眼,时刻提防着。

尽管清朝的皇上对王爷们心里头有防备,但还是让他们插手朝廷的事儿,帮忙干活。不过呢,给王爷们的活儿都是些琐碎又没实权的差事。在清朝,王爷们能握有大权的少之又少。皇上故意这么做,就是想用一堆麻烦事儿把他们绑住,并且在他们干活的时候,找机会挑挑刺儿,时不时给王爷们提个醒,敲打敲打。

一般来说,皇上会给那些王爷们分配些特别复杂又啰嗦的活儿。比如说,派他们去守着皇陵,还得管着那儿的事儿;或者呢,让他们当个侍卫头儿,或者是八旗军的统帅,听着挺威风,管侍卫和军队呢,但其实清朝的侍卫和军队,都得皇上亲自下令才能动,王爷们也就管管日常那些杂七杂八的小事。还有啊,让他们去宗人府忙活,宗人府就是专门处理皇族那些琐碎事情的,这活儿更是麻烦得不行。再有就是,皇上懒得去祭祀的时候,才会打发这些王爷去代劳。

所以在清朝,王爷们主要负责处理一堆琐碎的事情,这些事情规矩特别多,既麻烦又耗神。给皇帝办这些差事,王爷们得花不少时间和精力,当然也就没啥空闲时间了。从这里就能看出,清朝的王爷们其实挺忙的,根本不清闲。

处理这些差事压根儿就不轻松,而且还得时刻提防着皇帝没事找茬,随便找个由头就对你进行所谓的“惩罚”。说白了,这些惩罚就像是皇帝在敲打王爷们,让他们别放松警惕。皇帝这么做,其实就是心里不放心,得时不时提醒提醒。

比如说清朝那会儿,雍正皇上的亲弟弟,十二阿哥胤祹,在雍正当上皇上的时候,胤祹还是个贝子。但雍正一上台,就提拔他做了履郡王。没多久,雍正又让胤祹去管礼部那块儿,具体是负责给后宫那些妃子们起名字、册封啥的。说白了,就是给雍正的那些“小老婆们”想封号,这活儿其实挺清闲的。可雍正呢,偏偏就在这闲差上找茬,说胤祹办得不好,结果胤祹因为这小事儿被重罚,连郡王的位置都给丢了。

问题出在胤祹身上,他实在是太大意了。在处理事务时,他竟然把乾隆皇帝的亲妈,熹妃钮祜禄氏的姓给搞错了,写成了钱氏。这纯粹就是个笔误,写错了其实也不是啥大事,改过来就行了。至于皇帝会不会追究,那就全看他的心情了。要是他心情好,可能就不会计较;要是心情不好,那可能就得严惩不贷了。

雍正刚坐上皇位那会儿,他好多兄弟心里头都不乐意他当皇上。所以,雍正就想借着胤祹犯的那点子错,狠狠收拾他一顿,好让其他兄弟瞧瞧,谁要是敢不听话,就是这个下场。

到了雍正二年,也就是1724年,胤祹可真是倒霉到家了。雍正说他办事拖拖拉拉,不够上心,就把他刚从履郡王升上的位置给撤了,直接贬成了镇国公。胤祹可是康熙皇上的亲儿子,正宗的皇子一枚。按清朝的规矩,皇子最低的爵位也得是个贝子,能贬到公爵的情况少之又少。但雍正没客气,直接把胤祹从郡王一路砸到了公爵,这惩罚,可真够狠的。

比起胤祹,康熙那废太子胤礽的大儿子弘晳,那才叫一个惨。胤礽本来稳稳坐着太子位,结果被康熙给撤了两次。但就算胤礽没了太子身份,康熙还是特喜欢他的大孙子弘晳,甚至想过跳过儿子们,直接把皇位传给弘晳呢。

但康熙心里明白,他的儿子们个个都挺有本事,他担心要是把皇位直接传给孙子,可能会像朱元璋传给建文帝朱允炆那样,闹得叔侄间大打出手。所以,康熙最终放弃了立弘晳为储君的念头。不过,等到康熙快不行的时候,他还是反复跟雍正说,一定要好好对待弘晳,这足以看出他对弘晳有多疼爱。

康熙老爷子在世时,心里头明白弘晳这皇长孙的情况挺特殊,他老爹还是那被废的太子呢,这身份可不简单。所以,为了保护弘晳,康熙特地安排他别掺和政治那些事儿,专门在京城边上的郑各家庄给他盖了座宅子,让他长住在那儿,远离是非,免得皇上心里头多疑。

康熙皇帝驾崩之后,雍正帝遵循老爹的遗愿,对弘晳挺照顾的,后来还提拔他做了理亲王。但考虑到弘晳的身份有点特殊,雍正就没给他安排什么官职,也没让他在朝廷里干活,只是让他在京城外面住着。弘晳呢,只要到了节日啥的,进宫瞅瞅雍正就行了。

雍正对弘晳那是真的挺好,给的赏赐也是一大堆,那时候的弘晳,简直就是雍正朝里一个逍遥自在、腰缠万贯的王爷。但这种不问政事的王爷吧,虽说不用给朝廷干活,可结局也不怎么美妙。等乾隆当了皇上,对弘晳那是一肚子的猜疑。后来乾隆自己动手整了个“弘晳逆案”,干脆就下命令把弘晳的爵位给撸了,还把他从宗族名单上划掉,直接改名叫四十六,然后一辈子都给关起来了。

弘晳这位养尊处优的王爷,由于身份特殊,被皇上起了疑心,结果遭到了囚禁,最终不幸离世。这事儿说明,在清朝当王爷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压力山大。所以,清朝的王爷们除了得尽心尽力、战战兢兢地完成皇上布置的任务,剩下的时间里,也就只能搞搞那些没啥风险的爱好,找点乐子了。

但就算是这些高贵的王爷,也还是躲不过皇帝的怀疑。就拿清朝嘉庆年间那位礼亲王昭梿来说吧,礼亲王这个爵位,在清朝那可是能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铁帽子王之一,昭梿就是第九代的礼亲王。而且啊,这哥们儿不光是个王爷,还是清朝挺有名的一个文学家。

昭梿写了本叫《啸亭杂录》的书,这本书对现在的人们研究清朝历史特别有帮助,连《清史稿》都是看着它写的。那时候,像龚自珍、纪晓岚、魏源、袁枚这些大文人,都跟昭梿关系很好,昭梿在文学圈里是出了名的大腕王爷。

昭梿之所以一头扎进文学里,主要是受了他老爸永恩的启发。永恩在乾隆年间因为工作上出了点小岔子,挨了批评,从那以后,他对朝廷的事儿就不太上心了。昭梿呢,看到老爸这样,接了礼亲王的位子后,也学着老爸的样子,一门心思扑在了写书上。虽说名义上他还管着宫廷侍卫,但实际上,他就是走走形式,对政治那些事儿基本不理不睬。

昭梿在嘉庆年间不幸失去了礼亲王的头衔。那是在清朝嘉庆十八年,也就是1813年,京城突然发生了天理教的叛乱。天理教的头头林清,领着人直接冲进了紫禁城,嘉庆皇帝吓得赶紧逃出皇宫。昭梿呢,他负责管宫廷的侍卫,他和嘉庆的第二个儿子智亲王旻宁,就是以后那个道光皇帝,俩人一块儿迅速组织兵马,把天理教的叛乱给平息了。

但事后,嘉庆皇帝只表扬了道光儿子,却批评昭梿保护不力,说是因为他平时不够勤快,才让天理教有机会打进紫禁城。昭梿明明参与了平定叛乱,有功在身,却莫名挨了批评,他心里头肯定憋屈。这样一来,昭梿就开启了文人吐槽模式,一有空就喝点小酒,酒后就开始抱怨,说嘉庆皇帝不公道,光顾着夸儿子,把过错都推给别人。

这些话传来传去,最后就到了嘉庆耳朵里,嘉庆对昭梿越来越不耐烦。后来,嘉庆就开始挑昭梿的刺,逮到点儿小错误就借题发挥,打算撤掉昭梿的爵位。但昭梿的礼亲王爵位是代代相传的,嘉庆没法直接废掉。于是,嘉庆找了个理由,下旨让昭梿的堂弟麟趾继承了礼亲王爵位。这样一来,虽然礼亲王爵位还在,但昭梿却被从王爷的位置上给踢了下来。

爵位被剥夺以后,昭梿这才慌了神,他再也不敢随便乱讲话了。从那以后,他彻底远离了朝政,整天待在家里写书,不是埋头创作,就是去茶馆里喝茶听曲、听说书人讲故事。过了一阵子,昭梿又找到了一个新的乐子,那就是钻研戏曲,渐渐地,他还成了京剧的忠实票友。

之后,昭梿深深迷上了戏曲,老跟那些戏曲界的大师混在一起,向他们学习戏曲的各种技巧。但要知道,在古代唱戏的人地位很低,很少有达官贵人愿意跟他们往来。昭梿不管自己的身份,硬是要拜他们为师学唱戏,这事儿在当时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都笑话他呢。

但昭梿给晚清那些王爷们带了个头,找了个挺不错的玩乐方式。他和那些出身低微的戏子们常来往,这让皇上挺放心。所以,昭梿之后,清朝的王爷们一个个都跟着学。当然,其中也有不少人是因为真心喜欢戏曲。这样一来,昭梿之后,清朝多了不少爱唱戏的王爷,而学戏曲也成了王爷们消遣的一个手段。

虽说利用空闲时间搞搞文艺,想以此让皇帝放宽心,但效果并非百分百。皇帝心里头最踏实的,还是那些整天糊里糊涂、不惹事的王爷。

乾隆的兄弟弘昼,那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另类”王爷。雍正帝总共有十个儿子,但遗憾的是,这些孩子里真正长大的没几个,就四个。老三叫弘时,老四就是大家熟知的乾隆帝弘历,老五就是前面提到的弘昼,还有老六弘曕。这四个,算是雍正膝下为数不多长大成人的孩子。

在这几个兄弟里,弘曕是最小的,对当皇帝这事儿根本构不成威胁。弘时呢,早些年跟雍正的死对头,也就是康熙的第八个儿子胤禩走得很近。后来雍正对付胤禩,弘时非但不帮忙,还反过头来怪雍正,结果就被雍正给关起来,最后死了。所以这么一看,弘昼就成了乾隆当皇帝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弘昼为了不让乾隆怀疑自己,就故意装疯卖傻,表现得特别不靠谱。

乾隆当上皇帝后,弘昼这家伙就经常表现得很粗鲁,不顾场合。他甚至敢在乾隆面前动手打讷亲,那讷亲可是军机大臣、大学士,还是一等公呢。弘昼这样,朝廷里的大臣们自然都躲着他,不敢跟他亲近。不仅如此,弘昼还有个特别奇葩的爱好,那就是爱办丧事,尤其是喜欢给自己办活丧。

弘昼有个特别奇葩的爱好,那就是特别喜欢操办和主持丧事,甚至还想给自己办丧礼,这简直离谱到家了。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反正人总有一死,怕啥忌讳呢?就是说啊,人终归得走这一步,没必要那么忌讳。

据说弘昼有个奇特的爱好,那就是时常在家里自导自演丧礼。他会让全家人都准备好丧礼用的东西,接着大家会围着他预设的牌位哭泣。而他呢,就坐在一旁,边喝酒边看得津津有味。

弘昼有个特别的喜好,那就是帮忙操办丧礼。每当王公贵族家里有丧事,他都积极主动地去主持,把这事儿当成了自己的一种乐趣。对他来说,参与丧礼的筹备和主持,就像是一种特别的消遣方式。

因此,乾隆对弟弟弘昼那是相当信任和宠爱,给弘昼的赏赐多得不得了。弘昼呢,也越来越放纵不羁,可乾隆却觉得他可爱,给的赏赐反而更多了。

所以像弘昼那种看似离谱的王爷,反倒是皇帝心里最踏实的。这也就是为啥清朝的好多王爷都表现得吊儿郎当,好像根本不在乎正事。他们觉得光是在文艺上玩点花样,皇帝可能还不太放心,于是就开始拼命地喝酒、追捧戏子、斗蛐蛐、放鹰遛鸟,这些活动后来就成了清朝王爷们空闲时候的固定节目了。

因此,尽管清朝的那些王爷们享受着荣华富贵,但他们其实并不轻松,空闲时间挺少。而且,那点空余时光,他们大都用来搞些离谱的爱好,好让皇帝别老猜忌他们。

说起来,清朝的那些王爷们,心里头八成是挺馋咱们现代人手里的手机、电视、电脑这些玩意儿。要是他们那会儿有这些高科技,估摸着早就成天捧着追剧、打游戏,找乐子去了。你想啊,整天宅在家里头,一门心思都在这些上面,哪还有功夫去跟皇位较劲儿啊,这样的宅男,对皇位那是一点威胁都没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非... 国王,从古至今都是权利、地位的象征,他们拥有着无上的荣誉和地位,是百姓和人们尊敬、崇拜的对象。 几...
原创 如... 士族和九品中正是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但由于掌握资料有限,加上一些早期研究的误导,常常令有关这...
原创 《... 姬发是周文王姬昌与太姒[sì]的嫡次子,武王姬发即位后,重用太公望(即姜尚)、周公旦、召公奭(shì...
原创 毛...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带领大军,准备攻打婺源。 可是,事情进展并不顺利,进攻受挫,...
原创 郑...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军事将领,同时也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那郑成功的势力到底有多厉...
原创 三... 毛版《三国演义》中,蜀汉的武将普遍被高估,其中最被高估的是赵云,其次是张飞。赵云的武力表现,与罗版相...
原创 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这支肩负民族救亡重任的部队下...
原创 一... 我国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古人留下的典籍,可以很轻易了解到古代历史。而文物却能直观的...
原创 她... 相信每个女孩子都做过这样的白日梦吧,幻想着自己是某个皇家的后裔或者是贵族等等,但是这样的情节一般都是...
原创 慈... 1908年慈禧病逝,这是袁世凯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在戊戌变法最关键的时刻,袁世凯为了自身利益出卖了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