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涉及多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对苏东阵营蓄谋已久的演变和渗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苏联党内某些人,对西方的盲目模仿照搬与模仿。苏联解体前,西方已经使用包括电影、广播、报刊在内的种种宣传手段,极力让苏联人相信西方的“美好”。而在苏联解体后,在部分亲西方人士影响下,俄罗斯等国也确实开始照搬西方制度,向西方靠拢。
向西方靠拢,首先在政治领域。苏联解体前夕,西方就通过舆论手段,诱使苏共放开党禁。苏联解体后,由于传统秩序消失,政坛上的乱象更加突出。1992~1997年,各色名目的政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俄罗斯境内。到1998年11月,仅在司法部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政党,达到249个。同时,俄罗斯还积极照搬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将国家几乎转化成为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政权。
向西方靠拢,同时在经济领域。1990年8月,苏联委员沙塔林制定了急速向市场经济转轨的“500天计划”。1992年俄罗斯独立后,叶利钦则在此基础上,推行了更为激进的“休克疗法”。“休克疗法”主张放开物价、发展私有制、国家政权对经济生活减少干预。叶利钦等人以“休克疗法”为经济纲领,并试图通过这一激进的资产阶级化经济政策,来确保俄罗斯和西方的“接轨”。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奉行片面亲西方政策的俄罗斯,并未实现国家富强,反而因此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国际地位的下降。从昔日的超级大国,沦为了“国际乞丐”。90年代末期,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中的地位,不要说远不如前苏联,甚至还不如前沙皇俄国。
一,激进的变革,引发严重内乱和贫困
政治上的多党化,导致严重的扯皮和内斗。甚至居于权力顶峰的莫斯科,也同样被叶利钦和哈斯布拉托夫的斗争所困扰。1993年,叶利钦“炮打白宫”,同哈斯布拉托夫正面交手。1998年,俄罗斯则爆发两次政坛危机,导致领导层威望下降。与此同时,在车臣、鞑靼斯坦、卡尔梅克、巴什科尔托斯坦、东西伯利亚等地,也出现了更加剧烈的分离主义运动,更加严重地削弱了俄罗斯的凝聚力。
经济上的“休克疗法”,其初衷或许有好的因素,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对俄罗斯造成毁灭性打击。俄罗斯政府盲目地一次性放开物价,同样要求国有企业“四年内完成所有制改造”。这些举措,导致物价飞涨、生产减缓、国有资产被盗窃转移。而遭受更深重灾难的则是俄罗斯民众。1991~1995年,俄罗斯人均收入下降了80%。1990~1998年,俄罗斯整体贫困问题增加了14倍。
二,混乱的时局,给寡头们提供了敛财的便利
早在70~80年代,苏联国内就初步形成了一批特权性质的利益集团。而这些利益集团,则在苏联亡国亡党的过程中充当了关键角色。苏联解体后,原有的国家制度消失,而叶利钦的私有化政策,又为资产所有制的转化提供便利。这些利益集团,便凭借手中已经积累下的人脉和权势,公开地侵占、吞并前苏联遗留下的资产。俄罗斯原第一副总理丘拜斯公开称,国有财产最终要流向10%~15%的人手中。
事实也表明,寡头的财富积累速度是惊人的。1992~1997年,俄国工业寡头们所掌控的股票,从5%增加到20%以上。1996~1997年,国家的大部分财产,实际上也被少数人垄断。而这些新兴的官僚资产阶级,又都同苏联时代的特权阶层存在关系。有资料统计,至1996年,前苏联官员出身的人员,在经济领域精英中占比达61%。苏联解体,让普通民众遭了殃,却让这部分人发了财。
三,即便“自废武功”,却仍被西方孤立
昔日的苏联,是全球顶尖的军工生产大国。苏联鼎盛时期,每年可以生产3000辆坦克、4000~6000辆装甲车、2000~3000架作战飞机,实力相当强盛。苏联解体后,原有的生产体系崩溃,俄罗斯军工产能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由于《欧洲常规武力条约》的约束,很多俄罗斯高层也在主观上不重视军事工业。这样到1996年时,俄罗斯仅生产5辆坦克、250辆装甲车以及20架飞机,可谓是自废武功。
但即便如此,西方却仍不愿接纳俄罗斯。1992~1999年,西方阵营在北约东扩、南斯拉夫内战、削减核弹、裁撤驻军等问题上咄咄逼人,给予俄罗斯的援助却相当有限。其实原因很简单,俄罗斯虽然被严重削弱,却仍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西方不愿意同这样的大国为邻,故而仍处处防范、打压俄罗斯。在西方看来,俄罗斯只有继续解体、最好分化为无数个“车臣”、“鞑靼斯坦”那样的小国,才能符合其利益。
总的来说,苏联解体,对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各加盟国而言,都是一场灾难。而曾经促使苏联崩溃的叶利钦,也最终在90年代严重的危机中耗尽了政治资本。1998年,俄罗斯舆论宣布“叶利钦时代即将终结”。而在2000年以后,随着普京的上台,俄罗斯的影响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参考资料:《俄国史》、《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试论叶利钦时代改革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