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航海家之一
。无论是从航行的规模还是从航行的频率、距离等各个角度来看,郑和都可谓是在古代的社会背景之下做到了一个顶尖的地步。
虽然从出行本身的目的来看,郑和的下西洋活动并谈不上科学价值,但它最终所取得的成功却依然是斐然的,
对于当时的明朝乃至后世的中国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正是在郑和下西洋这一系列活动之下,明朝形成了独特的“麒麟外交”,这也不得不算是古代历史上的一则美谈。
一、特定的社会背景造就了郑和下西洋的活动
1、雄厚的经济与发达的科技构成了下西洋活动的基础
虽然从整体来看,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当有限,
但对于远洋航行这一活动,古人却已经是早有涉猎,甚至可以说是兴盛
。
早在唐朝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在造船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如水密隔舱、车船、平衡舵的发明创造便已经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尤其是福船和沙船以及广船这三大船型的运用,更是十分广泛。
直到南宋时期,中国古人的造船技术已经达到到相当发达的程度,
不仅规模颇为巨大,载重量达到了万石以上,乘客则能够达到数千人,
其水密性、结实程度等更是为其在大海上航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远洋航行对中国人来说早已不是一件稀奇事儿。
而在航海技术上,那时的中国古人也是丝毫不落后。通过海道针经以及过洋牵星术等方法,郑和能够在白天时使用指南针进行导航,
晚上的时候则观看星斗和使用水罗盘来定向
,极大提高了整体航行方向的精度,船舶的位置也由此时刻处在郑和的掌控之中。
此外,由于中国前代古人的积累,郑和在此时也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不仅对于海洋本身有着充足的了解,对于当时周边的一些地理地形、国家政权也有着一定涉猎,这就为其航海计划的制定创造了先决条件。
可以说,正是在这些条件之下,郑和才能够安然无恙地先后数次完成自己的航海行动,也极大开阔了后人的视野。
除了技术上的支持外,当时明朝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也为郑和的航海行动提供了推动力。
自靖难之役发生后,明朝在朱棣的统治之下,不仅对外极大打击了残余的蒙古势力,有力保障了北方的边境安全,也为内部社会经济活动的进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最终为之后仁宣之治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因此,当明朝内部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通过发展海外贸易活动以建立庞大的商业网络,便成了一件颇为有必要的事情。
当然,也正是在这种经济与军事等方面得到巨大发展与进步的情况下,也才为郑和下西洋这一花费与开销堪称
巨大的活动的进行提供了条件
,否则实在是难以支撑。
2、郑和下西洋的政治意味相当浓厚
在漫长的历史当中
,中国长期以来便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国力而处于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
对周边包括朝鲜、日本、缅甸、越南、暹罗在内的国家保持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也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建立了一种以中国为主导、周边国家为支配的外交关系,那便是朝贡贸易关系。
在这种关系之下,中国是宗主国,在享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同时,需要承担起保护其他国家的地位,否则便会众叛亲离;其他国家则是藩属国,在能够收到来自中国的大量赏赐的同时,却需要在内政外交上极大听命于中国,否则就会遭到讨伐。
直到元朝灭亡之后,新生的明朝自然也想要沿袭这种外交关系。
从朱元璋开始,明朝便高度重视对外关系的建设
,他甚至还曾亲自罗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在以往固有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等级秩序与和平安稳并存的外交关系。当然,虽然名义上说是不征之国,但在必要时刻,明朝统治者当然也会选择动用武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朱棣来说,将明朝的威信传播至更远的地区,便成了他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
,郑和下西洋便是他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在发动征伐安南、将越南纳入中国的版图之后,郑和下西洋活动得以更加顺利地进行,西洋的朝贡体系也显得更加完善,这同时表现出朱棣本人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求。
二、“麒麟”成了明朝外交体系建设成果的证明
1、“麒麟”的到来引起了明朝的轰动
作为一个文化丰富的国家,中国有着诸多神话故事。而在这些神话故事当中,既有着法力无边的仙人,
也有着诸多充满着神秘意味的神兽,麒麟便是其中之一。
在《史记索隐》当中,对于麒麟有着这样的记载:“雄为麒,雌为麟,其状麇身牛尾,狼蹄一角。”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对麒麟有着相当之高的推崇,龙、凤、龟、麟更是并列为四灵,是典型的瑞兽。在这种情况下,麒麟不仅在住宅房屋等方面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在政治上也成为了武官的服饰象征。
因此,
在历朝历代,麒麟的出现都被视为国家兴盛、政治清明的符号,
尤其对于朱棣这个曾经的乱臣贼子来说,麒麟更是能够使他的“罪名”稍微减轻一点。
在永乐十二年,
也就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时候,当时担任榜葛剌国国王的赛勿丁第一次进贡了一头长颈鹿
。虽然在现如今,中国人对于长颈鹿不说是司空见惯,也已经是有所耳闻。但在当时,中国人却是第一次接触到这种长相堪称怪异的动物,对于它是完全不了解。
因此,虽然当时的文武百官都对这头异兽的进贡连连表述祝贺,但却无一人知道怎么来称呼它。
最后,在郑和及其随行官员的随机应变之下,他们将索马里语中的“Giri”这一发音借用过来,将其与中国的瑞兽麒麟对应起来,
既使这个名字充满了中国文化,也间接完成了一次对于皇帝的完美拍马屁,这不得不说是郑和本人的智慧。
对于麒麟的到来,朱棣的高兴自然是无以言表,马上命令画师将其记录下来
,而包括杨士奇在内的一种大臣也纷纷作诗赋颂来表达对于麒麟到来的歌颂。当然,麒麟本身并不重要,能够讨得朱棣的欢心才最重要。
即便是民间这一向来被朝廷严格管控的区域,也有着大量对于麒麟到来的记载,如《五杂俎》中便记载:“永乐中曾获麟,命工图画,传赐大臣。余常于一故家见之。其全身似鹿,但颈特长……与今所画,迥不类也。”
可以说,麒麟到来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明朝社会。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彰显出自身的大国地位,当时的明朝对于外来进贡的狮子等动物也是全盘接收,以至于造就了一个在宫廷当中的动物园。
2、外部藩属国纷纷进贡“麒麟”
正是由于整个明王朝对于麒麟的欢迎乃至热烈态度,麒麟就此成为了此后郑和下西洋之时的重要上贡物品。
同时,由于在朝贡贸易体系当中,每一次藩属国的上贡都能够获得来自中国的大量赏赐,这导致他们对于上贡一事往往怀有非常积极的态度,恨不得天天都来。
因此,对于这些人来说,通过上贡麒麟的方式,获得来自明王朝的实际赏赐,无疑是一件相当划算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
麒麟贡成为了郑和下西洋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
从永乐十五年开始,到永乐十九年结束,仅仅是在这四年间,有关于麒麟贡的记载便有着足足三次,麒麟的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另外,除了是从附属国那里得到进贡的麒麟,郑和还曾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获得麒麟
,如第四次麒麟贡便是在郑和派遣人前往阿丹地区进行大采购的基础上而完成。
当然,郑和也并不仅仅只购买了麒麟,狮子、金钱豹、白鸠以及蔷薇露这些中国没有的动植物也一并被购买而去,但麒麟却一直是被摆在首位。
直到明宣宗继位之后,郑和依旧有着购买麒麟的行为,这说明当时的明宣宗同样对麒麟有着浓厚的兴趣
。直到郑和下西洋活动结束之后,麒麟贡也终于宣告结束。有趣的是,郑和船队到底是如何将麒麟完好无损地运送回中国,直到现在也是个未解之谜。
三、总结
总的来说,
作为中国古代可以说是规模最为庞大的对外航海活动,郑和的这一系列行为无疑是相当值得称赞与敬仰的
。正是有着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才造就了中华文明在方方面面的发展。
同时,也正是得益于特殊的时代环境,
麒麟不仅成为了朱棣加强自身统治法理性的重要工具,为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继续进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更是成为了明朝朝贡贸易体系建设成果的有力证明,同样是中国那时作为一个强大国家的光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