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传颂千古。
没错,这位文臣,正是南宋末年的爱国名臣——文天祥
他是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每次想起禁不住泪盈于眶,总想下笔写,又怕言语的无力……
公元1234年金王朝灭亡,1235年蒙古侵宋,破唐州、枣阳,蒙宋战争拉开序幕。宋代的政治体制,从宋太宗开始到王安石变法时有了很大变化,在宋哲宗时期虽然有所恢复,但在徽宗年间又大程度崩坏。
南宋后期韩侂胄(tuōzhòu)、史弥远做大,成了宰相专权时代。
公元1236年,文天祥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不过此时的权相换成丁大全、贾似道之流。
这时的宋朝,风雨飘摇,外有强敌内有败政,几入膏肓。
文天祥字履善,江西吉州庐陵人。生于书香门第,受朱熹理学影响深刻,在他年少时期,所作的诗歌中,“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忠君报国”等内容屡见不鲜。
可见文天祥是个非常注重自身修养及道德实践之人!
公元1256年,20岁的文天祥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文章,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
宋理宗虽然昏庸,但也被文天祥的才华折服,称赞道:“此天之祥,宋之瑞也!”钦点文天祥为状元。
自此,文天祥改字宋瑞。
公元1259年,宋军在蒙古铁骑下节节败退,宦官董宋臣对皇上说要迁都,没有人敢反对。文天祥当时入朝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但是朝廷并没有采纳。
公元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
第二年,长江上游告急,朝廷发出诏旨要求天下起兵勤王。
但是各地都在观望,没办法勤王。因为宋朝祖制是地方不得招募士兵的。
当时文天祥手捧诏书,痛哭流涕。他毫不犹豫的变卖家产,临时招募了上万民兵义士。
但他的朋友制止他说:“现在元兵分三路南下进攻,势如破竹,你带着这么一群乌合之众去勤王,这不是送死吗??”文天祥答道:“我知道。但是国难当头,我愿以身殉国,相信天下的忠臣义士在知道此事后,会有有更多的人奋起反抗的!”
然而,当他到了都城临安,太后带着9岁的宋恭帝,已经决定投降了。
于是文天祥辞别了天子,转战江南。
当时陆秀夫和张世杰拥戴了一个8岁的小皇帝,一群人逃到了海上。
文天祥则在陆地上带领着军民抵抗。
后来文天祥在广东被击败,身上带着毒药,因为早就做好了殉国的准备,可是毒药有点失效,被元军救好了。然后押上了战船,去打张世杰的船队。
元军将领张弘范对文天祥说,你们没戏了,写劝降信吧。
于是,文天祥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张弘范一看,劝降不成只能进攻了,结果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投海自尽,宋军全军覆没。
文天祥在元军战船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内心痛苦,无以言表。
后来文天祥押回大都。
三年多的时间,元朝各种招降手段。宰相,同殿旧臣,文天祥的妻子,女儿,甚至已经投降的宋恭帝,文天祥始终没有屈服。
这三年里,他写下著名的长诗——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后来南宋遗民经常有暴动的,打着救出文丞相的旗号。
因此忽必烈决定亲自出马,最后努力一把,劝他投降。
当文天祥一身布衣被带到大殿上,见了忽必烈后作了个揖,然后背对着他坐了下来。
忽必烈讪笑一下,说,先生何求?文天祥答道:但求速死。
忽必烈是真心希望文天祥归降啊!正犹豫着,要不要把文天祥放了。
可是那些投降的宋臣不干了,怂恿忽必烈尽快杀掉文天祥。
1282年12月初,文天祥临刑之时,问刽子手,哪里是南方?侩子手指给他,文天祥向南拜了三拜,壮烈殉国。
其实作为臣子,大宋已经不复存在,文天祥已经无所效忠,即使投降也无可指责。
那他,为什么不降呢?
因为他忠的不是宋,宋已经没了。
他忠的是孔孟道统,是英雄仁义,是民族信仰!
最后向临安方向跪拜。拜的是南朝万里江山,舍生取义的国士们。
他与张世杰、陆秀夫并不和,但宋末三杰无一不是英雄烈士!
孩提时,文天祥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及为高兴,羡慕不已,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