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平准书》:“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贝壳与货币
在人类社会,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货币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通过我国上古时期的史籍,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民众普遍在使用海贝以及金属当作货币,其他古代文明同时期也曾使用过贝壳来充当货币。这就让人感到好奇,在古时候贝壳是货币,为何人们不去多捡点贝壳,让自己成为有钱人?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的是,在这个世界上贝壳的种类有千千万万种,即便在古代时期贝壳被充当为货币,也并不代表所有贝壳都能够行使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说,在海边随手捡一个贝壳,如果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同,那么这个贝壳便无法用来购买商品。因此,单纯地认为贝壳就是货币这一想法是片面的。
在我国古籍《书》当中,关于贝壳还特意强调:“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由此可见,贝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曾被充当为货币使用。这一点通过考古研究也能够证实,在很多商周时期的文物当中,都雕刻有贝壳的图案。那么,为何在诸多物品当中,古人为何偏偏选中了贝壳来当作货币使用呢?
货币发展史
想要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短暂回顾一下古代货币的发展史。在一开始,贝壳成为人们主要使用的货币,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金属货币开始被广泛使用,比如说铜钱、铁钱,以及更为贵重的金与银。很显然,这些被充当货币的东西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它们所处的时期普遍较为贵重。
贝壳充当货币的时期,是人类文明刚刚诞生没多久的时候,这一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较低,很多金属要么是没被发现,要么是难以对其进行利用。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贝壳作为获得较为方便、携带较为便捷以及外表比较美观的物品,自然就被这一时期的统治者看中,并将其当作是部落间可以流动的货币。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东周乃至秦朝时期,贝壳货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则是以铜制作成的货币。毕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正在不断提高,获取贝壳的难度大大降低,再加上铜比贝壳要更加贵重,因此贝壳自然就被人类所淘汰。
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初期,金属货币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人们难道就不会产生私心,跑到海边大肆搜刮贝壳并将其利用吗?毕竟相较于后世的打造金属货币,直接到海边捡现成的贝壳要更为方便。实际上,在史料当中虽然没有记载,但这样做的人肯定有很多,他们之所以没能发家致富,是因为统治者早就已经想好了应对措施。
货币的含义
即便是后世的铜、铁、银、金等金属,也不是只要发现就能够立马在市场上进行流通的。它们在成为货币之前,必须要经历一个名为打造的环节,换句话说,光是手中持有贝壳以及重金属还不够,还需要让它们成为货币的样子,这样才能够在市场上进行流通。
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较低,很多精细的工作一般人根本做不了,比如说将贝壳打孔,又或者将贝壳打磨成一个某种形状。因此,即便民众在海边捡了一大堆贝壳,不对其进行打磨改造是没办法流通的,对方一眼就能够看出来你手中的是普通的贝壳,自然不会认同其价值。
因此,正是因为这种可以充当货币的贝壳,其内部包含了人类的劳动,才使得它具有等价交换的功能。换句话说,现如今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纸币,它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张纸,因此它并没有价值,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只不过是因为它具备使用价值,再加上它是由国家强制发行流通的,因此才能够被广泛使用。
这就是为什么,当前苏联崩溃解体的时候,卢布就变得如同废纸一般,根本无法发挥货币的职能。因此,在人类社会早期,贝壳作为具有价值的商品,是完全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价值更高的贵金属当作一般等价物,使用贝壳的人便越来越少。
参考资料:
《书》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