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三国时期混战不断,外族却不敢入侵?当时又是谁在镇守边境?
创始人
2025-09-02 06:03:20
0

在中国古代时候,大家习惯把住在中原的汉人看作是真正的华夏人,管中原以外像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叫外族人。要是中原的朝廷乱了套,那往往就会引来外族人的攻打。

可是,当你真正去深挖历史资料,会惊奇地发现,尽管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军阀打得不可开交,是段超级混乱的日子,但外族人却很少敢踏进中原半步。这就让人纳闷了,东汉末年那会儿,军阀们各自为政,乱成一锅粥,像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咋就没想着趁机来中原捞点好处呢?

说实话,那时候的外族人并不是不想打进来,实在是实力不允许啊。在三国那会儿,那些大佬们其实还挺期待外族来犯的,因为这样他们就能白得些劳动力和士兵了。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中原军阀太能打了,外族不挨打就不错了】

东汉末年到三国那会儿,是中国历史上挺乱的一个阶段,到处都是军阀,政权多得数不清。但这些军阀都挺能打仗的。那时候,外族也不是没想过要打进中原来,可问题是,就算中原这边军阀们自己打得不可开交,随便挑出一个军阀来,都能把那些外族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那时候,中原的那些军阀只要不找外族的麻烦,外族就已经偷着乐了。要是他们还想着打中原的主意,那简直就是不要命了。

这种情况的发生,并非是因为外来的游牧民族,例如匈奴、鲜卑等,他们的战斗力减弱了,而是因为那时候的中原,军阀势力特别强大,那些游牧民族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根本打不过。

东汉末年那会儿,天下乱得一塌糊涂,中原这块地上,各路诸侯、军阀打得不可开交,争来争去,最后魏、蜀、吴三家站了出来,成了三国鼎立的架势。咱先不说魏蜀吴这三巨头,就是那些没斗过被别人吞并的小军阀,随便挑一个出来,多数都能把外族人治得服服帖帖的。来,咱聊聊东汉末年那些军阀是怎么各种收拾外族的。

公孙瓒,人称白马将军,他搞了个队伍叫白马义从,主要就是对付乌桓和鲜卑那些家伙。

公孙瓒家在辽西那可是有头有脸的人家,祖祖辈辈都在汉朝的辽西令支(就是现在的河北迁安)当大官。他小时候啊,还和刘备一起上过学呢。不过呢,因为他妈妈出身不好,所以等他长大了,就只能在郡里做个小官。但公孙瓒这人挺讲义气,有次帮了辽东太守刘其一个大忙,结果就被提拔成了辽东藩国的长史。

根据历史记载,公孙瓒在担任长史那会儿,有次领着几十号骑兵去边境巡查。巧了嘛这不是,刚好碰上一大群鲜卑骑兵,足足有几百人,在边境上嚣张跋扈,耀武扬威。

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公孙瓒那会儿手下士兵数量远远比不上鲜卑的骑兵,他应该赶紧逃跑才对。但他可不这么想,他觉得要是撤退,那肯定会被团团围住杀掉,还不如豁出去干一场。《三国志》里头写着呢:现在要是不冲过去,那就全得玩儿完。

公孙瓒二话不说,领着几十号骑兵就直奔那好几百鲜卑骑兵冲去。他这股子不要命的打法,把鲜卑骑兵都给震住了。结果,公孙瓒这边一个人都没受伤,还顺手干掉了十几个鲜卑骑兵,最后安然无恙地撤了回来。

公孙瓒经过那一仗,一下子出了名,让鲜卑人对中原人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鲜卑骑兵回去后,一个劲地跟族人说,中原人打起仗来那叫一个勇猛,以后可千万别再随便越过边境找麻烦了。《三国志》里头写着呢:鲜卑人吃了亏,之后再也不敢进犯中原边境了。

之后,公孙瓒的名声越来越大,他老是跟鲜卑、乌桓这些部族打仗。因为打仗时他爱穿白袍、骑白马,所以鲜卑和乌桓的人都管他叫白马将军。

之后,公孙瓒网罗了一大批骑马射箭的高手,打造了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队伍。这些人跟公孙瓒一样,都穿着白袍骑着白马,担任他的贴身保镖。所以,那时候大家都管这支部队叫“白马勇士团”。

184年那会儿,渔阳人张纯忽悠辽西的乌桓头领丘力居闹起了反叛,乌桓势力一度占领了不少地盘。东汉朝廷一看,赶紧派公孙瓒去摆平这事儿。公孙瓒挺能耐,先是把张纯给打败了,然后又花了几年时间,到188年,终于把乌桓占的地都给收复回来了。因为这事儿,东汉朝廷给了他个降虏校尉的官儿,让他带着兵马守卫边境。

公孙瓒开始在边疆和鲜卑、乌桓常年打仗。他打起仗来特别勇猛,鲜卑人和乌桓人都特别怕他。那时候,在乌桓部落里有个说法,叫“见到白马就跑”,意思就是说,只要看到骑白马的公孙瓒,赶紧躲就对了。《三国志》里头写了,公孙瓒每次跟敌人干仗,都骑着白马,射箭百发百中,老能打败他们。敌人之间都传开了:“看见白马就得躲。”

公孙瓒在时,辽东、辽西那片的乌桓部落,都不敢去骚扰东汉的边境。但等公孙瓒被袁绍击败,最后自杀了,乌桓又开始活跃起来。不过他们没嚣张多久,就碰上了新来的辽东太守公孙度。

辽东的大佬公孙度,先是跟乌桓干了一仗,接着又转头去收拾东夷了。

公孙度和公孙瓒,虽然姓氏相同都叫公孙,但实际上他俩没啥血缘关系,就是纯粹的同姓罢了。公孙度的老家在辽东,跟公孙瓒的辽西老家不是一个地儿。公孙度呢,早年还当过冀州刺史,可惜这官儿没做多久,就被朝廷给撤了。

到了189年那会儿,公孙度多亏了董卓手下的大将徐荣帮忙说话,这才当上了辽东太守。后来董卓被杀,东汉那叫一个乱啊,可公孙度呢,愣是把辽东这块地方管理得挺好,他也就这么在辽东站稳了脚跟,自立为王了。

要是比军事上的本事,公孙度肯定比不过公孙瓒,要是看军队的力量,公孙度也是弱了一头。所以,在占领了辽东之后,公孙度就主动去找公孙瓒示好,他压根儿就没胆子跟公孙瓒动手。

公孙度见隔壁的公孙瓒势力庞大,心里头明白自己惹不起,所以就没打算去碰钉子。他便琢磨着拿乌桓和东夷这两个地方开刀。

公孙度这家伙,无缘无故地就去招惹乌桓和东夷,根本就不是他们先挑的事。他动不动就发起攻击,往东边打高句丽,往西边干乌桓,历史上都记录着呢,说他“东边打高句丽,西边揍乌桓”。

东夷这个说法,其实就是指现在朝鲜半岛上的朝鲜族人。那时候,朝鲜半岛上有两个国家,一个叫扶余国,一个叫高句丽。这两个国家啊,后来都被公孙度给打下来了,特别是扶余国,直接就成了辽东的一个附属地。

公孙度在辽东搞起的小朝廷,一直以来都在看中原那边几个大势力斗来斗去,没急着站队。等到公孙度的二小子公孙恭接手后,他发现曹操那帮人势力越来越大,干脆就投了曹操那边。可这事还没完,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在魏明帝曹睿在位的时候,不知道咋想的,竟然跟魏国反了。结果司马懿带兵一打,公孙渊就完蛋了,整个公孙家也被司马懿给灭了,他们在辽东的统治这才彻底结束。

公孙度把乌桓和高句丽治得服服帖帖,他们生怕被公孙度教训,所以对公孙家那是百依百顺。公孙家从他们那儿,想要多少人就有多少人,想要多少钱就有多少钱。公孙家三代人能在辽东地区称王称霸,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对乌桓和高句丽的压榨。

放到东汉末年三国那会儿,公孙度和公孙瓒这俩,顶多就算是小打小闹的小头目,跟袁绍、袁术、吕布这些大佬比起来,那真是差远了。但你别看他们不起眼,收拾起鲜卑、乌桓、东夷这些外族来,那可是轻轻松松。从这里你就能瞧出来,那时候中原的军阀们,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厉害着呢。

在西部,除了公孙家族,还有像马腾这样的大佬。马腾来头不小,他是东汉开国猛将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他和儿子马超,在西凉地区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两人让西凉的羌族和氐族人害怕得不行。

马家父子俩一直在西凉那块地方守着,羌族和氐族的人哪敢轻易去骚扰。等马超后来跟了刘备,刘备也让他继续待在西北。刘备心里清楚,马超在羌族和氐族里声望高,只要有马超在那里镇着,这两个民族就不敢乱来。

除了上述人物,还得提一提董卓,这家伙曾一度掌控了整个东汉朝廷。董卓之所以能发迹,全靠他平定羌族和氐族的叛乱。他在那些羌族人和氐族人里,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到了东汉末年,那些军阀们,哪个不是打仗打出来的老将,以前都是守卫边疆的大英雄,让周边的外族一听到名字就吓得不行。所以说,尽管中原这边为了争权夺利乱得不行,但有他们在守着,那些外族哪敢轻易来犯啊,他们自己顾自己都来不及。要是真敢来,下场就跟高句丽和扶余国一样,被公孙家族狠狠地收拾一顿,啥好处都捞不着。

【魏蜀吴三国都把外族治得服服帖帖】

讲讲东汉末年那会儿,就是好多军阀各自占地为王的时候。然后咱们聊聊魏、蜀、吴三国并立之后的事儿。先说说曹操那会儿,他刚开始在陈留起兵,就忙着对付周边的外族了。

黄巾之乱那会儿,南匈奴的羌渠单于他儿子于夫罗,瞅准机会拉队伍,还跟白波军勾搭上,一块儿往山西太原那边打过去。更绝的是,曹操正忙着对付陈留呢,于夫罗悄悄跟黑山军联手,给袁术送去了支援。这一搞,曹操可不乐意了,火冒三丈地派大军去收拾于夫罗。最后,于夫罗没辙了,只能举手投降。

呼厨泉在他老爹于夫罗走了之后,接过了单于的位子。曹操掌控了皇帝,号令各路诸侯那会儿,呼厨泉瞅着中原乱成一锅粥,心里头也痒痒了。到了公元202年,他一咬牙,又起兵造反了。

曹操派钟繇去打呼厨泉,最后成功打败并抓住了他。之后,曹操把呼厨泉扣下来,让他在宫里干活,南匈奴的事情就交给了右贤王去处理。为了更加稳当地管住南匈奴,曹操想了个法子,把南匈奴分成五个部分,每部分都挑了个贵族当头儿。不过,这些头儿都得听朝廷派的司马的话,而且曹操还硬是把他们迁到了内地。

结果是这样的,曹操基本上把南匈奴搞得没什么实权了,说白了就是空有个名头。从那以后,南匈奴的人就变成了曹操的免费打工仔和征兵库,他们被曹操狠狠地剥削和压迫,过得非常艰难。

曹操在官渡之战里赢了袁绍后,袁绍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曹操想一举拔掉袁家在河北的根基,就瞅准机会,趁着袁绍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自己窝里斗,赶紧带兵去打河北。结果没费多大力气,袁家这三兄弟就都被曹操给收拾了。

袁谭首先遭到了曹操的攻击并被杀掉,而袁熙和袁尚呢,在曹操的打击下逃到了乌桓部落藏身。曹操其实早就看乌桓不顺眼了,所以在207年,他决定出兵攻打乌桓。

张辽作为曹操手下的一员猛将,他带着打头阵的部队挑起了白狼山战役。在那场战斗中,张辽冲锋陷阵,一刀砍死了乌桓的头头蹋顿。等曹操的主力部队一到,乌桓就被曹操给一锅端了。袁熙和袁尚这俩人倒是机灵,从乌桓那儿溜了出来,跑去投奔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结果公孙康一看曹操那架势,吓得不敢收留他们,干脆把袁氏兄弟给宰了,还把他们的脑袋送给了曹操。

曹操最终把乌桓给摆平了,从那以后,乌桓的人都被曹操管控起来,受他的压迫和盘剥。

聊聊孙权吧,他那边主要得对付的是山越和山夷两个群体。说实在的,山越其实不能算是真正的外族,他们原本是百越的后代,就是那些长期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大家族。而山夷呢,说的是夷洲,也就是现在咱们说的台湾地区的原住民。这么说吧,山夷就是现代台湾高山族的老祖宗。

孙权一开始派出了大将太史慈、周泰、黄盖、韩当和吕蒙等人,去攻打并摆平了山越。接着,他又让陆逊、诸葛恪等人接着去搞定山越。

孙权处理山越人的方式,可不是一股脑儿地把他们给灭了。他不会一下子就把他们解决干净,而是采取了一种慢慢来的策略,就像割草似的,割完一茬又一茬。比如说,山越人都躲在深山老林里,很难找到他们,那孙权就派人去把山里的粮食全给收了,或者把他们的农作物都给抢了。这样一来,山越人没吃的了,只能出山找食物。可他们只要一出山,就等着被孙权的军队逮个正着。然后,孙权就让那些身强力壮的山越人去当兵,瘦弱的就去种地。反正,孙权是想尽办法压榨、剥削那些山越人。

孙权对待山夷人的方式没啥两样。他一找到夷洲这地儿,马上就派人过去占了,开始管起来。那些山夷人也被孙权硬拉去当兵,被他们头儿压榨得那叫一个惨,生活过得十分不易。

最后咱们聊聊刘备。比起曹操和孙权,刘备跟外族的冲突不算太多。他当家巴蜀那会儿,当地的蛮夷都挺老实的。一直等到刘备走了,诸葛亮接了班,西南的蛮夷才开始闹事,就是那被诸葛亮抓了放、放了又抓七次的孟获。

说实话,孟获那时候就是西南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的头儿,他跟着蜀汉的几个反叛分子,比如朱褒、雍闿、高定这些人一起闹事。

在历史上,诸葛亮其实没有七次抓住又放走孟获。他为了确保蜀汉的安稳,花了整整一年来加强军队,做好充足准备,然后一举打败了西南的多个蛮夷部落。孟获在被俘后,很快就选择了投降。

因此,说起来蜀汉对外族的打交道真不多。毕竟在三国里头,蜀汉地盘最小,实力也最差。从刘备那时候开始,蜀汉对西南那些部落啊,主要就是采取安抚的办法。那些西南部落呢,也挺服蜀汉的管治。所以呀,蜀汉基本上没怎么跟外族动过手。

【写在最后】

说起来,魏、蜀、吴这三个国家,对外族都挺有一套的,特别是曹魏,那简直是外族的克星。在曹魏那会儿,边境上出了不少猛将,像阎柔、田豫、牵招这些,要是在整个三国里头比,他们可能不算是顶尖的高手,但一到边境上,嘿,那些外族一听他们的名字,吓得腿都软了。

因此在三国那会儿,虽然国内老是打来打去,但奇怪的是,外面那些部族愣是一个都没敢来捣乱。他们不光不敢入侵,连边境都不敢靠近,生怕被中原的那些军阀逮住机会给收拾一顿,之后还得受他们的欺负和盘剥。这也从侧面看出,三国时代咱们华夏真的是能人一大堆。

真没想到,就那么几十年时间,司马家把三国统一了,建了个晋朝,结果没多久,那些外族就闹起了五胡乱华。这事儿一看,司马家的本事也就那样,难怪晋朝不怎么受人待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在遥远的唐朝,曾经有两个人越过重重的高山和河流,经历了无数辛苦到达恒河平原。只是第一个人带去的是两国...
原创 清... 太子,即为储君,对于一个王朝的权利平稳过渡至关重要,到了明朝,太子的废立被认为是国家的根本,所以万历...
原创 中... 毋庸置疑,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袤的王朝,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统一的封建王朝。蒙古铁骑曾...
原创 美... 我们知道美国确定总统制之后,这个制度一直完好的运行到现在。从了在南北战争期间除了一些状况,其他时期都...
原创 相... 《三国志关羽传》: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徐州之战,曹操击败刘备,俘虏关羽,当即任命关...
原创 清... 清朝晚期,国力衰微,各种矛盾层出不穷,终于在1951年酿成了金田起义。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军从广西出发,...
原创 清... 我们知道太监是一类特殊人群,大多是穷苦人家出生的孩子,天下哪有父母愿意去送孩子遭罪的?主要还是因为家...
为何唐朝失去的西域,要等到近千... 中国有个很特别的观念,别的文明里都找不到,那就是“大一统”。啥是大一统呢?有本书叫《公羊传》里面说了...
原创 秦... 前言:说起秦始皇,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秦始皇统一全国的丰功伟绩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秦始皇地宫里的...
原创 武... 建国初期,国内政治环境非常混乱,潜伏的特务、土匪,以及被击溃的国民党残兵,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