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王莽被杀后从东汉到晋都收藏着王莽的脑袋?
创始人
2025-09-02 01:05:18
0

相比于宋理宗的脑袋被当酒杯使,王莽的脑袋最起码还有点警示后人的作用。

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十月,位于洛阳的武备库突发大火,这场大火,使西晋皇室历代收藏的诸多珍宝化为灰烬,而最令人惋惜的,是其中三件具有特殊意义的宝物。

汉高祖的斩蛇剑、孔子穿过的履,以及一个皇帝的头颅。

斩蛇剑和孔子履,是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放在重兵把守的武器库还能理解,但这颗头颅是何方神圣,怎么也会被放在武器库中?

只因这颗头颅,是曾经摧毁汉朝的“新”朝开国皇帝王莽的头颅。

一个开国皇帝,头颅却被割下来收藏,并且一收藏就是近三百年,当皇帝当到这份上,也是没谁了,若不是这场大火,恐怕世人还不知道西晋的皇宫里有这么个独特的收藏品。

从东汉到西晋,王莽的头颅作为曾经的战利品,被历朝统治者收藏于此的意义就是,用来警示后世君主,莫要重蹈了王莽的覆辙。

王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君临天下十余年,却不被后世承认的皇帝,作为外戚,却亲手终结了西汉两百余年的统治,最终留给后世的,只是一个“篡汉”的骂名,以及一个不被承认的朝代。

王莽之所以能当权,主要是因为他的姑姑,也就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

王政君在嫁给汉元帝之前,曾先后“克”死了两任未婚夫,但这并不妨碍她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太子妃,并在汉宣帝驾崩后,凭借给汉元帝生了儿子,一跃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在熬死了丈夫汉元帝、儿子汉成帝以及侄孙子汉衰帝后,王政君成为了自个最老,也最有话语权的太皇太后,而作为她的亲侄子王莽,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成为了西汉实际掌控人。

此时的王莽,大权在握,一个外戚走到今天,基本上也是顶峰了,但他并没有因此满足,做了一件外戚最不该做,也最不能做的事情,篡位。

公元6年,汉平帝驾崩,王莽摄政,号“假皇帝”,两年后,王莽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王莽的篡位,让朝中大批忠于汉室的朝臣或辞职,或反叛,同时,刘氏诸侯也不断进行造反,就连先前一直支持他的姑姑王政君,也大骂王莽“猪狗不如”

“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王政君怒骂侄子王莽

但这也阻止不了王莽日渐高涨的野心,他最终坚定地迈出了篡位的一步,并信心勃勃的开启了新制,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所建立的王朝,仅仅维系十余年,便土崩瓦解。

王莽称帝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新政,他的许多措施,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超越时代的举措,因此,王莽就有了“穿越者”的称号,似乎,他并不属于那个时代。

但也正是他的这些举措,让他尽失民心,最终身首异处。

称帝之后,为了使举国上下“焕然一新”,王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具体的做法如下:

其一,改行政区划分

秦汉之时,全国以郡、县作为行政区名称,之后又增加了州,州高于郡县,西汉年间,全国一共有十三个州。

到了王莽时期,将原本的十三个州,重新进行划分,改为九个,又在州和郡之间,增加了一个部,部高于郡但低于州,以此来便于进行行政管理。

不仅如此,将原来的十三州大面积拆分,如原汝南郡拆分成两个,一个汝南,一个翼平,另外还将原有的州进行合并。

总之就是将全国的行政区域全部打乱,其目的就是让原有的行政机构人员相互调任,防止在地方上做大。

其二,改地名

不仅将十三州改为九州,还将一些地名改变。

比如长安改名为常安,淮阳改为新平等,并且着新改的地方名字,可能马上就又会再次改变,这就让地方上的官员和百姓,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属于哪里人。

除此之外,宫殿的名字也是改动频繁,如未央宫改为寿成堂,长乐宫改为常乐室等。

总之就是上下一片改动,就是要显得与汉朝不一样。

其三,改官制

改官制就比较简单,首先是将原有的官职名称改变,如太尉改为大司马,丞相改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等,其次就是新增了部分官职,如国师、大司徒等

这些举措,虽说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但也只是无伤大雅的表面文章,基本上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但是王莽的另外几项改革,就是造成他最终失败的元凶了。

首先,改币制

改币制是王莽新政中,最让人眼花缭乱的措施了。

西汉时期,主要使用的是五铢钱,这在全国上下用得还不错,单子啊王莽当政后,就对此做出了自己的改变。

他的初衷,是认为五铢钱币种单一,老百姓出门携带也不方便,因此,就想增加币种,以方便市场流通和交易。

要说这个想法是不错的,但是王莽并没有一个周全的实施方案,准确地说,他增加的币种种类,实在是太多了。

不仅有布币,还有贝壳、乌龟壳等都可以当钱,再加上金银铜等币种,最高时期,民间流通的,就有几十种币种。

当然,币种多也不算坏事,但是币种与币种之间的兑换比率,就是一个关键因素,这比率谁说了算?自然是王莽。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兑换比率,日新月异,比如今天一个贝壳还能换五个铜钱,可能到了明天,就变成了只能换一个。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手中的钱究竟值多少钱,最为让人无语的是,每一次兑换比率的调整,政府都会以极低的价格来回收贬值的钱币。

这就意味着,王莽政府在用低劣的手段,来大量套取民间财富,几次改革下来,百姓越来越穷。

在币制改革的过程中,受伤最大的就是民间的额富裕之家,原本世代积累起来的财富,就这样被强制贬值,成为了“新”朝的穷人。

其次,就是土地改革

王莽土地改革的中心思想,就是将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再平均分配给百姓,并禁止土地买卖。

不得不说,王莽的这种做法,思想上十分的超前,将土地进行再次分配,确实会让老百姓受益,但与此同时,王莽也将自己推向了深渊,与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地主阶层站在了对立面。

同时,土地进行平均分配,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按照王莽按户分田的政策,一户满八人,就会分到900亩地,各地的情况不同,如何做到平均分配?

然后,就是禁止蓄养奴婢

禁止蓄养奴婢,是王莽本着“人为贵”的思想采取的措施,这已经是具有人权思想的雏形了,但恰恰是这个措施,才是最失败的。

封建社会之所以与现代社会不同,就是在对于人权上的认知不同,王莽的本意并不错,但是他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强行的将这些奴隶“救”出来后,就再不管他们死活。

因此而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些人因为无法谋生,流落街头,饿死者不在少数。

当然,王莽的改革措施并不限于此,还有比如他建立国有企业,将盐铁酒等经济命脉收归国有,并将自然资源等矿产也改为国有私人开发需要缴税等,以及首创了政府牵头的贷款制度等,这些都是王莽新政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措施。

但王莽的改革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无论他的举措是多么的超前,思想是如何的“穿越”,失败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所犯的若干错误。

首先是改革的时机不对。

王莽推行新政时,是在他初登基就开始实施,也就是说,皇帝的宝座还没坐稳,就马不停蹄地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这个时候进行改革,并不是一个适合的时机,当时朝堂上反对王莽的声音不再是少数,尤其刘氏诸侯王还在蠢蠢欲动,即便是政策是好的,但到了地方上,并不见得就能良好的推行。

同时,当时的农民起义也是此起彼伏,王莽政府为了压制这些起义,已经是焦头烂额,这个时候,谁还有心进行所谓的改革?

内忧外患之下,改革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

其次就是改革方案不对。

王莽的改革措施,已经初步具备了计划经济的雏形,但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即便是计划经济,也是一步一步发展出来的,并非一蹴而成。

而王莽的措施,是将改革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取消,直接一步千里,这样怎会不失败?

比如奴婢,说不让蓄养就不让蓄养,然而这些人如何谋生,却没有指导方案,也就造成了新的矛盾和冲突。

历史上不乏有改革和变法,但是都是基于相应时代的情况,然后逐步进行改变,比如著名的商鞅变法,其推进过程都讲究循环渐进,像王莽这般只知蛮干,是不会成功的。

最后就是执行改革的人不对。

有道是,执行人不对,功夫全白费,而王莽新政的执行人,就是让新政失败的因素之一。

改革靠什么?一是靠政府,二是靠官员,而执行改革的官员,却都是贵戚豪强,这些人怎么可能会听话的执行新政呢?但凡有一点与他们利益有冲突的,指定就不可能会执行。

另外一部分执行人,就是地方上的富户商人,这些人不但不会好好推行新政,反而会趁机巧取豪夺,让本就怨声载道的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不合时宜的新政,以及错误的思想,让社会矛盾激发得越来越大,最终引发了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对和抵制,继而演变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而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王莽又接连的犯下错误,导致了他身首异处,兵败被杀。

王莽的新朝,镇压起义的主要力量,是中央军,但这些中央军借镇压起义之际,大肆扰民,以至于原本并未有反抗之心的老百姓,被迫的加入了“反莽”运动中,并且,这种情况是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王莽极力反对地方上自主平乱,生怕地方上有了自己的武装,就会脱离中央政府,这就使地方上被迫挨打,起义军也逐渐的烽火燎原。

还有就是,王莽的刚愎自用,不信任和不听取有识之士的建议,比如王莽的老同学严尤,曾为王莽征讨高句丽立下汗马功劳,但其提出的建议,王莽却视若无睹,最终导致了决定王莽命运的“昆阳大战”失败,四十多万兵力毁于一旦。

如此种种,最终让王莽兵败如山倒,与公元23年,被起义军攻陷首都长安,69岁的王莽被杀害,其所建立的“新”朝,也结束了短暂的十四年的统治。

王莽死后,其遗体被乱兵砍碎,头颅也被当做球踢来踢去,最终落到了更始皇帝刘玄的手中。

“传莽首诣更始,悬宛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汉书》

而在刘秀建立东汉之后,王莽的头颅从长安带到了洛阳,放在皇宫内进行保存,之后东汉灭亡,晋朝建立,这颗头颅就一直收藏在洛阳的武备库中,直到晋惠帝时一场大火,化为了灰烬。

从公元23年到公元295年,王莽的头颅被当作收藏品收藏了两百余年,并不是这颗头颅有多奇特,而是收藏这颗头颅,是为了警示后世之人,其意义无非两种:

其一,警示后世臣子

王莽是外戚,同样也是大臣,而作为大臣不安分守己,篡位夺权,但最终落了个身死的下场。用这颗头颅,来警示后世的臣子,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

不然,乱臣贼子的下场,就是如此。

其二,警示后世之君

王莽称帝后,各种政策的实施与推行,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所有的根源,就是这颗头颅的“奇思妙想”。

借助这颗头颅,告诉后世之君,做什么都要量力而行,万不可逆祖宗之法,进行所谓的“改革”,不要重蹈王莽的覆辙。

总而言之,王莽的这颗头颅,更多的是警示意义,收藏在宫中也是为了警示后人,万不可失掉民心,不然就会失去社稷,丢掉身家性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少... 1、人生第一次转折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主席第一次离开了生育他的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为广阔的...
原创 战... 不客气的说,赵武灵王之后,赵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秦国却恰恰相反,蒸蒸日上,国运升腾,赵国明显不是秦国...
原创 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刘备死后,诸葛亮便操起了蜀汉的大旗,紧接着就是以匡扶汉室为目标...
原创 蒙... 蒙古国向我国寻求帮助,我国一直秉承着互帮互助的原则,在国际上也经常帮助一些国家,但是这次对于蒙古国的...
原创 狄... 狄仁杰死后,家人整理遗物发现8个大字,揭露他和武则天的关系! 在提起狄仁杰这个名字时,许多人可能首先...
原创 关... 建安二十四年(214年),关羽进攻襄阳、樊城。守将曹仁不敌,只好向曹操求援;眼见关羽出兵,偌大曹营,...
原创 鲁...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横扫荆州,吞并了这片广袤的土地,雄心勃勃地集结了八十三万大军,剑指江...
交投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被查...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建筑业那点事儿)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8月18日消息,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
行程结束,中方代表团离开美国,... 特朗普的反应非常典型。他没有选择低调,也没有任何反思,而是第一时间在Truth Social上高喊“...
曼联转会窗惊喜:拉门斯与桑乔交... 在英超联赛的转会窗口即将关闭之际,曼联的转会动态再次成为媒体的焦点。根据记者Chris Whee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