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径后,很快将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江防阵地完全突破,国民党军在一片混乱中一溃千里,根本就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将防御重点放在了全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汤恩伯叫嚣将上海建成“斯大林格勒第二”
当时,汤恩伯在上海的阵地编成为三线,即外围阵地、主阵地和核心阵地。其中,以南翔镇、华漕镇、七宝镇、华泾镇之线,为浦西外围阵地,于上述四点构筑团防御据点;以川沙城至北蔡镇之线为浦东外围阵地,在这两点同样构筑团防御据点。
浦西方面以吴淞以西的狮子林向南经月浦、杨行、刘行、大场、真如、北新泾、虹桥、梅家弄、龙华直至黄浦江边之线为主阵地,浦东方面则以高桥向南经高行、洋泾、塘桥之线为主阵地,以上各点均构筑团阵地。阵地内密布子母堡,各碉堡之间再以交通壕连接。
核心阵地则利用市区内的高大建筑物,如四行仓库、国际饭店、百老汇、中央银行、市政府、警察局、法国兵营等32处选定的地点,作为坚固的抵抗据点,在市区内的交通要冲都构筑水泥碉堡和工事。其中国际饭店和百老汇还被选定为苏州河以南和以北地区的指挥中心。
大片防御工事靠近民居,需突击拆迁
上海的这些防御工事,其实早在1948年年底淮海战役结束后就开始筹划。到1949年1月间,汤恩伯即命令其工兵指挥部会同上海市政府和淞沪警备司令部等机关一起成立了“上海工事构筑委员会”,以阎锡山在太原的防御工事为蓝本,组织构筑上海防御工事,至4月底上海战役开始前已经基本完工了。
在这片被汤恩伯吹嘘为“钢铁阵地”、“斯大林格勒第二”的防御工事上,共计构筑钢筋水泥碉堡4200个,还有大片与其配合使用的壕沟、暗堡等。但这些防御工事的背后,也有着无数的人间惨剧。为了扫清射界,汤恩伯对部下公开讲话:“为国所需,一切合法;为战所用,一切合理,你们放胆去做,有我负责。”
在汤恩伯的纵容下,其部下将阵地周围1千米以内的所有公私建筑物一律拆除。由于上海郊区建筑物密集,加之一些负责工事建筑的人因为索贿不成,故意将工事靠近民居,导致很大一部分碉堡受建筑物阻挡根本无法实施射击,许多部队进入阵地后,不得不开展紧锣密鼓的拆迁工程。
当时,根据淞沪防卫司令部的计划,仅第一批迁移的人口就达到80万人。这些人既没有给予补偿,也没有安排其他住处,只能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