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对世界各国历史的研究
创始人
2025-09-01 22:06:29
0

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是重视对外国的研究。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秦汉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开拓期,同时也是中国史家对外国认识

和研究的开拓期,即最初的萌生时期。人们谈及中国古代史家对外国的最初认识时,往往会首先谈到战国时期齐人邹衍,他将世界分为九大洲,在“大九州”之中,中国为1/9,即赤县神州。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分为本纪、年表、八书、世家、列传五类,计130卷。有关外国的介绍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列传”中。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史记》是一部中国最早的“世界史”,是一部立足中国,面向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世界的历史性的著作。《史记》以下的二十五史,除了《陈书》、《北齐书》之外,其他二十三种史书中,都涉及到了对外国的介绍和研究,包括东南亚、中亚、西南亚、欧洲和西非许多重要的地区和国家。

近代以降,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交流和交融同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极力要建立起自己统一的世界市场,要在全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对世界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这些认识,首先是对世界历史认识。这是从19世纪中期中国先进分子“睁眼看世界”开始的。

认识历史,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现实,回答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它始终和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解放这一时代的主题联

系在一起。回顾近代早期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实际危险。《海国图志》作者魏源

是近代中国著名爱国思想家之一,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第一人。他激烈批判封建文化,鼓吹变法图强,重振国威以洗刷鸦片战争失败之国耻。魏源的思想核心是“悉夷”、“师夷”和“制夷”,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以俄国彼得大帝为例来阐述这一思想:俄罗斯摆脱鞑靼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始抗衡欧罗巴洲各国”,俄国“人犹雄悍,未谙西洋技艺”。到彼得大帝时,他“聪明奇杰,离其国都,微行游于岩士达览等处船厂、火器局,讲习工艺,旋国传授,所造火器、战舰,反优于他国,加以训兵练阵,纪律精严。迨至近日,底利尼王攻取波兰国十部落,又击败佛兰西国王十三万之众,其兴勃然,遂为欧罗巴最雄大国”[1]。

应该指出的是,魏源所说的“悉夷”和“师夷”,并非仅指工艺、科技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包括西方的思想文化,所以他在《海国图志》论述自己变法图强的思想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在这部被称为“简明世界史”的著作中,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历史、地理、宗教、文化、教育,以至风土民情等内容尽妆其中。

鸦片战争之后,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开设工厂。自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中的一些高官,为了达到“富国”的目的,开始仿效西方,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生产技术,兴办“洋务”,创办自己的民族工业。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走出国门,亲身体验、了解,进而研究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这些宝贵的感性知识,为他们对外国史地的编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洋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以实地考察为主要特征的外国史地研究。王韬等人的著作,表明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已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王韬。王韬是我国19世纪研究世界近代历史先驱者之一。主要代表作有《法国志略》和《普法战记》。此外还有未刊行的《西古史》、《俄罗斯志》、《美利坚志》等。王韬对十分赞赏法国“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度。这是他矛盾的历史观的具体反映。他在反对君主专制的同时,也强调中国封建社会的“纲常则亘古而不变”,他既反对“政出一人”的专制统治,又反对“视君如弈棋”的“民主之国”的社会改良主张。在他看来,“专制”和“民主”都不可取,只有“君民共主”才能够“上下相安”,使国家远避动乱之源,稳定发展。

《普法战记》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欧洲战史的著作,也是第一部记述巴黎公社的著作。香港《华字日报》、《中外新报》等首先报道了巴黎公社的伟大斗争。

《普法战纪》出版后,很快在日本引起重视。1879年,王韬应邀到日本。在日期间,见到了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冈千仞,就撰写或编译《法国史》、《美国史》、《俄国史》交换了意见。1884年,冈千仞来华访问时,曾将所著《法兰西志》、《米利坚志》等带到中国。王韬对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有不少亲身体验,对增加了许多感性的认识。他认为,日本的可取之处就在于“贵知所变”。日本虽然是亚洲东方的一个小国,“一旦勃然有志振兴,顿革平昔因循之弊。其国中一切制度,概法乎泰西,仿效取则,惟恐其人之不深”。日本在向西方学习时,从日本的实际出发,是有选择的,并非是全部“西化”,这给王韬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能够做到“师其所长而掩其所短”,所以近代日本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王韬认为,中国应该像日本一样,通过变法维新,以适应世界在“变”的形势,使国富民强。他还充满自信地说:“不信吾言,请验诸百年之后”[2](卷二)。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19世纪另一部名著。“在近代中国,第一个对日本有真正了解,其关于日本的研究在国内产生大影响的人,应该算是黄遵宪”[3](p.204)。黄遵宪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1877年为中国驻日使馆参赞,广泛地收集、阅读有关日本的历史文献资料。黄遵宪通过研究日本的历史,特别是明治维新以来的历史,以其作为中国变法自强的借鉴,他同样是世界近代史的先驱者之一。黄遵宪还是热烈的爱国主义者,晚年他在给梁启超的一封信中,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自吾少时,绝无

求富贵之心,……盖其志在变法,在民权……既而游欧洲,历南洋,又四五年,归见当道者之顽固如此,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借报纸以启发之

以拯救之。……及戊戌新政,新机大动,吾又膺非常之知,遂欲捐其躯以报国矣。自是以来,愈益挫折,愈益艰危,而吾志乃益坚”[3](p.206)。

黄遵宪撰写的《日本国志》1887年完成。这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部日本通志,40卷,200余万言。为撰写此书,黄遵宪参考了200余种图书,历时八九年。该书介绍了日本自建国至明治时期的数千年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明治维新时期以来的历史,详细介绍了明治维新以来在政治、经济、学术、教育、文化、民情、工业、商业、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由于这部著作编撰的原则是从借鉴的目的出发,能够通今致用,效法自强,所以有意识地做到厚今薄古,详近略远,对日本学习西方,实行社会变革的内容的介绍,尤其详尽,突出宣传维新观点,所以在戊戌变法时期广泛流传,对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进一步加深帝国主义列强急欲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救亡图存,把史学作为重要工具之一,十分重视发挥史学的作用甲午战争结束后,出现了一些有关这次战争的著作,如王炳耀辑《中日战辑》,自1895年开始辑录,并写有《自序》。其弟王炳堃写有《中日战辑·序》(1896年上海书局石印本)。1897年,姚锡光编撰《东方兵事记略》,较详细地记述了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当时,也出现了少量的国别史著作,例如,薛福成的《续瀛寰志略》。其子薛莹中将其中一部分材料编成《英法意比志译略》,1899年刊行。有关亚洲国家的志略,后也刻印出版。

和上述著作相比,更重要的是大量译著的问世。19世纪末,外国历史著作在中国大量翻译出版,成为当时十分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这些著作的翻译出版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学术的或仅仅是历史学的范畴,而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在此过程中,1897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大同译书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各国变法、宪法、商务,以至教科书等方面,都有译著出版。梁启超作为译书局的集股创办人曾说,该译书局成立的主要任务,是“首译各国变法之事,及将变未变之际一切情形之书,以备今日取法”[4]。该书局建立后不久,便出版了《俄土战纪》、《意大利侠士传》、《地球十五大战役》、《瑞士变政记》等译著。大同译书局在维新运动中开办的同时,商务印书馆也于1897年2月12日在上海开业。近代以来,它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在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中的积极推动作用。1902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在上海宝山路成立。

“五四”运动期间,在王云五的主持下对编译所进行了改革,成立了史地部等新的部门。

《万国史记》是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学者冈本监辅依据日本、中国数十种历史文献资料,以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用汉语编写的世界通史性质的教科书。1897年在中国翻印出版。梁启超对其评价甚高,认为此书可以使人认识到“大率研求新政新学者胜,拥虚名而无实际者败”,这可认为是“古今不易之理”。梁启超在他自己所编的《史学书目提要》中,把它列为首条。

《日本新史揽要》,原名《国史略》,日本史学家石村贞一的代表作之一,1877年用汉文编成,1899年在中国刊印发行。该书是明治维新之后问世的日本通史类著作。《东洋史要》,原名《东洋史》,编写者为日本历史学家桑原骘藏,1899年由东文学社刊印,在中国出版。王国维为该著作作序,他在《序》中,就历史的科学性问题有所论述,这些观点,和20世纪初的中国“新史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联系。王国维说:“自近世历史为一科学,故事实之间,不可无系统。抑无论何学,苟无系统之知识者,不可谓之科学。中国之所谓历史,殆无有系统者,不过集合社会上散见之事实,单可称为史料而已,不得云历史”。他强调:“就历史上诸般之关系,以解释东方诸国现实之社会状态”,才算的上是“科学之研究”[5]。王国维对于史料和历史学的分析表明,外国史学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在此时的中国已经产生了反响。汤睿译《俄土

战记》,1897年由大同译书局出版。该书主要内容是18世纪70年代末俄土战争之后,土耳其沦为资本主义列强殖民地的经过。梁启超为此书作《俄土战记序》(发表于1898年2月11日《时务报》)。梁启超认为,沙皇俄国不仅要侵占土耳其,而且“欲得志于东方者数百年”,其野心始终没有改变。现在西方列强为了争霸。“并心注力于中国”。国难当头之际,让中国人民将“俄土之事,悬诸国门”,时时警觉,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国家亡国史的翻译或编译,如埃及、印度、朝鲜、越南、缅甸、菲律宾、波兰等国的亡国史,在当时中国的世界史著述中占有重要地位。在

民族危机日趋加剧的情况下,研究亡国史,有向国人敲响“警钟”的作用。这对于激发中国人民维护自强自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情感有积极的作用。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为避免中国重蹈埃及之覆辙,一些学者译出了日本学者柴四郎的《埃及近世史》作为警戒。该书有多种中文译本:玉瑟斋主人译《埃及近世史》,1900年5月发表在《清议报》第45期;章起渭翻译的《埃及近世史》,为商务印书馆1903年出版“历史丛书”之一;麦鼎华翻译《埃及近世史》,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1902年出版。此外,还有出洋学生编辑所编《埃及近世史》,商务印书馆1902年出版,为“帝国丛书”之一。麦鼎华认为,中国和埃及同为世界文明古国,在许多方面十分类似,欲想研究中国的未来,不可不读埃及的历史。中国的发展前途,完全可以以埃及为借鉴。麦鼎华所以翻译此书,是因为感叹自己国家“时事之艰危,悲国权之屈辱,用译是书以助戒惧”[6]。希望以埃及亡国的历史作为一剂良药,使中华民族警醒。

《埃及近世史》中文本面世后,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广泛反响。一些人总结埃及亡国的历史教训,已经敏锐地看到,拯救国家于危难中,紧紧依靠少数志士仁人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全国人民都要有爱国之心。他们提出:“国之立也,必人人心中有爱国之思想,人人目中有爱国之观念,然后扑者起,废者兴,死者生,亡者存,而埃及人民何如哉?”[7]20世纪初的这种认识难能可贵,对当时救亡图存、自强自立的中国,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不仅应从中汲取教训,同时还要学习埃及人民的反抗精神,与外国侵略者展开坚决的斗争。

除上述《埃及近世史》外,有埃及亡国历史的著述还有一些。例如,日本学者北村三郎著,赵必振翻译的《埃及史》,上海广智书局1903年出版,“史学小丛书”之一。译者在述及翻译此书的目的时,主要是强调埃及亡国的历史教训。认为“其历史可为隆替兴亡之鉴”,“我国人者,唯鉴埃及之衰亡,以大奋起,一变外交之局面,则诚国家之幸”。文明书局译刊《埃及惨状》,文明书局1903年出版。该书局译刊此书的目的,是“厥以借镜,庶吾民之早为警觉”[8]。此外,还有《埃及百年兴衰记》、《经济丛编》,1902——1904年连载;《埃及亡国惨状记》,《游学译编》,1903年连载等。

印度是中国周边大国之一。16世纪初,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法等国侵略,1757年后,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至19世纪中叶彻底亡国。因此,在20世纪初的中国,有不少著述探讨印度亡国的历史教训。例如,夏清馥编译《印度灭亡战史》,上海群谊译社1903年1月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希望国人将印度的灭亡作为前车之鉴,使国人在惨痛的历史事实面前猛醒。1902年,丁文江译有《亚西亚西南部衰亡史》,主要内容是自上古直至近代,印度、安南、缅甸等国衰亡的历史。作者从多方面记载衰亡的经过的同时,而且还阐释了衰亡的原因。1902年第10期《译书汇编》,对此书有所介绍。

关于朝鲜亡国的著作,也有多种。1910年,梁启超在《朝鲜灭亡之原因》中认为,朝鲜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朝鲜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国家的命运,全系一家一人之身,这尤其值得国人认真思考。李芝圃的《朝鲜亡国史》,直隶教育图书局1911年出版。作者从历史、政治、民俗等方面分析了朝鲜灭亡的原因,认为朝鲜灭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实行君主专制,没有民主政治,人民不享有自由;其二,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对日本侵略者报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认为日本会“保护其独立”,“保护其领土完整”。作者强调,所以要编撰《朝鲜亡国史》的目的,是希望中国从朝鲜亡国汲取教训,牢记“国际只有强权,而无所谓公法;和平但凭铁血,而不可恃条文”。

关于越南亡国的历史著作也比较多,例如,赵伸(直斋)著有《腥风血雨录》,在《云南》杂志1907年第4、5、6号连载。文章内容之一,为越南爱国者潘承珠的《海外血泪书》。潘承珠在文中分析了越南亡国的原因,以及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赵伸认为,这对当前的中国人民来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越南亡国的惨状,以及越南亡国的屈辱历史,有助于治疗“东亚病夫三百年来之大病”,加快中华民族的觉醒。19世纪,经过三次英缅战争后,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省,被英国占领而亡国。张成清的《缅甸史》,载《云南》1908年第13、14、16号。主要内容是英国殖民统治,给缅甸人民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灾难。他译编缅甸亡国的历史,目的是鼓吹爱国主义精神,希望云南和中国人民免蹈缅甸之后尘,振作精神,反帝救亡,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1903年,《湖北学生界》第5期、第7-8期合刊发表了《菲立宾(菲律宾)亡国惨状记略》。该文发表后不久,1904年浙江金华《萃新报》创刊号全文转载。该文的主要内容是,菲律宾先后沦亡西班牙、美国的悲惨历史,以及菲律宾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对于外国亡国史的介绍,不仅仅是中国周边国家或亚非国家,也包括远离中国的欧洲国家,如波兰。康有为1898年夏曾进呈光绪皇帝《波兰分灭记》,梁启超还撰有《波兰灭亡记》发表在1896年8月29日《时务报》上。文章介绍了波兰被俄国等列强多次瓜分的惨痛经历,强调“不图自强,而欲庇大国之宇下,借他人之保护”,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日本涩江保(羽花生)所著《波兰衰亡战史》,在中国至少有三种译本:其一,译书汇编社译刊《波兰衰亡战史》,译书汇编1901年第1期;其二,薛蜇龙(公侠)译《波兰衰亡史》,上海镜今书局1904年5月出版,柳亚子作《序》;其三,《波兰衰亡战史》,开明书店1902年出版。作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波兰灭亡的原因。首先是政党纷争,相互倾轧,社会思想混乱,使外国入侵有可乘之机;其次,以俄国为首的外国侵略者时时进行武装干涉急欲瓜分波兰;再次,封建贵族专横跋扈,人民处于无权地位,无权参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

在介绍、研究外国一些国家亡国历史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使介绍、研究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史凸显出来。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历史,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斋藤奥治著《西力东侵史》是一部有较大影响的著作。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对此书评价甚高,认为它是“时下最急需之奇书”,是“最新最完备之东西交涉史”,“其中如西人东渡考、古代东西关系考、支那开港考、俄罗斯东侵考、耶教流行支那考等,尤与我国有密切之关系”。据《周作人日记》1903年4月9日记载,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曾经购得此书,并将它和《译书汇编》等书刊,托人带回绍兴,介绍到国内。

通过回顾近代早期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可以看出中国世界历史研究的突出优点和特点,是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和研究,始终贯穿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些是中国史学的宝贵遗产,明确这一点,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我... 非洲是人类的摇篮,今天所有的人类,都是从非洲出来的。 人类走出非洲、扩散到全世界的过程 众所周知人...
原创 孟... 在我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九流十家”各种学术流派让人们眼花缭乱,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既有“圣人”...
原创 为... 相比于宋理宗的脑袋被当酒杯使,王莽的脑袋最起码还有点警示后人的作用。 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十月...
原创 西... “云想衣裳花想容。” 想必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的西施被称作是四大美女之首,因此网上对于西施的容貌一直...
原创 中... 中唐故事:马燧降服徐庭光,李泌赴陕建伟功 话说田希鉴既被拿住,无可辩罪,即由史万岁牵入帐后,将他勒...
原创 远... 公元前270年左右,刚刚从魏国首都大梁,一路颠沛流离流亡到秦国的范睢,在好朋友的引荐之下,见到了秦国...
原创 百... 大家好,欢迎来到不二旧影时光,今天为各位朋友们分享的这一篇组图,是拍摄于百年前的老照片,通过这一组老...
原创 慎... 清宫剧是近些年来非常热门的一种影视题材,其中最常出现的就是两位四爷——雍正和他的儿子乾隆。清宫剧的热...
不容错过的少儿科普书籍推荐——...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科普书籍涌现而出。其中,《大国重器:图说当代中国重大科...
原创 红... 1930年代,蒋介石围剿中央苏区的时候,称中央苏区红军为“朱毛彭黄”的部队。 “朱毛彭黄”指的是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