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唐名相,断案如神,心系民生,又深得女皇武则天的信任。如果没有他,武则天将会立自己的儿子、李氏子孙为太子,还是立自己娘家侄子、武氏子孙为太子?大唐将会何去何从?
武则天杀人无数,对那些反对她的人,进行残酷的迫害;武则天又爱惜人才,对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计较门第出身,破格任用。她手下有许多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生于公元630年,卒于公元700年。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谓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祖父狄孝绪,贞观年间做过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做过夔州长史。狄仁杰在少年时热爱读书。有一次县吏下来询问一桩案情,他周围的人都争着向县吏说出自己的想法,唯独狄仁杰聚精会神地读书,不理不睬。县吏责怪他,狄仁杰说:“我正和书中圣贤对话,没有工夫和凡夫俗子搭腔。”
公元676年初,狄仁杰升任为大理丞。大理丞是负责掌管案件审判的官员。当时积压了许多纠缠不清的案件,狄仁杰以卓越的才能,一年内处理了一万七千余件,件件都处理得公平合理,没有一个喊冤叫屈的。唐高宗知道狄仁杰这人不但有胆气,而且有才识,擢升他为侍御史。侍御史是负责监察弹劾百官的官员。狄仁杰常常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与那些有权有势的贪官进行斗争。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更加赏识狄仁杰的才干,不断提升他的官职,最后让他当了宰相。公元692年,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狄仁杰被捕下狱。狄仁杰为了不被冤死,等待时机,就承认自己谋反。来俊臣还要逼狄仁杰供出另外一些同谋的大臣。狄仁杰怒不可遏,气愤地把头向柱子撞去,血流满地,以至来俊臣不敢再审间。后来,狄仁杰乘看管松懈,偷偷写成一幅冤状,放在棉衣里转给儿子。儿子接到冤状急忙向武则天上报,引起武则天的注意,武则天亲自召来狄仁杰,问他为什么要造反。狄仁杰回答说:“如果不承认造反,我早死在酷刑之下了。”武则天又问他为什么要写谢罪表。狄仁杰说:“没有这样的事。”武则天这才知道是来俊臣阴谋陷害他。
后来,狄仁杰又恢复了宰相官职。这时,武则天在立李氏为太子还是立武氏为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为谋求太子地位,在暗地里频繁地活动,曾多次让人劝说武则天立武氏为太子。他们大肆宣扬自古到今从来没有一个皇帝立异姓为太子的。狄仁杰趁武则天还没有拿定主意,便劝她立李氏为太子。他说:“陛下您想想,姑侄的关系和母子的关系哪个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在千秋万岁之后,配食太庙,享受祭祀,承继无穷;如果立侄儿为太子,就没有听说太庙中供姑姑姑的!”狄仁杰的这些关键的话触动了武则天的心。如果没有狄仁杰这番说到武则天心坎里的话,武则天就有可能立武氏为太子,届时要么李唐天下易主武氏,成为武氏天下;要么武则天驾崩之后,唐朝天下大乱,再次四分五裂。在这件事情上,狄仁杰功不可没。
狄仁杰作宰相,善于推举贤才。先后推举的有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人,均官至公卿,有的后来成为宰相。狄仁杰善于用人,能够让他们发挥各自的才能。就是已经归降的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如契丹部落的两员大将李楷固和骆务整,骁勇异常,屡次打败唐朝军队,许多唐朝将领死在他们手中。后来,这两个人都来归顺唐朝,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处死他们。最后,武则天接受了狄仁杰的意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派他们到边境驻守。这两人驻守边境,尽忠守职,从此边境平安无事。
狄仁杰晚年的时候,武则天更加敬重他,尊称他为“国老”,而不直接叫他的名字。公元700年,狄仁杰病死。武则天非常悲痛,罢朝三日,追封他为梁国公。以后,每有不能决断的大事,武则天就想起狄仁杰,慨叹地说:“老天为什么要那么早夺走国老呢!”言语中,对狄仁杰充满了无限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