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宋理宗的脑袋被当酒杯使,王莽的脑袋最起码还有点警示后人的作用。
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十月,位于洛阳的武备库突发大火,这场大火,使西晋皇室历代收藏的诸多珍宝化为灰烬,而最令人惋惜的,是其中三件具有特殊意义的宝物。
汉高祖的斩蛇剑、孔子穿过的履,以及一个皇帝的头颅。
斩蛇剑和孔子履,是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放在重兵把守的武器库还能理解,但这颗头颅是何方神圣,怎么也会被放在武器库中?
只因这颗头颅,是曾经摧毁汉朝的“新”朝开国皇帝王莽的头颅。
一个开国皇帝,头颅却被割下来收藏,并且一收藏就是近三百年,当皇帝当到这份上,也是没谁了,若不是这场大火,恐怕世人还不知道西晋的皇宫里有这么个独特的收藏品。
从东汉到西晋,王莽的头颅作为曾经的战利品,被历朝统治者收藏于此的意义就是,用来警示后世君主,莫要重蹈了王莽的覆辙。
王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君临天下十余年,却不被后世承认的皇帝,作为外戚,却亲手终结了西汉两百余年的统治,最终留给后世的,只是一个“篡汉”的骂名,以及一个不被承认的朝代。
王莽之所以能当权,主要是因为他的姑姑,也就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
王政君在嫁给汉元帝之前,曾先后“克”死了两任未婚夫,但这并不妨碍她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太子妃,并在汉宣帝驾崩后,凭借给汉元帝生了儿子,一跃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在熬死了丈夫汉元帝、儿子汉成帝以及侄孙子汉衰帝后,王政君成为了自个最老,也最有话语权的太皇太后,而作为她的亲侄子王莽,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成为了西汉实际掌控人。
此时的王莽,大权在握,一个外戚走到今天,基本上也是顶峰了,但他并没有因此满足,做了一件外戚最不该做,也最不能做的事情,篡位。
公元6年,汉平帝驾崩,王莽摄政,号“假皇帝”,两年后,王莽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王莽的篡位,让朝中大批忠于汉室的朝臣或辞职,或反叛,同时,刘氏诸侯也不断进行造反,就连先前一直支持他的姑姑王政君,也大骂王莽“猪狗不如”
“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王政君怒骂侄子王莽
但这也阻止不了王莽日渐高涨的野心,他最终坚定地迈出了篡位的一步,并信心勃勃的开启了新制,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所建立的王朝,仅仅维系十余年,便土崩瓦解。
王莽称帝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新政,他的许多措施,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超越时代的举措,因此,王莽就有了“穿越者”的称号,似乎,他并不属于那个时代。
但也正是他的这些举措,让他尽失民心,最终身首异处。
称帝之后,为了使举国上下“焕然一新”,王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具体的做法如下:
其一,改行政区划分
秦汉之时,全国以郡、县作为行政区名称,之后又增加了州,州高于郡县,西汉年间,全国一共有十三个州。
到了王莽时期,将原本的十三个州,重新进行划分,改为九个,又在州和郡之间,增加了一个部,部高于郡但低于州,以此来便于进行行政管理。
不仅如此,将原来的十三州大面积拆分,如原汝南郡拆分成两个,一个汝南,一个翼平,另外还将原有的州进行合并。
总之就是将全国的行政区域全部打乱,其目的就是让原有的行政机构人员相互调任,防止在地方上做大。
其二,改地名
不仅将十三州改为九州,还将一些地名改变。
比如长安改名为常安,淮阳改为新平等,并且着新改的地方名字,可能马上就又会再次改变,这就让地方上的官员和百姓,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属于哪里人。
除此之外,宫殿的名字也是改动频繁,如未央宫改为寿成堂,长乐宫改为常乐室等。
总之就是上下一片改动,就是要显得与汉朝不一样。
其三,改官制
改官制就比较简单,首先是将原有的官职名称改变,如太尉改为大司马,丞相改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等,其次就是新增了部分官职,如国师、大司徒等
这些举措,虽说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但也只是无伤大雅的表面文章,基本上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但是王莽的另外几项改革,就是造成他最终失败的元凶了。
首先,改币制
改币制是王莽新政中,最让人眼花缭乱的措施了。
西汉时期,主要使用的是五铢钱,这在全国上下用得还不错,单子啊王莽当政后,就对此做出了自己的改变。
他的初衷,是认为五铢钱币种单一,老百姓出门携带也不方便,因此,就想增加币种,以方便市场流通和交易。
要说这个想法是不错的,但是王莽并没有一个周全的实施方案,准确地说,他增加的币种种类,实在是太多了。
不仅有布币,还有贝壳、乌龟壳等都可以当钱,再加上金银铜等币种,最高时期,民间流通的,就有几十种币种。
当然,币种多也不算坏事,但是币种与币种之间的兑换比率,就是一个关键因素,这比率谁说了算?自然是王莽。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兑换比率,日新月异,比如今天一个贝壳还能换五个铜钱,可能到了明天,就变成了只能换一个。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手中的钱究竟值多少钱,最为让人无语的是,每一次兑换比率的调整,政府都会以极低的价格来回收贬值的钱币。
这就意味着,王莽政府在用低劣的手段,来大量套取民间财富,几次改革下来,百姓越来越穷。
在币制改革的过程中,受伤最大的就是民间的额富裕之家,原本世代积累起来的财富,就这样被强制贬值,成为了“新”朝的穷人。
其次,就是土地改革
王莽土地改革的中心思想,就是将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再平均分配给百姓,并禁止土地买卖。
不得不说,王莽的这种做法,思想上十分的超前,将土地进行再次分配,确实会让老百姓受益,但与此同时,王莽也将自己推向了深渊,与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地主阶层站在了对立面。
同时,土地进行平均分配,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按照王莽按户分田的政策,一户满八人,就会分到900亩地,各地的情况不同,如何做到平均分配?
然后,就是禁止蓄养奴婢
禁止蓄养奴婢,是王莽本着“人为贵”的思想采取的措施,这已经是具有人权思想的雏形了,但恰恰是这个措施,才是最失败的。
封建社会之所以与现代社会不同,就是在对于人权上的认知不同,王莽的本意并不错,但是他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强行的将这些奴隶“救”出来后,就再不管他们死活。
因此而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些人因为无法谋生,流落街头,饿死者不在少数。
当然,王莽的改革措施并不限于此,还有比如他建立国有企业,将盐铁酒等经济命脉收归国有,并将自然资源等矿产也改为国有私人开发需要缴税等,以及首创了政府牵头的贷款制度等,这些都是王莽新政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措施。
但王莽的改革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无论他的举措是多么的超前,思想是如何的“穿越”,失败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所犯的若干错误。
首先是改革的时机不对。
王莽推行新政时,是在他初登基就开始实施,也就是说,皇帝的宝座还没坐稳,就马不停蹄地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这个时候进行改革,并不是一个适合的时机,当时朝堂上反对王莽的声音不再是少数,尤其刘氏诸侯王还在蠢蠢欲动,即便是政策是好的,但到了地方上,并不见得就能良好的推行。
同时,当时的农民起义也是此起彼伏,王莽政府为了压制这些起义,已经是焦头烂额,这个时候,谁还有心进行所谓的改革?
内忧外患之下,改革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
其次就是改革方案不对。
王莽的改革措施,已经初步具备了计划经济的雏形,但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即便是计划经济,也是一步一步发展出来的,并非一蹴而成。
而王莽的措施,是将改革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取消,直接一步千里,这样怎会不失败?
比如奴婢,说不让蓄养就不让蓄养,然而这些人如何谋生,却没有指导方案,也就造成了新的矛盾和冲突。
历史上不乏有改革和变法,但是都是基于相应时代的情况,然后逐步进行改变,比如著名的商鞅变法,其推进过程都讲究循环渐进,像王莽这般只知蛮干,是不会成功的。
最后就是执行改革的人不对。
有道是,执行人不对,功夫全白费,而王莽新政的执行人,就是让新政失败的因素之一。
改革靠什么?一是靠政府,二是靠官员,而执行改革的官员,却都是贵戚豪强,这些人怎么可能会听话的执行新政呢?但凡有一点与他们利益有冲突的,指定就不可能会执行。
另外一部分执行人,就是地方上的富户商人,这些人不但不会好好推行新政,反而会趁机巧取豪夺,让本就怨声载道的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不合时宜的新政,以及错误的思想,让社会矛盾激发得越来越大,最终引发了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对和抵制,继而演变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而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王莽又接连的犯下错误,导致了他身首异处,兵败被杀。
王莽的新朝,镇压起义的主要力量,是中央军,但这些中央军借镇压起义之际,大肆扰民,以至于原本并未有反抗之心的老百姓,被迫的加入了“反莽”运动中,并且,这种情况是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王莽极力反对地方上自主平乱,生怕地方上有了自己的武装,就会脱离中央政府,这就使地方上被迫挨打,起义军也逐渐的烽火燎原。
还有就是,王莽的刚愎自用,不信任和不听取有识之士的建议,比如王莽的老同学严尤,曾为王莽征讨高句丽立下汗马功劳,但其提出的建议,王莽却视若无睹,最终导致了决定王莽命运的“昆阳大战”失败,四十多万兵力毁于一旦。
如此种种,最终让王莽兵败如山倒,与公元23年,被起义军攻陷首都长安,69岁的王莽被杀害,其所建立的“新”朝,也结束了短暂的十四年的统治。
王莽死后,其遗体被乱兵砍碎,头颅也被当做球踢来踢去,最终落到了更始皇帝刘玄的手中。
“传莽首诣更始,悬宛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汉书》
而在刘秀建立东汉之后,王莽的头颅从长安带到了洛阳,放在皇宫内进行保存,之后东汉灭亡,晋朝建立,这颗头颅就一直收藏在洛阳的武备库中,直到晋惠帝时一场大火,化为了灰烬。
从公元23年到公元295年,王莽的头颅被当作收藏品收藏了两百余年,并不是这颗头颅有多奇特,而是收藏这颗头颅,是为了警示后世之人,其意义无非两种:
其一,警示后世臣子
王莽是外戚,同样也是大臣,而作为大臣不安分守己,篡位夺权,但最终落了个身死的下场。用这颗头颅,来警示后世的臣子,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
不然,乱臣贼子的下场,就是如此。
其二,警示后世之君
王莽称帝后,各种政策的实施与推行,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所有的根源,就是这颗头颅的“奇思妙想”。
借助这颗头颅,告诉后世之君,做什么都要量力而行,万不可逆祖宗之法,进行所谓的“改革”,不要重蹈王莽的覆辙。
总而言之,王莽的这颗头颅,更多的是警示意义,收藏在宫中也是为了警示后人,万不可失掉民心,不然就会失去社稷,丢掉身家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